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祥亮
民歌是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经过无数人的修改和加工而成的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诗歌,是劳动人民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理想和愿望而创作的,伴随着劳动而产生。贵州省剑河县是一个以苗、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县,苗、侗族人民占全县总人口的97%以上。由于历史的原因,苗、侗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在汉文化传入以前,先民们主要用“刻木记事”或“结绳记事”来代替文字,以符号语言来传递信息。但是,他们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承载,对祖先的祭祀和感恩,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对风俗教化的传承和歪风邪气的批判等,则用口头诗歌和传说的形式来叙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其中种类繁多、浩如烟海的民歌则是这个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剑河县苗、侗族民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哺育着一代代苗侗儿女健康成长。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充分开发利用地方民歌的德育资源,对于推进学校的德育建设,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不可能传承下去的,苗、侗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不衰,与他们牢记自己民族的历史分不开。《开天辟地》《铸造日月》反映了远古时代苗族先民对天地形成、人类繁衍的认识;《跋山涉水》《分寨歌》描述了苗、侗先民迁徙、定居这一不断寻找乐土的过程,表现出苗、侗族祖先不怕险阻、排除万难的英雄气概,记载了苗、侗族祖先披荆斩棘、开辟山区的光辉业绩。《种子歌》《谷种歌》反映了远古时代苗族先民对物种起源的认识和种植的发展历史。
苗、侗族流传着大量歌颂英雄的民歌,有“官家来压迫,天下不安宁;李鸿基当头,当头拉大旗”的《歌唱李鸿基》,有“好汉张秀眉,他去邀勾麻,约得五六人……议事反官家”的《苗王张秀眉》等。这些传唱歌颂了那些英雄们性情直爽、胸襟坦白、见义勇为的可贵品德,以及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反映了苗、侗族人民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这些歌谣深受苗、侗人民欢迎,为苗、侗族后人树立了学习榜样,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在土司时期,苗、侗族的婚姻是自由的,改土归流以后,以儒家道德为主体的汉文化输入,苗、侗族的婚恋方式受到汉文化影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了男女青年恋爱婚姻的铁门槛。出嫁对女子来说不是幸福的归宿,而是厄运的开始,于是“哭嫁歌”成了苗侗女儿抒发怨愤之情,谴责重男轻女的封建宗法制度,抗击包办婚姻的主要方式。在“骂媒人”之类的唱段中体现着这一主题,如“你做媒人想穿鞋,树上鸟儿哄得来。你做媒人想喝酒,山上猴子都哄得走。花言巧语几箩斗,不然银钱不到手,好比我家馋嘴狗,东家吃了西家走”。苗侗女通过对巧舌如簧的媒人的百般唾弃辱骂,表达出对包办婚姻的大胆控诉与反抗。
在剑河的苗族地区流传着不同版本的叙事诗 《仰阿莎》,《仰阿莎》叙述的是凡间最美丽的清水姑娘仰阿莎与天上太阳的儿子往累男经过十磨九难终成眷属的故事,歌颂了苗、侗儿女忠贞不渝的爱情。如今剑河县的高山湖泊都还用“仰阿莎”来命名。
苗、侗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苗、侗族民歌中有大量是歌咏劳动生产的,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古老的侗民歌是《吃苦》,译成汉语是:“要吃饭就要挖土,要吃肉就要喂猪,要穿衣就要织布,要生活就要吃苦。”这首民歌意在劝人们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反映了苗、侗族人最纯朴的生活观:有劳动才有收获。
祖先崇拜是苗、侗族人的宗教信仰之一,在苗、侗族家庭里都供奉着祖先的神位。苗、侗族人祭祀的对象也不尽相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一是表示对祖先的眷恋,尤其是对祖先神勇无比、智慧过人的崇拜;二是祈求祖先保佑,表达苗、侗族人民对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在苗、侗族地区,有很多民歌是有关苗、侗族的祖先和古代英雄的,比如,关于《洪水滔天》《兄妹结婚》的传说,蝴蝶妈妈,构板江……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在遇到外来民族入侵时,挺身而出,不惜以牺牲自我来保卫族人。对祖先的崇拜细化到家庭就有了对家先的崇拜,除了祭祀,对家先的崇拜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现就是对老人的尊敬。重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苗、侗族的传统美德,在苗、侗族生活中,不孝被认为是天理不容的事,会遭天打雷霹的。教导人们孝顺父母、老人的民歌也很多,如“娘田爷土你们(兄弟)受,父母还在莫远游,孝顺父母你有名,不孝父母枉做人”;“各位老少听我说,孝顺公婆老年人,挨你坐,要吃要穿要茶喝,莫嫌啰嗦做活路,奈不何切莫把他恶”(《莫把老人嫌》)。
“人生七十古来稀,事事何必用心机。禹疏九河汤受益,秦吞六国汉登基。朝臣宰相昏如梦,万里江山一着棋。劝郎不要争名气,三十河东四十西。”这首《劝郎歌》语言质朴,恳切地劝人淡薄名利,追求真实而平淡的生活。表达苗、侗族人对真善美追求的民歌比比皆是。除此之外,还有《骂泼妇》《骂懒夫懒妇》《教育儿女成好人》等,表达了苗、侗族人对男耕女织这种和谐生活的向往。
地方民歌是传承民族道德思想、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歌保留了苗、侗族精神领域中最积极的部分,汹涌着民族的血性,涵纳着辉煌的人性。剑河有驰名中外的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和久仰情歌,是道地的原生态民歌之乡。这里的人民会吃饭就会喝酒,会走路就会踩鼓,会说话就会唱歌,乱打都是猪菜,乱唱都是山歌,所以我们民族学生的脑海里都储存有大量的民歌信息。同时,这些民歌中含有丰富的德育资源,民歌内容有热爱家乡、传承历史、崇尚劳动、歌颂英雄、感恩先辈、追求自由爱情等,有效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日渐难以开展的背景下,有效利用苗、侗族民歌中的德育资源,既可以使苗、侗族传统文化精髓得以传承,还能充实少数民族德育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接受,进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提高。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可见,当前我们抓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弘扬民族精神极为重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开发利用我们的地方民歌,有效地利用苗、侗族民歌中的德育资源,促进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立足于我们的生活,充分挖掘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把我们厚重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这样既能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又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得到有效的拓展,还能充实少数民族德育内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