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若干问题探讨

2011-08-15 00:43吴向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吴向伟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若干问题探讨

吴向伟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联系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构成的科学体系,它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继承性和发展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这四个主要特征。它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逻辑结构;基本特征;历史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应地,就党的建设领域而言,也有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建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本文旨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的逻辑结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进行探讨,期望能发挥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逻辑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不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党的建设思想和观点的简单相加,而是由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而形成的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构成的科学体系。作为体系研究,我们不能仅止于平面的罗列,还需要对其逻辑结构进行深入剖析,把各个基本理论观点在整个体系内部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内在逻辑关系厘清,这样会给人以立体感,便于把握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中的一系列思想和观点可以分为理论基石、理论主线、理论基本内容、理论精髓四个层次。

(一)理论基石

包括党的建设总目标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党的历史方位理论,这三者有着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党的建设总目标,即搞清“执政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党对这个问题有多次阐述。概括起来说,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从党的性质来说,保证党始终是“两个先锋队”;一是从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来说,保证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建设总目标理论规定了党的建设的方向,党的建设的其他理论、观点都是围绕它展开的,都是以它为立论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表明了党的性质和现阶段党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昭示社会和民众的政治宣言。它规定了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行动路线,关系到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是党的建设总目标的拓展和实践要求。党的各方面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来进行,保证基本路线得到贯彻执行。党的历史方位理论揭示了党的历史地位和任务、党所面临的环境以及党自身状况的变化,是党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的出发点和依据。

党的建设总目标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党的历史方位理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党的建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否则,党的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2]。而党的政治路线、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制定和提出,离不开党对国情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正确认识和判断,否则,就会发生落后于时代或超越阶段的错误,使党的建设遭受挫折和损失。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对“建设怎样的党”的科学回答。

(二)理论主线

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阐述了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党执政的主要经验,以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途径等问题。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阐述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目标任务、指导原则、实现途径、衡量标准等基本问题。二者要解决的问题各有侧重。党的先进性建设着重研究和解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内在品质问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则要回答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以及如何长期执政的问题。

但二者都是根本性建设,它们不同于党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建设,具有全局性、统领性的特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廉政建设,是党的某一领域的专项建设,具有具体性、专门性的特征。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只有通过各项专项建设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质性效果。党的各项专项建设必须着眼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而展开,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来加强。

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前提、核心和基础。“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3]。另一方面,在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最根本、最主要、最关键的,就体现在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上。总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内在地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三)理论的基本内容

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理论、组织建设理论、作风建设理论、制度建设理论和反腐廉政建设理论等。它们以党的建设总目标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理论、党的历史方位理论为立论前提和基础,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建设党的一系列基本思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基本方法。

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的思想建设理论,基本观点包括:思想建设是各项建设的基础,必须把党的思想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马克思主义是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运用科学理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等等。

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等为重点的组织建设理论,主要观点有: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全面贯彻“四化”方针,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和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功能,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面,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新出现的社会阶层,积极做好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不断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等等。

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理论,主要观点包括: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党风建设的实质和核心是保持党和人民的密切联系,要认真贯彻“两个务必”、“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大兴求真务实的作风,以坚强的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进政风带民风,等等。

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制度建设理论,主要观点有:党的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走出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进行党的建设的新路子;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也是最合理最便利的制度,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主集中制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完善和发展;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必须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保证政令通畅;加强党的建设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不断完善党规党法,实现党内生活的规范化、制度化,等等。

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廉政建设理论,主要观点包括: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等等。

(四)理论的精髓

即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4]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的一个基本理论,它是整个党建理论体系的精髓。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的各个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之中。党的思想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的其他理论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方法论和科学指南。

二、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集中全党智慧、顺应历史潮流、反映人民心声,创造性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从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联系的内容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理论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理论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历程,就是一个实践催生理论呼唤理论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始终围绕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实践展开,是在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解决问题的经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提炼和深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社会是变化发展的,党的建设也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用创新的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回答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从而使理论得到检验和发展。由于问题的出现和解决是没有穷尽的,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也不会终结。

(二)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原理的关系看,这一理论,“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又具体而生动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6]13,是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理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自身的演进看,也体现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过程中,相继产生了邓小平党建理论、江泽民党建思想和胡锦涛党建思想。它们在理论渊源、理论主题、理论品质、理论基点和理论目标等方面一脉相承,同时,它们又从改革开放的阶段性实际出发,注重探索和回答某一时期、某一阶段党的建设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从而做出了各自独特的理论贡献。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没有后者,前者的生命就停止了。

(三)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是当今时代的产物。列宁曾指出:“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7]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不同的时代对一个政党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也不同。当今时代向党提出的全局性、战略性的课题是:如何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如何适应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转变,如何适应世界范围内的政府管理革命、科技革命和新的民主浪潮的挑战。这四个课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已经成为党的建设的主线。围绕这一主线,产生了三个基本问题:党政关系问题,即党如何领导国家政权;党内关系问题,即执政党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持自身的生机和活力;党群关系问题,即如何在新形势下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每一个基本问题又派生出一系列重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符合实际的新观点,并由此逐步深入和展开,把握各个观点的有机联系,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而形成的科学体系。时刻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完善自己,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鲜明特色,也是党的理论不断发展创新的关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理论主要的不是回答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问题,而是回答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经验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是它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历史和现实依据。同时,这一理论对其自身的范畴和原理做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述,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的民族特点,具有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品味、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四)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坚持理论的科学性和政治性(价值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性和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敏锐把握世情、国情和党情变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是来源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理论。这个理论又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价值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和价值取向。

三、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是我们党励精图治、探索真理、开拓进取的结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6]13。它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活动中,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纲领、党的策略原则和组织原则等问题,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理论基础。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也使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丰富和发展。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联系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的实际,独创性地解决了党的建设的一系列特殊矛盾和复杂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建党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在无产阶级人数少、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里,在长期被敌人分割的农村根据地和白色恐怖下的城市,建立起一支团结统一、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这在世界政治史上是鲜见的壮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从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以后的历程看,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成功地解决了革命党的建设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从列宁到毛泽东,都进行了艰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没有自觉地完成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在实践中,仍然用革命党的思维去执政,用革命党的思维去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因而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这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如何建设好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在实践上和理论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地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努力探索和回答“建设一个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扎实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共产党在开创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和理论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回答了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既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建党学说的基本原理,又系统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由中国共产党开创领导的,要把这项伟大事业办好,关键在于党,关键在于把党建设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建设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起着关键性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基于此,党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概括时,总是把党的建设理论作为主要内容之一提出来。在党的文件和中央领导人的讲话、报告中,对此也有明确的阐述。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概括了邓小平的党的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并特别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党的建设理论。”2006年,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在概括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的同时,也概括出党的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表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组成部分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党建内容。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改革开放以来党相继创立的理论成果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这个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就把党的建设问题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之一的地位,高度肯定了党的建设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回答了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坚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党建理论,必须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样,党就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1]郑德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剖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24.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15.

[4]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4.

[5]毛泽东.实践论[M]//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6]习近平.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科学决策,2008(9).

[7]列宁.打着别人的旗帜[M]//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3.

On Problems about the Party Building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U Xiangwei
(School of Politics& Public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2,China)

The Party building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ntegral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a series of new viewpoints.It includes four features: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times and nationality,science and value.It is the latest theoretic achievement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party's doctrine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eory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arty building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logical structure;basic features;historical significance

D26

A

1673-5595(2011)05-0039-05

2011-03-22

吴向伟(1967-),男,湖北大悟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建设。

[责任编辑:陈可阔]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