美术欣赏课教学与审美

2011-08-15 00:49陈瑾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12期
关键词:表现性欣赏课直觉

陈瑾

淄博市工业学校 山东淄博 255400

美术欣赏课教学与审美

陈瑾

淄博市工业学校 山东淄博 255400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学生通过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

美术欣赏;绘画欣赏;评价

Author’s addressZibo Industry School, Zibo, Shandong, China 255400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中专学生通过美术欣赏,在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情感与个性特征。

1 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教师要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这既不符合中专学生的认识规律,也不符合美术欣赏的学科特点,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美术的学科目标也难以实现,并将导致学生对美术欣赏兴趣的丧失。

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若以像和不像去评判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的联想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学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所以,美术欣赏教学具有3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

2 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2.1 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种对称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略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而丁托莱托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仰,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动荡不安的感觉。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

2.2 欣赏与形式分析

评价时需要把注意力比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分。如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人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

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成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梵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极致。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的,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

所有这些,无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是难以收到好效果的。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引导感知→分析→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

3 小结

综上所述,使人明白每一幅美术作品、每一位艺术家的后面都有许多情节可以发现。美术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设计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以各种新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定能上好美术欣赏课。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and Aesthetic

//Chen Jin

Art is the human culture the earliest and most important carrier of, is using the art form relay emotions and thoughts of a kind of important cultural behav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the art appreciation of learning, participating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communication,edify sentiment, understanding and form a fine arts discipline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knowledge,ability, emotion and personality.

art appreciation; painting appreciate; evaluation

G718.3

B

1671-489X(2011)12-0046-02

10.3969/j.issn.1671-489X.2011.12.046

作者:陈瑾,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学。

猜你喜欢
表现性欣赏课直觉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数学直觉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