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院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考

2011-08-15 00:43吕宏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理工马克思主义

吕宏凌

(中国石油大学 团委,山东青岛 266555)

理工院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考

吕宏凌

(中国石油大学 团委,山东青岛 266555)

在理工院校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迫切要求,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目前理工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在培养机制和教育水平、实践途径和实践活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要从完善培养体系、推进实践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三个方面探索理工院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有效途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经济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面临信仰危机的严峻考验。青年是推动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力量,是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和壮大的历程就是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1]。理工院校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即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探索新形势下理工院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概念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提出,最早见诸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的文献中。1989年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提出和解决这个任务,我们的党就不可能有坚强的后备队,就不可能胜利地走向未来。”并指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有较深厚的理论修养和较宽广的视野,密切联系群众,懂得中国国情,自觉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2]1997年,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和中共国家教委党组联合召开全国高校第六次党建工作会议,对高校提出了培养和造就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2006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2007年5月,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举办全国大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汇报交流会,以此为标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正式启动。同年10月,团中央印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已逐步形成全国、省(区、市)、高校三级实施格局,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培养模式,各地各类高校培养大学生骨干达50万人次[3]。

二、理工院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意义

在理工院校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对促进党的事业薪火相传、高校实现历史使命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一)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振兴中华民族的迫切需要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事业不仅需要有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还必须有一代代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而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青年是未来中国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工程,是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新发展的现实要求。

第一,复杂的国际环境使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挑战。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中国的和平演变,采取经济、政治、文化等手段“西化”、“分化”中国,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污蔑马克思主义,千方百计地争夺青年一代,妄图颠覆社会主义政权。中国大学生主流是好的,但往往缺乏政治鉴别力,面对多元化的选择时容易被西方的反动思想和言论所蒙蔽。因此,必须对他们及时加以引导,使大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并付诸实践,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第二,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对青年政治素质提出新要求。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点: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的转变[4]。党的使命和任务、党执政的环境和方式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青年群体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青年只有不断学习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和成果,才能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第三,当前青年的政治意识及表达方式,容易使青年的思想行为产生新问题。一是常态下意识形态淡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青年人信奉金钱至上,过分追求物质利益,政治意识自然淡化。二是重大事件有极端表达。青年看问题比较感性,不懂得深入思考和研究,容易冲动,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从而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三是网络政治意识表达随意性。由于网络的广泛参与性和匿名性,很多青年遇到问题习惯于借助网络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这已成为影响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不良因素,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二)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理工院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进程中,理工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不仅是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

第一,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办学方向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关系到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理工院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肩负起解读、宣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大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构筑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第二,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理工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理工院校的任务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科学技术人才,而且也要造就政治素质高、立场坚定、忠于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理工院校人才培养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出发,谋划如何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5]。

(三)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青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需求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始终把青年看作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最基本、最关键的素质,直接影响整个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新时期理工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以下新的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将其培养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马克思主义者。

第一,各种思潮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冲击。时下社会思想意识领域单一化局面不复存在,各种思潮空前活跃,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极大扩展了信息来源,大学生思想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学校教育不再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信息来源,教师的权威性地位相对下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常常被淹没在大量思潮和网络信息中,垃圾信息的泛滥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严重侵蚀,依赖于权威地位的旧的教育方式也已不能被学生接受。网络语言、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很多学生每天必“偷菜”,虚拟世界的行为引发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失范,造成了现实生活中精神世界的空虚。马克思主义从创立之日起就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较量中彰显出真理性和生命力,为此,应切实发挥其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第二,教育体制改革给理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影响。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的实施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上以学校—学院—班级为核心的工作模式,造成了学生集体主义意识淡薄,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现行的就业政策和教育缴费制度,使部分大学生在价值目标选择、价值评价标准、价值实现手段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功利化和实用化倾向。价值取向功利化和实用化的最深层表现是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作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根本途径。

三、当前理工院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作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已经在大学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高校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和教育引导青年的重要载体。但就理工院校而言,理工专业由于是学校的主干专业,通常获得学校大部分教育资源,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却底蕴不足且往往得不到学校的足够重视,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从培养机制和教育水平看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机制未完全建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成效难以量化评估,育人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因而,在理工院校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轻视哲学社会科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缺乏系统规划,尚未建立包括目标、过程控制、质量评估、激励等在内的长效机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工作开展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工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工作结束时缺乏合理的评估,这些都影响了工作的实效性。对大学生而言,由于缺乏量化考核和激励制度,学习的内驱动力不足,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自然降低。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水平有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包括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教职工。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试图以片面说教教育学生;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与社会发展形势和学生思想实际脱节,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教学方式上重灌输轻启发,缺少对参与式、研究式等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大胆尝试;在教学手段上传统方式较多,不注意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手段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此外,部分学生工作者的政治理论水平不高,不重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同时缺乏对高等教育理论和教育法规政策的学习,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具备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因此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工作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尚不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同时,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往往是专业教学院系,任课教师为专业教师,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通常是学生工作部门,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日常管理的是专职辅导员[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分离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效果。此外,专任教师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理工科的专业教师“重教书、轻育人,重解惑、轻传道”,对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天壤之别,给营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全员育人氛围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尤其是某些专业教师的党性意识不强,在课堂上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发表一些极端的言论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受到负面影响。

(二)从实践途径和实践活动看

第一,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理工院校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中往往存在一个误区,就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由团组织做,党建由党组织抓,团校由团组织负责,党校由党组织负责。这种做法看似分工明确,实际恰恰违背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初衷。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是党建工作的一部分,应统筹谋划、全盘考虑,不断深化党校、团校的教学改革,用党建工作的宝贵经验和资源推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作的开展。

