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2011-08-15 00:43陈静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13期
关键词:教师教学学生

陈静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300280)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陈静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300280)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很多知识较为抽象,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长期以来地理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单调,致使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丧失了兴趣,而兴趣恰恰是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的最直接、最活跃的内在动力。本文从语言艺术和教学手段入手,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地理教学;兴趣;语言艺术

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开发智力的“激素”。因此,把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作为深化地理教学改革,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更具有重要意义。

用语言艺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很重要。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但要有启发性、针对性、科学性、教育性、直观性、反馈性,还要生动、形象、幽默,这样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导入课要有趣味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入往往可以先声夺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为整个课堂教学打好基础。例如,讲解欧洲地形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时可以这样设计开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的摩托化、机械化部队,袭击了欧洲许多国家。袭击丹麦,只用一天时间;袭击波兰,尽管遭到波军的顽强抵抗,但德军仍然每天以20~35公里的速度推进;闪击苏联,第一天,德军就在漫长的苏联国界线推进25~50公里……。战争开始,法西斯军队采用闪击战术当然有许多原因,其中地形因素也不容忽视。先看欧洲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再看这些国家所在的地形区:苏联—东欧平原;波兰—中欧平原;丹麦—西欧平原。这样的开头,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吸引到欧洲的地形特点中去,还强烈地引起学生阅读欧洲地形图和了解这些国家所在地形的欲望。

描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要引人入胜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选择一些趣味性的成语、谚语、诗词歌赋等来加以描述,就能产生一种地理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活”他们的地理思维活动。如用“沧海桑田”描述地壳的运动;冷锋过境时,形容天气用“风雨交加”;讲地球运动时用“星移斗转”;讲海陆间循环用“百川归海”,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民谣,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很生动地反映了新疆的气候变化。我国海运条件优越,沿海多优良港湾,需要记的开放港口城市有14个,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借助民谣记忆较好:江海连波通三州,秦皇云烟上青天。运用民谣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诗词歌赋”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用“一入川西,面目新,平原如冬望绿如春”的诗句,来描述四川盆地冬季温暖的气候。讲解长江时,为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可吟诵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短短四句就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意境,湍湍急流,秀丽风光一览无余。

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设置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从而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问。“时区和日界线”这节课,内容难度大,我们可以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突破难点。“今天我要同学们和我一起寻找大航海家麦哲伦丢掉的一天。麦哲伦船队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回到西班牙时惊奇地发现:航海日记明明写着这一天是1522年9月6日,而西班牙的日历上却是1522年9月7日。这是怎么回事呢?”讲到这里,学生异常兴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他们讲授有关概念和日期换算方法,并因势利导,顺水推舟,让学生自己把这一天找出来,从而将思维推向高潮。

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生动再现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结合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的使用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浓缩。而一幅好的插图、照片、挂图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内容,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与想象、分析与综合的能力。例如讲解“等高线与地形图”时,先让学生观察一张等高线地图,然后提问:“你知道哪里是山峰?哪里是盆地?选择怎样的路线上山是最佳的?”然后,再取出地形模型说:“这张图上反映的地形就是这样的。”通过两者的观察与对比,让学生对等高线与地形的了解由抽象转为具体。

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教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手脑并用,便于记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长江的内容时,教师可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像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红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容易洪水泛滥”,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及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传统教法中,解决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语言讲解,即使挂图、板图也无法跳出静的弊端。若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投影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像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例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讲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这时可向上抽动绘有河水横断面的水位线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投影片,这样,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画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突破难点与突出重点,优化教学效果。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借助多媒体,将模拟的运动现象和过程做成动画,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配之以精练的讲解,知识重难点会因势利导得以突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讲“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世界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这一问题时,可制作一幅旋转片,把绘有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地球示意图投影片作为底片,把绘有太阳光线和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的投影片作为旋转片,演示时转动旋转片,使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逐渐南移,可见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由最高值逐渐变小,白天时间逐渐变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范围越来越小,南半球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上时,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中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昼夜平分;当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到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最短,北极圈以内全是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本来一个很难讲的问题,通过投影演示,使学生似“亲眼目睹”,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通过教师激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可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范敦泉.浅谈地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成功(教育),2008,(5).

[2]伍英,贾全东.如何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09,(10).

[3]雷新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滴[OL].(2010-10-14).http://www.17xing. com/class/diary/detail.htm l?diaryid=22294 58&id=543828.

G712

A

1672-5727(2011)S0-0100-02

陈静(1968—),女,辽宁新民人,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地理教学。

猜你喜欢
教师教学学生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