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荣
(江苏省盐城市幼儿园)
谈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布置
◆王 荣
(江苏省盐城市幼儿园)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是一种教育策略,能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该如何进行班级环境的布置,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目前,许多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特别是班级主题墙饰环境的创设,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问题一:许多教师认为,环境布置是成人的事,与孩子无关,因此,就存在着从环境的策划到设计基本都是由教师完成,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墙面环境创设在内容上过多重视作品的精致、漂亮、完整,而幼儿只是环境的欣赏者,而不是参与者。这样的环境,如昙花一现,幼儿在感到新鲜之后的不久就熟视无睹了。
问题二:大多数幼儿园都是在开学初就要求教师们将环境进行整理、创设,而这个时候幼儿还未入园,这样必定造成教师会过多包揽整个过程,留给幼儿的空间是少之又少,即使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幼儿的作品作为班级环境创设的一种素材参与创设,可由于幼儿只是被动地呈现作品,所以常会出现幼儿对自己的作品内容模糊不清,对同伴的作品不甚了解的现象。
问题三:有些墙面是教师花了许多心思精心布置的,如果定期更换,教师不但感觉舍不得,也很难有精力不停地更换,于是,有的“经典”墙饰整个学期都很少变动甚至没有变化,既固定的多、变化的少。
综上所述,有些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大都还是从教师的设想和愿望出发的,很少去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幼儿的参与度不高,对环境的兴趣也不会高,因而这样的环境失去了应有的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对班级环境的布置进行了一次“改革”,在实施班级环境共建时,邀请孩子们参与到环境布置的工作中来,设法激发他们在参与过程中的创作热情和思维火花,利用各种有利的因素将环境创设成富有个性的、低碳的、温馨优美的家的乐园。这样的的环境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班级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版面都传递着快乐和知识,他们尽情地与环境互动,享受着环境带来的快乐。
我们在进行班级环境内容整体规划时,首先向孩子们传递信息,及时把我们的创意与构思告诉他们,让他们明白自己将承担怎样的任务。比如,教室门口的走廊,很小巧、有整体感,如果将这里设计成一棵连着走廊与吊顶的大树一定是再合适不过了,我们一起商讨怎样分工,老师负责制作拐角与顶部的树干,一部分孩子负责用手工纸折大小不一的树叶,一部分孩子负责在这些树叶后面粘贴双面胶,很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棵立体感很强的“参天大树”矗立在了拐角处,茂密的“树叶”挂满了“树梢”,孩子们开心极了,他们三五成群地围着大树,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了起来:“瞧,这棵大树真漂亮,上面有那么多的树叶!”“这么漂亮的大树,小鸟看见了一定会来做窝的!”“对,我们应该做一只小鸟!”于是,我们一起商讨小鸟该用什么做,有的孩子说得有羽毛,有的孩子说鸟身体应该是圆的,得用圆形的东西来做,在他们的提议下,我们一起用收集的废塑料篓和芦苇草做成了鸟窝,用塑料瓶和键子、包装纸做成了小鸟,还特地做了一只漂亮的鸟妈妈,鸟窝里两只可爱的鸟宝宝张大嘴巴“嗷嗷待哺”,鸟妈妈夹着小虫急急地往家赶,富有情境的装扮使得原本平常的走廊立即生动、形象起来,孩子们惊奇地看到他们的想象成真了,高兴得欢呼雀跃起来。
观察孩子们的喜好,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最喜欢的,驻足次数最多的是班上的主题墙,那在我们看来并是太美的,都是一些废旧材料制作出来的墙面却像是有着无穷奥秘似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每次下课,他们总是聚在一起津津有味地欣赏着、谈论着,乐在其中。原来,成人看不上眼的废旧物品,却是孩子们眼中的“宝”。因此,包装带、蛋糕盘、点心盒、饮料瓶等本应扔到垃圾筒里的物品就全成了抢手的“宝贝”。
我们利用手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泡”在废物堆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这个包装盒样子独特,装饰一下就变成了一只色彩鲜艳、造型独特的小鸟;那个卷纸筒挺像蝴蝶的身体的,用包装纸做上翅膀就成了漂亮、可爱的蝴蝶……一个个奇思妙想就这样应运而生了,他们对这些佳作可在意了,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指着这些稀奇古怪的作品,得意地说:“看我做的蝴蝶,它是用卷纸筒做的,厉害吧!”“以后家里的瓶子别扔了,它们的作用可大了,能做好多好玩的东西呢!”这些废旧物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但节约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它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自由表达与创造的乐趣,增强了他们的动手操作的兴趣与自信。
家长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最佳合作伙伴,我们邀请家长一起策划和准备,一起收集区域活动里所需的物品,家长们带着孩子,为植物角种上了葱、蒜、土豆、秧草等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植物;在动物角饲养了泥鳅、鱼、鸡、鸭、兔等;在“娃娃家”投入了家里用完的洗发精、沐浴乳、洗面奶、护肤品等空瓶;而职业是医生的家长则为角色游戏“医院”的创设出力不少,不但带来了许多一次性医疗用品,还亲自为孩子们作示范,其他的家长又从家中搜集各种空药盒、药瓶,丰富了“医院”的操作材料,为孩子们充分活动提供了保障。我们还将整理和保护物品的任务下放给孩子们,孩子们的热情可高了,主动的和家长们一起将这些物品进行归类,放到活动区域,并且每天离园前进行整理。节假日时,动植物没人照顾,家长会和孩子一起将它们搬回家照看;“娃娃家”、“医院”的材料坏了、少了,家长孩子们会很自然的去修理、补充,就像料理自己的家一样。我们真是既省心又开心!这样做不仅能给幼儿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欲望,而且能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让环境成为了教育的有效手段。
陈鹤琴先生说过:“怎样的环境,得到怎样的印象”。通过不断摸索、思考,我们懂得了如何有效地布置幼儿园的环境,让环境追随幼儿,使环境会“说话”,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好伙伴,促进幼儿的身心更全面、和谐的发展。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张金梅.学前教育研究.
[3]华爱华.试论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教育取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