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新探讨

2011-08-15 00:51喻一珺于素云步丽燕
中小学电教 2011年4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师

☆ 喻一珺 于素云 步丽燕

(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江苏徐州 221009)

一、引言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多媒体及其相关载体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手段与信息平台,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基础科目在全国中小学开设,发展迅速。但由于受各地经济水平、教育观念的影响,这一学科的开展极不平衡。有的地区早在十几年前就开设了这门课,而有的地方至今还未开展。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的提出,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对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事实上,教师在知道、接受、理解新课标后,真正将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还需要一个过程,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非升学考试科目,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今天,信息技术课的受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进度统一划定,教学要求整齐划一,教学评价同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这与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培养相融合的目标不相符合。在学生当中,很多学生并不是把对计算机作为学习及掌握新知识的工具,而是把计算机作为娱乐的工具。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偏重在娱乐上面,真正想学习计算机技能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就出现了学生在上课时出现了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即想听则听、不听也罢的现象。信息技术作为非中、高考科目,在“应试教育”为主的今天,学生、学生家长,甚至是部分教师都认为计算机是“可有可无”的一门学科,不需要参加中考,更不需要参加高考,所以,计算机这门课往往会被忽略。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下,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因此,面对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内容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需要合理而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成为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及其存在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学习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践领域,培养学生信息素质,而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信息技术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理论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科学,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又具有课程教学论的一些特征,具体包括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原理、命题、模式、方法论等研究内容。实践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一种工作实践,一项教育现代化事业,具体包括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资源建设、课程教材的设计开发、师资培训、教学中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学习指导、评价与管理等。[1]从教育部所颁布的相关文件来看,其在针对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时明确规定其任务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特征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理论和实践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评价科学化。

(一)教学环境重“硬件”轻“软件”

当前许多中学对硬件设备投入较大,基本满足了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然而却缺乏适当的软件来充实,这使得许多硬件设备未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大部分学校所配置的计算机为联想、方正等品牌机,性能比较高。有的学校教师所在办公室也配有计算机,有的学校为教师配备了专用的电子备课室等,学生计算机教室机器数与学生数达到一定比例,学生在上课时基本能够达到一人一机,这样的硬件环境完全能够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然而,在硬件配置令人满意的同时,软件建设并不乐观。学校在软件资源投入上明显不足,能够应用于教学的图库资料、电子图书、多媒体教学课件、大型教学平台等软件资源学校购置不足,利用率也不高,而且不少都已过时,没有及时的更新,无法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二)信息技术课教材设计不够合理

虽然信息技术教材年年都有所修改,但内容上的修改往往远少于形式上的变化。目前全国各省份信息技术课教材都存在“零起点”设计问题。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阶段,教材的编写均不考虑学生是否学过信息技术,或学过哪些信息技术内容,一律从最基础的知识和应用讲起,没有相应地调整教学难度、广度、深度,很难做到承上启下,重复教与学浪费教学资源与人力。如初一年级所使用的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是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Office办公组件,大多数内容是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内容上却没有联系实际情况而加以侧重或加深,在这种情形下,势必造成学生厌学情绪。

(三)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单一

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新课标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建议。理解和贯彻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教师在接受、了解或理解新课标后,真正将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还需要一个过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进度统一划定,教学要求整齐划一,教学评价同一标准,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与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培养相融合的目标不相符合。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新课程中包括信息技术的内容很多,包括多种软件应用,又有很多前沿内容,现有的培训不能满足信息技术教师能力提高的需求,导致对这些内容到底学习哪些、到什么深度、怎样将教学内容串成一根教学主线贯彻始终,不少教师把握不准。[2]

(四)学生起点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所处学校及家庭环境的不同,因此,学生的信息化水平也有所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的学生对计算机非常精通,甚至超过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有的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利用计算机去学习;有的学生能够简单地使用计算机;有的学生则一无所知。这就给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学生的差异性,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尝试。

(五)缺少有效的教学评价监督机制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课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随意,课时安排随意,讲法更随意。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信息技术课没有评估考核,没有考试,没有评价。目前信息技术课的评价还需加大改进力度,建立完善的评价监督机制。

