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芳
(浙江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西方学界,90年代初期后开始流行。目前该词是国际社会科学界使用频率最高、内涵分歧最大的概念之一,并一再引发学界的讨论。在史学家看来,全球化无非指在地球上生活的人类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交往逐渐增多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发展过程[1]。英国社会学家兰道夫(Ralf Dahrendoff)将全球化看作是支配人类命运“不可抗拒的力量”。他明确指出,“当此20世纪走向尽头,一个看来不可抗拒的力量已经开始支配人类的生命、希望和恐惧:全球化”[2]。的确,全球化使得世界成为各种联系构成的相互依赖的网络体,其中包含经济、军事、环境、社会和文化、政治等多种维度。这种变化过程使得在世界某处的事件决策和行动对世界上另一处的个人、团体和国家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和后果。不管人们看法如何的不同,全球化是现时代的一种客观存在,是20世纪后期以来的重要时代特征之一,这已成共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日益从纵向的垂直依附向横向的相互依存发展,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联系的大系统。权威专家由此认定“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3]。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间的文化、价值乃至于制度体系的交流和渗透已经成了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并且,这种全球化的过程“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4]。
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展二战后的世界当代史教学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在较长时间内,在我国高校当代世界史教学中,存在将当代世界史作为各国历史的简单相加,抑或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民族解放运动,外加国际关系的单线组合的现象。其研究仅仅限于对政治和经济状况的阐述,或仅仅把研究的触角从传统的西欧、北美以及前苏联、日本扩大到亚非拉广大地区。我国著名历史学专家黄安年教授曾对中国世界当代史的教学现状作过深入的分析,认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我们的视角较多地集中在地区、国别和阶段的历史教学研究上,相对来说对各种影响全球性问题的教学研究考察不够,从全球角度考察和论述当代世界显得薄弱。”[5]其实,在国外同样存在西方中心论,或片面强调某一国或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等现象,若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研究当代世界史,人们会发现,仅仅对一个地区重点阐述的增减或转移,仅仅像拼盘似的地区加阶段加历史线索,抑或将叙述历史的时限从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逐步下延至六七十、八九十年代,甚至21世纪,这一切并非就等于一部当代世界史。英国学者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也认为:“当代史的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即它是世界史,而不是某些地区的历史。……正是由于美洲、非洲以及中国、印度和其他欧洲之外地区的历史从另一个角度改变了以往的格局,所以它们已超越了传统的线形历史发展过程;面对这一历史事实,再用传统的历史发展模式来解释显然已不合时宜,因此有必要提出新的整体历史格局来取而代之。”[6]
正因为这样,对当代世界史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而站在全球化的视角,确立新史观,对当代世界史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究,以重新构建高校当代世界史教学的整体框架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首先,以全球化为背景,开展当代世界史的教学改革,必须建立新的指导性史观。根据时代特征,全球史观或全球化史观不失为能更好地反映世界当代史演进轨迹的指导史观。
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史学家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最早提出这种史观的是欧美学者,其中以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最具代表性。所谓全球史观,其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覆盖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7]。二战后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尤其是当代世界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察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即把每个地区或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些历史的每一方面都纳入到相互联系的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进程当中,这对于促进历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发展、深化历史研究和拓展人们的历史视野,当然是大有裨益的,引起了学者的高度关注。但这些学者虽然自称要“站在月球上看地球,看世界”,在这方面作了很大努力,可是仍然使人感到有些过分强调西欧的独特性。可见,要真正从全球化视角来重新架构当代世界史并非易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尽管冷战期间,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紧张激烈的对抗世界各国间的联系一度受到了影响,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全球化的进程。但冷战时期,在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从“外延式发展”①进入“内涵式发展”②阶段,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联系及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通过相互投资、资本的双向对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命题也因此面临修正。而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意识形态分歧带来的国家间的联系阻隔,世界各国的联系也因此变得更加密切,特别是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的对立一定程度上的弱化,各国需面临或应对一些全新的问题不得不进行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某种程度上,全球性问题的紧迫性、联动性上升,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应对,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合作、协调行动[8]。如环境资源问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问题、国际恐怖主义、全球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世界当代史成为了一部全球史、整体史。“眼下,环境问题、安全问题、能源问题等全球性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地摆在新世纪领导者面前。不仅如此,全球化也使国家内部的社会运行更加复杂。”“无论在政治决策、价值取向、社会矛盾的处理或对机遇和挑战的估计上,都不再囿于一国狭小的范围内,而是与国际紧密相连。”③为此,树立全球史观,从“月球俯视全球”显得尤其必要。在此基础上,也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全球化史观,全球化史观兼顾全球化的纵横发展,注重考察人类文明整体之间的联系,以避免从国别史范畴的概念去说明世界当代史的运行特点和规律的弊病,更加科学地发现和说明整个世界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律。这种史观对构建有中国风格和特点的新的世界当代史理论研究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
其次,全球化在增加世界的相互联系的同时,也加速了世界各地的跨文化互动,全球化使发生于一国的孤立的历史事件往往具有世界影响。为此,当代世界史的教学内容的调整及重点难点把握必须围绕这一时代背景展开。以新的全球史观为指导,重视采用跨国比较研究与教学不失为一种可实践的方式。在传统的高校世界当代史教学中,一般将世界当代史划分为三大板块:一是社会主义板块,阐述社会主义如何从一国发展为多国,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演变史以及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二是资本主义板块,阐述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三是民族解放运动及非殖民化或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与演变,也可称为国际关系板块。