第二,学生社团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特别是理论社团具有特殊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开展的活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可以超过很多传统的理论教育方式。但目前社团活动缺乏创新性,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开展的实践活动较少。社团成员主要以低年级学生为主,流动性过快,这种结构不均衡导致活动缺乏有序性和规范性,社团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氛围不够浓厚。研读原著有利于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然而,由于社会上浮躁功利势态加剧,某些“流行文化”低俗化取向严重,加之理工院校中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的氛围不够浓厚,相关资料缺乏,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对经典理论知之甚少,并且存在厌学心理。此外,大学生有就业和升学的压力,较专业课程而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没有明显的近期效果和经济效益,即使需要考试,也可通过考前临时突击取得不错的分数,因此学生不愿花费时间研读经典著作。

四、理工院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措施

理工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和长期的工作,需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创设实践活动载体,深入做好舆论导向工作,努力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

(一)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

第一,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掌握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课程规划、教学管理、课程评估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一是科学规划课程目标和实施方案,将应做的工作转化为具有数量、质量和时限要求的具体目标,兼顾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最终目标与阶段目标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以便进行过程管理和控制。二是大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努力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改革和完善学分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适时开设选修课,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和安排学习的空间。三是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使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约束和推动作用。评估应是动态的,要与信息反馈机制相结合,为规划和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骨干力量,其素质和能力对整个培养工作至关重要。理工院校应不断完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打造一支稳定的、有较高学识和能力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学习考察、工作研究等活动,充分发挥老教育工作者的传帮带作用,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广纳群贤,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老党员、党政领导干部等组成优势互补的导师团队,扩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师资力量,通过授课、演讲、座谈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拓宽视野、全面成长。

第三,完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体系。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不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骨干作用,而且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全员育人是针对教职工的职责而言,全过程育人是针对纵向的培养环节而言,全方位育人是针对横向的培养领域而言。为此,一要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整体推进的组织和管理体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教学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之间、专业教师与学生工作者之间的协调机制,努力使马克思主义深入青年内心。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提高全校师生参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和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广大教职员工立足岗位育人,建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网络体系。大力提倡任课教师、导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要以自身的言行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接受服务的同时受到良好教育。三要特别重视对青年教职工的培养工作。青年教职工与大学生年龄相近,他们既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对象,同时其自身言行又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起到示范性作用。应积极推进对青年教职工的党建和团建工作,强化党建育人的工作理念,做好青年教职工的党员发展工作。

(二)大力推进各类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刻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根本标志。在理工院校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充分重视实践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断创新方式方法。

第一,发挥党建工作的“龙头”作用,以党建带团建。一是要从党的事业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的高度,强化对学生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抓手,加强学生党员的党性锻炼。二是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打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的摇篮。团组织要加强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善于把教育融入满足青年成长需求的服务中,做到教育同服务相结合,在教育中有服务、在服务中有引导。要积极拓展实践育人的载体和空间,提升实践育人的针对性,深化实践育人的功效,打造实践育人的品牌。三是积极探索党校和团校对大学生骨干的培养模式,对不同人才梯队的学生骨干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培养,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深入性。

第二,支持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中央、中宣部和教育部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联合推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社会实践是实现学生向社会人转变、早日实现“社会化”的必然选择,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充分挖掘“社会大课堂”这个教育资源,积极建立和拓展社会实践基地,加深大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说服力。利用生动的实践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习、理解、吸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扶持学生红色理论社团发展。红色理论社团作为学生自发形成的以共同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的非正式群体组织,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导向。应正确把握理论社团的属性和定位,加强组织领导,探索行之有效的机制规范社团活动,在经费、人员投入、指导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大力培养骨干成员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引导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过程中争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扩大理论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历来为高校所重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于理工院校尤为重要。因而,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充分认识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重要性。做好理论学习书刊的推荐工作,以读书交流会、辩论会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和研究经典原著,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二是充分发挥校园宣传阵地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作用。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地影响青年的价值取向,然而,目前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还难以在网络上发挥社会主流舆论的作用,所以,高校在重视建设校报、广播台等传统宣传阵地的同时,还应重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坚持团结稳定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构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网络精神家园,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抢占舆论的制高点。三是为保证全校师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要定期评比表彰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树立、宣传、推广一批可敬、可亲、可学的先进典型,形成创先争优、齐争共创的良好局面。

[1]石国亮,黄尹,廖艳琳.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40-45.

[2]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89-10-29(1).

[3]贾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结硕果[N].中国青年报,2010-06-04(3).

[4]郗杰英,刘俊彦.共青团工作12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40.

[5]任晓东,陈春生.建立保持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50-53.

[6]陈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23):38-43.

Thinking on Cultivation of Young Marxists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Ü Hongling
(Chines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ommittee,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Qingdao,Shandong 266555,China)

Cultivation of young Marxists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n urgent demand of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adhering to the socialist direction of running colleges and training talents.Nowadays,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Marxists,such as cultivation mechanism,educational level,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and activities.The effective way of cultivation of young Marxists is described from three aspects:improvement of training systems,propulsion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building of campus cultural atmosphere.

young Marxists;univers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673-5595(2011)05-0049-05

2011-06-17

吕宏凌(1980-),女,山东青岛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团委书记,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陈可阔]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理工马克思主义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征稿简则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陈光中:理工男变身“披萨达人”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7年征稿细则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