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影响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诸多要素,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以教学程序为其表现形式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结构,是由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所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实践表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下列方法行之有效。

(一)任务驱动,“做”中“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的情况下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学习者则通过自己的探究完成任务来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目标的教学法。[3]“任务驱动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较为有效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基本步骤包括:创设情景,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明确任务——学生“做”中“学”——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师生共同评价、总结。

教学案例1:Word中插入图片、声音与处理图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实现图文混排,学会处理图片、美化图片和文字以满足不同版面要求。

(2)过程与方法: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知识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出自己的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2.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教师:同学们,母亲节快到了,你们准备送妈妈什么礼物呢?

学生开始议论,纷纷回答。

学生:康乃馨、丝巾、贺卡、手机链。给妈妈做一顿饭……

教师:同学们都非常有孝心,而且送的礼物都很贴心。有同学说了,要送妈妈一张贺卡,那么你准备送给妈妈什么样的贺卡呢?

学生:到商店买张漂亮的贺卡啊。

教师:商店买的贺卡可能很漂亮,很精致,可是如果我们能自己动手设计一张独一无二的贺卡送给妈妈,会不会更好呢?

学生:对啊,对啊,怎么做啊?

教师:其实用计算机制作贺卡并不难,只要大家积极动手实践,很快就能创设出属于自己的特色贺卡。相信妈妈收到你们自己设计制作的贺卡,一定特别感动。

教师展示几张贺卡,供同学欣赏。

在教师的组织下,形成一种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提出任务,每位学生根据自己意愿制作一张贺卡。学生们既感到兴趣又觉得有难度,教师给予鼓励。

(2)分析任务,明确任务

教师让学生观察贺卡的样本,让学生分析贺卡的组成要素,需要运用到哪些已经学过的知识点。提示学生:贺卡的设计风格根据赠送的对象不同来设计。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其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学生“做”中“学”

教师指出制作贺卡的几个关键步骤:如设置页面大小,插入文本框,设置文本框格式,设置背景,插入艺术字、图片,图片处理等,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互相交流掌握这些步骤的操作方法。

学生按照教师指导的几个关键步骤设计贺卡。学生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边阅读教材边操作,在做中学。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相互学习。

(4)教师帮助与指导

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走动巡视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或同学做出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学生的个别问题可作单独辅导。这是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的阶段,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初识到熟练掌握的阶段,也是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发挥各种能力的阶段,时间上可占整个教学进度的一半左右,在教学进程中是一个紧张的高潮期。

(5)师生共同评价、总结

选择几幅创意新颖、画面美感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学生,并让学生自己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作品的构思和完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路上得到一些启发,看一看其他同学是如何完成该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学生创新,另一方面在教学节奏上给学生一个放松的时间。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的同时,要加强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使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或操作有疏漏的学生能通过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要求。

3.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情境的作用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学习者个性的充分发展,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与教师的语言描绘和教师情感的参与,创设一种美、智、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愉快,并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全身心地沉浸其中。

(2)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兴趣、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等因素,任务设计要有深有浅、有难有易,设计的“任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不能想当然地设计,不能脱离实际,“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3)“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任务明确后,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讨论或自学或探索来完成任务,而不是全部由教师来自导自演。教师在带领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以后,就应该尽快将任务交给学生来单独或共同完成。因此,任务设计要有可操作性,学生要知道自己上机做什么,明确将要完成什么任务,而不是漫无目的进行操作。

(4)“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

培养学生能力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终身受益。信息技术课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这便要求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结合实际需要,以应用为着眼点,“任务”的完成要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完成任务,从多个角度考虑一个问题,运用发散思维,防止思维定势。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能把学到的知识汇总、统计而找到其中的普遍规律;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尝试新方法,能够自己解决或试图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鼓励学生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的时候,不是简单地请教老师,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以后把自己所设想的解决方法融在问题中来请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勤奋耕耘后收获的快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合格的人才。

