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明
(山东省文登广播电视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网上教学巧用比较法
◆孙华明
(山东省文登广播电视大学)
教师的导学对开放教育,即学生自主学习起着引导作用。鉴于《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用比较法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古代文学 网上教学 比较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倡导“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程辅导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服务者——承担导学责任。教师的导学对开放教育,即学生自主学习起着引导作用,学生对其提供的各项支持服务具有选择性。因此,不仅要加强学法的研究和指导,而且还要重视教法的研究和改革。鉴于《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用比较法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是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科目,面授课时有限、文学跨度大、作品浩如烟海、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异彩纷呈,而电大学员又存在着工作、家庭、学习之间的矛盾,以及年龄偏大、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对于承担导学责任的教师来说,探究快捷高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关键。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的特点,以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为指导原则,梳理专题彼此脉络体系,采用比较教学法为主的导学方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较历来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它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同类或类似对象进行分析、对比从而掌握知识的方法。鉴于《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采用比较法在其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因为文学鉴赏的“比较法”侧重于客观的理性评价。把一些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拿来,从不同的侧面,认真加以对照,或相近,或相反,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
1.学习需求分析。在电大开放教育中的学习需要分析主要是进行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分析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在开放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成绩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等。二是通过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以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必要途径。三是分析学校现有的资源条件和制约因素,明确设计教学方案以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归根到底,这些需要都是“现状”和“应该是或必须是”之间的差距,核心是发现问题,而不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是提供“差距”的有效资料和数据,从而帮助形成教学设计项目的总的教学目标。
2.学习内容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二是揭示这些学习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学习内容分析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起点,并以学习起点为终点,是一个逆向分析过程。即学习内容分析从学习需要分析所确定的总的教学目标开始,通过反复提出“学生要掌握这一水平的技能,需要预先获得哪些更简单的技能”这样的问题,并一一回答,一直分析到学生已具有的初始能力为止。
3.学习者分析。学习者分析通常包含两方面内容:学习者当前性能水平(知识、技能和态度)和学习者的特征。学习者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构成了学习需要。学习者特征,特别是学习风格,被认为严重影响学习者学习的要素。
比较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教法。根据要求不同比较法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按跨度分可以分为纵向比、横向比;按内容分可以分为人物比较和事件比较;按要求分可以分为相同(相似)比较和不同比较;在教学实践中各种比较往往交叉运用,得视具体情况而定,下面以《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教学实例阐述观点。
1.设计表格巧比较,帮助学员梳理脉络体系
所谓梳理脉络体系是指帮助学员理清发展线索,弄清各个时代的形式和重要作品。(1)利用表格的形式,分期把各个朝代的文学发展脉络展示给学员,让学员的头脑中有一条从《诗经》研究专题、“楚辞”“东汉文人五言诗”“魏晋南北朝诗”“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的发展主线。(2)对“唐诗”“宋词”等诗词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重点引导学员通过比较弄清“初唐”“中唐”“盛唐”“晚唐”“北宋”(北宋前期、北宋后期)“南宋”(南宋前期、南宋后期)等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以及每个发展阶段主要的形式特征、代表作家、代表作品。例如,唐代的绝句、律诗、歌行体;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宋代的豪放派、婉约派;苏轼、辛弃疾、周邦彦、李清照等。这样,就便于学员在学习时区分彼此异同,避免知识点的混淆,同时又能把每个阶段与时代风貌和发展进程联系起来真正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整个教材内容粗略地尽收脑中。
2.巧用纵横比较教学法,掌握重难知识点
著名的教学法专家张明康教授曾说:“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这门课,可比较的方面有很多:一是归纳比较作家作品,找出差异,找出共性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二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形成自己看法的基础上与一些名家的研究成果进行纵向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1)作家的前后期比较
生活的重大变化,往往导致作家前后期创作风格的变化。如孟浩然入京前后隐逸的心情是颇不相同的。早年的隐逸是出仕的准备,是怀着希望的。如《早寒有怀》所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晚年的隐逸却是入仕失败之后的退路,是抑郁的,寂寞的。如《留别王维》、《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和《宿建德江》。
(2)创作风格之间的比较
唐诗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清新飘逸,豪迈奔放;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雄浑苍劲,沉郁顿挫。宋词如苏轼、辛弃疾词一泻千里;柳永、李清照的词则凄清婉丽。散文如韩愈的散文气势充畅,语言明快,曲折变化而一气灌注;柳宗元的散文则风格清隽,语言洗炼,内容深邃而鞭辟入里;王安石为文料如为政,挺拔劲健,逻辑性强,言情少而说理多,重在立意、生发,超拔卓绝;散文“三苏”中的“老苏”(苏洵)文势纵横,文句老辣,文理透彻而辞采斐然。说到杂剧将元代著名杂剧家关汉卿与马致远进行比较,两人虽然同为下层文人,却在精神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关汉卿在精神上更接近平民百姓,他的杂剧更关注社会下层的生活。马致远在精神上体现了更多的士大夫气息,更多地受到了全真教的影响,对神仙道化剧情有独钟。
上述比较有利于学员从整体上了解作家,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古人的喜怒哀乐,结合时代背景,从作家自身到作品形象塑造,剖析复杂的人性,还原历史本相,挖掘古代文学作品的当代性,让学员与文本的作者或主人公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感受到文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文学的魅力。
实践证明,教学不是将人类已有的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不是阶段性地完成学习的任务,而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