对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传统的当代世界史更多区分两者的异同,对其相互影响的阐述往往不多,即鲜有“互动”。而重视不同文明及不同制度国家间的“互动”,有利于更客观全面地分析各种文明及各种制度各自的优劣、存在的价值。全球史观或全球化史观摒弃以民族国家为单元的思维模式,关注不同社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互动”[9]。将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更多地放在全球互动的大框架下加以考察,可避免关注的单向度,即不只从民族国家的视角看问题,而是更注重日渐增强的世界联系和全球化进程,以避免一厢情愿的判断。而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就是将世界看作密不可分整体的结果。在全球化视野下,注重全球互动,对世界进行整体观瞻,既对不同国家、文明或政治体制进行比较研究,区分其异同,同时也强调不同国家、文明或政治体制的互动,突出交流、征服和移民等在历史变革中的作用,二者的融合为全球化当代世界史教学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10]。
因此,若将高校世界当代史教学放在全球化背景下,则应更重视分析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全球化视角看,20世纪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和二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飞跃,它极大地冲击了资本主义全球体系,标志着对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最初解构。从制度层面看,全球化不再是资本主义一维的全球化,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和竞争的全球化。资本主义体系与社会主义体系同时并存、博弈和竞争,构成了一个二元分裂和对立的世界。
第三,在全球化时代,当代世界史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同时重视现状研究也是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传统的当代世界史教学方法,重教师主导,重灌输,往往采用教师设问自答或设问生答,教学相对死板单一。若将世界当代史放到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从全球化的视野来通盘考虑当代世界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采用多媒体教学,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十分必要。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某种程度上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的。现代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可将当代世界史的教学从平面式立即拉成立体式,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参与、思考积极性,也将极大地改变教师在当代世界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将课堂教学的教师主导改为教师引导,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为此,关注现状十分重要。在很大程度上,现状是历史的最新延续。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世界史教学应更重视现状这一最新的历史现实的认识问题。列宁早就说过:“我们必须力求赶上事件的发展、作出总结、作出结论,从今天的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以便应用于明天,应用于今天人民还在沉默而不久的将来革命的火焰必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燃烧起来的地方。我们必须做政论家经常要做的事情……写现代历史并力求使我们的描写给运动的直接参加者和活动在现场上的无产者英雄们带来更多的帮助,能够促进运动的开展,有助于自觉地选择耗费力量最少而能够提供最大的最持久的结果的斗争手段、方式和方法。”[1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革命导师历来重视研究当代问题。
关注世界现状,重视和跟踪对当代世界问题的教学与研究,这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与世界眼光。那种传统的偏重于政治和国际关系史的叙述,忽略了经济和科技发展及思想文化演变的阐述的世界当代史教学难以适应21世纪全球发展的需要。研究和反映全球性经济和社会问题是世界当代史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全球性问题是地区国别加阶段的研究所不能取代的,这些全球性问题并没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严格区别,不少是超国界的、超越意识形态的。从全球化的视野来进行世界当代史的教学与研究,有利于师生拓宽学习研究的领域,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影响和制约当代世界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和规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当代世界历史深层次问题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世界意识有着重要的价值。某种程度上,世界意识正是人类对全球化浪潮席卷寰球、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的反省和觉悟的结果。
此外,开展世界当代史的教学和研究离不开获取资源和信息的快速、便捷、完整、准确。全球化进程是与科技革命加速紧密相联的,在互联网出现前,世界当代史的教学与研究由于受到档案资料缺乏的影响,教学资源特别是第一手的史料非常难得,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深,使得开展世界当代史教学与研究所需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日益多元化和网络化,互联网中储备了大量的数字化的历史资料。随着互联网的的发达及电脑的日益普及,可资利用的档案层出不穷,这为高校师生通过多国档案资料的相互佐证得出较接近事实的结论创造了条件。
总之,在全球化视野下,高校的当代世界史教学无论史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面临新的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世界史教学应更好地将当代世界相互交融、相互依赖的时代特征呈现出来,树立以全球史观或全球化史观为指导,这是世界当代史教学面临的迫在眉睫的课题。全球化使跨国间的互动增多,这是当代世界史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的时代要求,从跨国文化的互动角度梳理重点与难点,注重跨国跨文化的研究,尤其应重视现状的这一最新的世界当代史内容,这是改革中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可资利用的教学档案日益多样化、多国化,为史料的相互佐证提供便利,从而使教师更能通过多边档案的研究得出较接近事实的结论。与此同时,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与时俱进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改变教师主导的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多媒体教学,更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是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当代世界史改革又一重要内容。通过上述诸方面的努力,以期在推动与改进我国高校当代世界史教学中起到积极作用。
注释:
①所谓外延式发展,即资本主义用扩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即进行武力征服再加商品输出增加势力范围的发展阶段。
②所谓内涵式发展,即资本主义发展不再依靠军事手段,更多采用产品、技术、信息、资金来构建其无形的势力范围阶段。
③此系奚洁人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的讲话,引自杨楠《21世纪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领导》《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3月28日。
[1]刘军.全球化与全球化史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05-30.
[2]李铭义.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现势[EB/OL].(2009-12-11).http://www.docin.com/p-36834106.html.
[3]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5]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5.
[6]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M].张广勇,张宇宏,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2.
[7]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吴象婴,梁赤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4.
[8]杨洁篪.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2009年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J].求是,2010(1):57-59.
[9]刘新成.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J].世界历史,2006(1):39-46.
[10]Guarneri C J.Internationalizing the United States survey course:American history for a global age[J].The History Teacher,2002,36(1).
[11]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