(二)自主探索,讨论解疑模式

自主探索一讨论解疑模式是指针对信息技术教材中两种软件相似度大,比较浅显易懂的知识,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索,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点解决新问题、相互讨论解疑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掌握知识,教师起贯通、点拨作用。由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一些知识点操作类似,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知识的迁移,掌握不同软件的使用方法。由于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学科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学生不可能学习所有应用软件,只能靠自己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因此,中学教师在平时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各种软件的特点,运用知识的迁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自主获取知识、弥补自身的不足。[4]自主探索——讨论解疑模式主要步骤:合理设计,提出探索问题一分析知识点的共性一讨论交流一总结、巩固、强化。

教学案例2:Excel合并表格、表格设置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Excel合并表格、表格边框、页面边框、底纹设置的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应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回忆和再认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独立操作水平,加深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互助学习能力。

2.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1)合理设计,提出探索问题

教师把课前准备的用Excel制作和用Word制作的课程表展示给学生观看。

教师:同学们,这两张课程表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好像没有什么区别。

教师:是的,这两张课程表虽然是用Office的不同软件制作的,但是它们的基本操作是相类似的。今天我们就运用学过的Word知识来探索在Excel当中合并表格、表格边框、页面边框、底纹设置知识,制作一张课程表。

学生翻阅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后,觉得确实不难,激起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

(2)分析知识点的共性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自己初步操作,归纳掌握设置表格和合并表格的基本共性。

学生操作、实践,由于教材上对表格的基本设置以及合并表格步骤介绍得很清楚,大多数学生能够看懂,加上Word的知识迁移作用,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而且效果显著,只有少数学生不能完成。

(3)讨论、交流、解疑、点拨

学生操作实践时,教师通过巡视每个学生的操作,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观察到学生在操作中所出现的典型而普遍的问题,则及时进行强调和指导,从而达到整体宏观调控的目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之间共同学习,相互讨论,帮助解决。对于学生中存在一般共性的问题,由教师统一解答,做出指导。对个别学生出现的困难,教师给予个别化指导。

(4)总结、巩固、强化

教师引导学生将本课的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提炼出来,让学生自己对本课知识作出总结,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强化所学内容。

自主探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其重要,也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采取自主探索——讨论解疑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关注个体差异的分层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就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若干群体,制定不同教学目标,采取不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学习接受能力设计分层练习,使各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设置多级多元的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达标、中级、高级不同发展水平层次的目标维度,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学习目标的选择。根据不同水平要求和学习目标的多元性,设计相应的课堂学习任务。分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明确目标,提供练习对象——分层练习——归纳评析——提高练习深度——归纳评析。

教学案例3:如何使用Excel的函数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常见的函数(Sum,average,max,min等)。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函数知识判别计算得到的数据的正确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新函数的使用。并且能够根据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需求选择和正确使用函数,并能够对计算的数据结果合理利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体会任务完成的成功喜悦。

2.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课前准备好的一份成绩表。

问题一:利用自动求和函数SUM分析函数的基本格式。

教师:学校经常会有各种考试,考试结束后我们需要做一份成绩表,对同学们的成绩进行相关的统计工作,比如计算每个同学的总成绩。以前的分数统计通常是手工计算,现在我们能不能运用学过的Excel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要是有点击某个菜单按钮就能得出结果,那该多好!

很显然对于这个问题,绝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完成。新手级的学生基本上会运用函数SUM,还有个别学生没有认识到公式的好处。教师示范操作,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运用公式能节省时间,这样学生投入下面问题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问题二:通过介绍VERAGE函数学习函数的输入。

学习完求和以后,继续加深学习深度,讲解AVERAGE函数。

教师:我们计算了每个同学的总分和我们班同学每科的总分,那么我们班同学每科的平均分是多少呢?同学们知道怎样用Excel完成这一处理吗?

学生刚刚学习过AVERAGE函数,经过教师看似不经意的提醒,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能够做出来。

教师通过巡视每个学生的操作,部分基础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能很快做好,教师个别解析,归纳总结,然后提出新的问题。

问题三:引出MAX和MIN函数。

教师:现在我们对全班的成绩有了个总的了解,那么我想知道某科最高分和最低分,还能用Excel处理吗?

