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肖
近几年,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推广,语文课堂的变革也势在必行。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注重过程与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语文课堂的传统授课方式,努力尝试更多彩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须讲须写的都应由学生完成,真正实现我的课堂我做主。
笔者认为,要改变语文课堂的传统授课方式,首先要从教师改起。课改前的语文课堂,基本上是教师的精细化讲析占去了大半课堂时间,而学生并没有充分时间独立走近文本,学生的讨论又往往流于泛泛,且往往只局限于部分思维比较活跃的同学,概括起来说就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课改后的语文课堂,教师则要管住自己的嘴,放开自己的腿,走下讲台,以民主的姿态,做一个睿智的组织者,平等的合作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授课方式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自然也要跟着变。在教师创设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中,学生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钻研,然后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协作与分享,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下面是笔者在讲授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 《雨霖铃》时做出的一些大胆尝试: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词牌相关知识,梳理诗歌的抒情方式。
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存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学生在预习时,面对一篇生疏的课文,会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驱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
——读出对词的感受,感知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通过朗诵,初步感知作者所抒发的情感,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知,为下面的深入赏析做准备,同时也符合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就“词人是如何来写伤离别”这个问题,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交流,结合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该环节始终贯穿对诵读技巧的指导。
对本文艺术手法的使用,学生可能说出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理解还处于较肤浅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为何词人选择这些景物入词,这些景物是怎样烘托、渲染出词人的离愁别绪的。同时针对典型的写景语句让学生调动丰富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该句所表现的画面。这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本文凄清的意境,加深了感受,又锻炼了学生的想像、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诗词的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
——小组成员彼此提出疑难困惑并探究解答,解答不出的全班再讨论。
问题生成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性问题、内容理解性问题、拓展性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逐步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一定要求每个学生先自己思考,因为只有在自己形成了独有的思考之后,才可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合作学习”才能得到实施。然后小组成员彼此提出疑难困惑并探究解答,解答不出的全班再讨论。意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一定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探究质疑的过程中,善思的学生们碰撞出的许多智慧的火花经常会超出我们的预设范围,由于不少老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常常表现得不是不知所措、漠视不理,就是将其强行拉回到我们事先预设的轨道,或是以一句“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我们所学的范围,课下我们再讨论,好吗?”搪塞而过,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泯灭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因此形成“解决课堂生成问题的有效策略”,努力营造一个“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和谐统一的语文课堂将成为我们共同努力的一个方向。
——听名家录音朗读,带着自己的感悟一起轻声跟读;学生各自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配乐朗读;自由背诵,全班齐背。
让学生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词的声律之美。
古诗词中伤离别的作品很多,及时盘点积累很必要,小组之间来一个诗句大接龙比赛。“腹有诗书气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词不仅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语文素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艺术是相通的,而我们每一位学生又都是多才多艺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一种恰当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这首词的理解:比如擅长绘画的同学可为这首词绘幅插图;擅长表演的同学,可拍一个MTV;擅长唱歌的同学,可以为它配上旋律歌唱出来;擅长书法的同学,还可以写幅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该词的理解。
这堂课,从课前预习到研读文本,从质疑解惑到拓展延伸,活动的主体不再是老师,而是学生,教学方式不再是传授而是教师激发,学生体验,学生成为了课堂的真正主体。通过这节课的尝试,我发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做教师的一定要大胆地放开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用李锡林老师形象化的说法就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