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诗意的课堂还给学生

2011-08-15 00:49潘文富
中学语文 2011年10期
关键词:诗意教学方式诗歌

潘文富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挣扎在高耗低效的困境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理科的强势挤压;2.急功近利的应试思想;3.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些因素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或失去了信心。要摆脱这种困境,教师就应该在激发兴趣上下功夫,在教学创新上下功夫,要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倦为喜欢,变消极为自觉。播撒创新的种子,把诗意的课堂还给学生。

一、重视诵读感悟,让课堂回荡琅琅的书声。

旧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分析、肢解了文本,破坏了文本的美感,违背了语文阅读的本真。因而使学生生厌,使教学效率低下。所以我们在一些文本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品味,在诵读中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语言特点和作家的思想情感。教学诗歌时,我和学生一起诵读,共同入境,“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共同感受《诗经》的纯正无邪,《楚辞》的瑰丽驰骋,李白的清新俊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细腻缠绵,具体的诵读方式可以是教师范读,教师范读要用心读,用情读,要和作者、文本产生共鸣,让声情并茂的诵读感染学生。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还可以配乐朗诵。简短的篇目或精彩的片段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总之,一节课让学生或在听中感,或在诵中悟,让课堂始终回荡琅琅的书声。

教学《再别康桥》时,我采用了诵读感悟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学生反复诵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谈诵读的感受,谈诗歌的意境,节奏,情感等,这节课我几乎没有一句分析与讲解,只是适时进行激励、点评和引导,而学生把诗歌呈现出来的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音乐美,情感美等特点全部感悟出来了。其他一些诗歌和散文的教学,甚至小说和戏剧也可以适当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

二、重视审美功能,让语文课弥漫浓浓的诗意。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陈钟梁先生说: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任何时候都与教育同存,与学子共在。诗歌对于一个人灵魂的纯净,理想的升华,有着强烈的熏陶作用。它的审美功能是不言而喻的,教师要努力使语文课堂弥漫浓浓的诗意,增强语文教学的魅力。

教学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时,我也尽量把诗歌引入课堂,以丰富教学内容,增添课堂的美感。具体的做法是:(1)巧用诗歌导入课文:如用“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样具有诗歌特质的语言,导入《勾践灭吴》,使课堂一开始就弥漫着诗的气息。(2)借助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讲《咬文嚼字》时,引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和鲁迅的“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例子来说明炼字的好处。再举林则徐为女婿改诗的例子:女婿写的咏月诗 “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诗中充满了傲气,林则徐读后,把何必改成了何况,改后傲气全无,豪气顿生。(3)篇幅长的小说可用诗句概括情节。此外,在作文指导中,也主张把诗歌引入文章,如:以诗为题,以诗词开篇,引诗词结尾,化用诗词成为自己的语言等。

三、鼓励自主探究,让语文课堂迸发创新的火花。

要使学生自主地学习与探究,教师首先应改革教学模式,创造宽松的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培养创造能力。如:苏州中学黄厚江老师教授《群英会蒋干中计》时,设计了四步法教学模式:1.阅读发现。要求学生用发现的眼光阅读课文,必须在阅读中有所得,每个人都做好交流阅读心得的准备。2.讨论聚焦。在教师的指导下交流阅读感受,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让同学互相解决,最后明确学习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顺向探究。对课文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解决蒋干为什么会中计这一中心问题)讨论这个问题。4.逆向质疑。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阅读,提出蒋干会不会中计的问题。学生各抒已见,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产生了一个个新的见解。然后教师小结,谈谈自已的基本看法,对学生的见解进行评析,肯定质疑、探究的重要性。这样的教法有利于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实现,尊重了阅读活动中的个性特点,突破了小说教学着眼于三要素的模式,培养了阅读创新意识。值得我们借鉴。

教学方法不应该一成不变,应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适合于教材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笔者采取长文短教,探究难点和疑点等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共同讨论,从而理解文本,理解人物。比如,我设计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选择死是杜十娘的唯一出路吗?如果重新选择你会为杜十娘选择什么出路?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锻炼发散思维的题目。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学生说出了多种选择。整理如下:

1.返回京城,重操旧业;2.远离京城,开店谋生;3.隐瞒出身,再世为人;

4.放下自尊,破镜重圆;5.看破红尘,出家为尼;6.改嫁他人,伺机报复;

7.浪迹江湖,卖艺为生。

接着追问,既然有这么多的出路,杜十娘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死亡?这是所有同学的疑惑,怎样解开这个谜呢?于是让同学们再读课文,联系时代背景、故事情节以及人物个性等因素进行探究和讨论,最后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选择死亡是因为她追求自由、真爱和过普通人的生活的理想破灭,对真挚的爱情,对生命的纯度,过于偏执,愤怒之极的缘故。设计这两个问题,意在解决课文的难点,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纵向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读〈伊索寓言〉》中,反映了作者钱钟书的睿智、幽默和创新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补充了几则寓言,如北风和太阳的故事,医生和病人的故事,让他们翻出新意。

作文指导课,我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要求学生写出立意新、材料新和语言新的文章。如在强调立意新的时候,我为学生举了以下的例子:

同是《咏梅》,毛泽东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乐观豪放,与陆游的“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寂寞孤傲立意不同;同是咏秋,刘禹锡的《秋词》比以往写秋的诗文昂扬振奋;同样评价项羽,杜牧说“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王安石却说“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立意翻新;同样写夕阳,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现的是落寞惆怅,朱自清的“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表达的是旷达自安,叶剑英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表达的是洒脱豪放。这些实例,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创新的可贵,他们自然愿意开动脑筋,写出思想深刻、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材料丰富、语言鲜活的好文章。

总之,语文课要创新,要上得丰满、新鲜、生动、活泼,让学生乐学、会学,让课堂充满诗意,让课堂迸射出创新的思想火花。

猜你喜欢
诗意教学方式诗歌
诗歌不除外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
被耽搁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