这个问题较难,教师留下了较长的思考时间,让所有学生的思路都能跟上,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一小部分学生似乎有了答案。

教师:Excel函数的功能是十分强大的,我们在它的函数库中找一找,有没有其他的函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开始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MAX和MIN函数分别可以求出数组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告诉学生,虽然我们己经学过了一些基本函数,但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来说还远远不够,如何自主应用没有学过的函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大家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并尊重个体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该知识点采取分层次练习教学模式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为学生主体个别化自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奖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协作学习,共同提高模式

协作学习一共同提高模式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外一个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最终达到彼此得到提高的目的。因为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有基础的学生己经掌握了课堂知识,能自由操作,而基础差的学生却因为老师辅导忙不过来而得不到很好的指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为了实现全体学生共同提高和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很有必要采取此种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步骤:学生分组——明确分工任务——组内协作,完成任务——各组竞争,共同提高。

教学案例4:制作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课件。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创作作品,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协作学习,增强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表达能力。

2.课堂教学设计及操作过程

(1)分组

先把学生按每4-6人分成一个小组,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公平竞争,发掘小组的群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

(2)明确分工任务

教师布置本课任务:分组设计关于保护环境的相关课件,课件中要用到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自定义动画、幻灯片切换、动作方案;根据作品需要选取不同背景及版式,作品要反映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并营造出既竟争又合作的氛围,看看哪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组内协作,完成任务

任务分工:大家先讨论,在自愿、平等、合作的基础上,依照兴趣自己挑选任务,组长进行协调和记录。有的负责从网上搜寻相关信息,有的负责将其制作成为演示文稿,有的负责演讲介绍作品。根据教师的时间期限,安排任务进度。

搜集资料: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的相关文字材料、图片、照片、音乐、视频、调查表等,这些资料通常是先由个人根据任务分工收集、整理,再上传到FTP服务器,小组成员分享,再进行组内加工。

督促组员工作:组长主动督促各成员完成任务,对小组的工作进度进行记录,耐心辅导小组成员,讲解,做示范,解决小组成员的学习问题。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随时巡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起到一个裁判员和“遥控器”的作用。

任务总结:各成员的任务完毕后,进行小组自我评价,并不断完善小组作品。

(4)各组竞争,共同提高

把各组完成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学生欣赏,小组成员还可以自告奋勇地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作品,体现出作品的个性特征。其他小组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小组存在的不足,共同提高。根据自评、互评、师评,评出几个优秀小组。由于现在的中小学生从小在竞争的环境下学习,因此习惯了独自学习,在个性上也较为自我与自私,往往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合作相处,也比较欠缺人际互动的社会技巧。协作学习--共同提高模式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积极思考和充分交流的机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生之间不但可以解除学习上的困难,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合作的品质。[5]协作学习——共同提高模式活跃了学生思维,展现了学生个性,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之间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增加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各种方式的互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以上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育对象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班级讲授时也需要根据需要选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每个班级的学生素质都不尽相同,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是必要的。在教学中,教学模式不是固定的,应该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各种模式的教学是互相联系的、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每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的内容,使用的时候要根据需要合理结合,综合运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应当在广泛参考、借鉴前人己经积累和形成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性地再创造、再加工、不执于一策,拘于一方,而是以高效果为标准安排各种教学模式,因时因地因人进行创造性地发挥,以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6]

四、结束语

近年来,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教学模式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教学模式的合理安排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探索,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新课程的理念为前提,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微观的角度对初中信息技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找出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做出一定的反思,促使人们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推行、实施和重新进行审视。本文试图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有效实施策略。当然,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并不是只凭几个案例就可以研究透彻的,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笔者的实践很有局限性,仅仅做了初步的尝试,很多东西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完善。随着信息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会更加丰富多彩。

[1]钟启泉,崔允淳,吴刚平(2003).普遍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春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3]林春福,杨天平.美国中小学跨学科课程模式:主要类型、教师角色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

[4]王运武.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1,(11).

[5]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8-70.

[6]李英,袁磊,于加刚.基于网络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式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2007,(9):114-115.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师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最美教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