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 辛
影响因子
□ 苏 辛
作为“舶来品”的影响因子,在中国似乎也未能摆脱“南橘北枳”的命运,“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因而受到不少质疑,甚至有学者指斥其已经沦为炮制学术泡沫的“搅拌器”。其实,影响因子能够风行世界,早就表明它确实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用于学术评价标准本来也存在局限性。其首倡者加菲尔德坦陈,正如核能一样,影响因子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一些人手里,这个概念被滥用了。影响因子用于学术评价可能有个必要前提,就是比较正常的学术生态,甚至涉及到社会文化环境。或许,我们不应将“滥用”导致的问题归咎于影响因子本身,而忽略了“水土异也”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各色人等本该承担的责任。对影响因子给远程教育研究带来的诸般“纠结”,也应该保持足够的学术理性。
影响因子其实首先是对学术期刊的评价,用为衡量期刊整体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学术期刊评价显然是个综合性的多维度的指标体系。影响因子可为期刊评价提供定量依据,但其实际应用的确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用以作为判定学术期刊优劣的唯一标准未必准确和公允。在我国尚未形成比较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标准,且有诸多非学术因素强力介入的情况下,影响因子很难避免被“滥用”。学术期刊自然要重视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不能不介意影响因子,但如果因为追求影响因子而丧失了“自我”,甚至丢弃学术尊严,就只能说是本末倒置或者缘木求鱼了。
作为远程教育学术期刊,应该冷静思考的是,怎样才能充分而适当地呈现并影响我国远程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领学术创新的作用。可能有必要重提所谓“问题意识”,期刊和研究者一样,应该强化“自觉的问题意识”,并基于期刊的学术立场,有意识地推进对于那些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研究。或者还有必要强调“原创”。有学者指出,原创的意义应该是思想理论的独特创造,要特别提倡通过面对“独特的中国问题”,去发现原创性理论的成长点。远程教育研究或许能够从中得到某种启迪,最重要的,正是基于本土实践,尤其是直面“独特的中国问题”的原创思想。原创需要适宜的土壤和环境,学术期刊应该有所作为,包括为研究者个人的原创努力提供空间……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申报工作最近启动。有关方面强调要研究《规划纲要》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提出,基础研究要力求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深刻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应用研究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解决教育政策和实践问题;开发研究则要注重社会效益和使用价值。这些要求同样适用于远程教育研究,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远程教育研究在整个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能不断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