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悲剧的多重意蕴

2011-08-15 00:51◆王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13期
关键词:包法利爱玛悲剧

◆王 魏

(吉林信息工程学校)

爱玛悲剧的多重意蕴

◆王 魏

(吉林信息工程学校)

以往关于《包法利夫人》的评论,往往停留在对作品的社会批评上,并不能充分揭示女主人公爱玛的形象价值和作品的文学地位。从性格和性别的角度切入爱玛的悲剧,深入挖掘爱玛悲剧的丰富内涵,并从美学方面对其悲剧的美学价值予以分析评论。

悲剧 女性 自由 理想

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是巴尔扎克之后法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以法国外省生活为背景,以客观而精细的笔触,描写了爱玛的悲剧命运。自《包法利夫人》问世以来,爱玛这一独特的人物形象征服了无数的读者。本文拟分析爱玛悲剧的多重意蕴,并从美学方面对其悲剧的美学价值予以分析评论。

一、诗意的自毁:性格悲剧

首先,我们看到,爱玛的性格悲剧缘自性格与环境的冲突。

爱玛有着丰富敏感的心灵世界,追求美好的精神生活和爱情的幸福。而命运却将爱玛置于物质贫乏和精神饥渴之中,空虚的痛苦使她产生了冲破鄙俗环境的欲望。于是,爱玛浪漫诗意的天性为她开拓了一个美好的虚幻世界,在婚姻和爱情中追求生命的意义。

在对婚姻和爱情的追求中,爱玛浪漫的诗意和生机勃勃的个性得到了极致的张扬,甚至表现为一种诗意的疯狂。她嫁给包法利,是出于“对新生活的热望”,在给赖昂写情书时,她“见到的恍惚另是一个男子,一个最热烈的回忆,最美好的读物和最殷切的愿望所形成的幻影”。爱玛的这种思维方式被称为“包法利主义”。“包法利主义”似乎一直不是一个褒义词,但其中确实包涵着一个女性丰富的热情和生命的力量。沉溺在虚幻的自由快感中的爱玛在“诗意的追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大,爱玛苦心经营的幻象破碎了,以自杀告终。总括来说,爱玛诗意的追求实质上是诗意的自毁。

值得注意的是,在爱玛对爱情与理想艰难的追寻中,她充满生机与诗意的个性被磨蚀,丰富敏感的心灵世界被摧毁。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这一角度看,爱玛美好天性被摧毁是爱玛悲剧的重要层面;而爱玛的毁灭又恰恰是缘自她本身性格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更残酷,更深刻的悲剧。

二、男权世界中的牺牲:性别悲剧

在男权社会的大背景下,爱玛所读的只能是充斥男性话语的“教科书”。充满神秘隐喻的宗教布道文和浪漫主义传奇小说,使爱玛醉心于奇异的幻想,憧憬缠绵悱恻的爱情,在幻想中堕入了男性话语的玫瑰陷阱。这种爱情梦幻是男性文本所编织的最大谎言,谎言的实质是男性对女性的占有,而且更主要的是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剥夺,它旨在使女性心甘情愿地处于从属地位。而爱玛心甘情愿的接受了男性文本的俘虏。

爱玛对男性文本的痴迷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使爱玛能够暂时摆脱鄙俗的环境、平庸的丈夫,为她提一种逃避现实的可能;另一方面,浪漫传奇编织一个美丽的幻梦,抑制了爱玛的自我意识,将爱玛对现实的不满引入理想化的期待中。在这期待中,爱玛提升自我的唯一方式就是依傍男人——依傍丈夫走入婚姻,面对的是束缚和禁锢;背叛婚姻依傍情人却陷入另一个困境。“她是男人的附庸,却自以为是他的偶像;她在肉体上蒙受耻辱,却把一切献给了爱情。由于只配知道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事情,她变成了耽于空想的祭司”,波伏娃的这段话是对爱玛性别悲剧极好的概括。

爱玛的悲剧绝非爱玛一个人的悲剧,正如作者所言“我的可怜的包法利夫人,不用说,就在如今,同时在法兰西二十个村庄受罪,哭泣”。爱玛是男性霸权的牺牲品,她的悲剧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按照社会性别论的观点,在狭窄而封闭的空间里,女性的角色已经被男权文明预先设定,女性是男性的附庸。爱玛也曾极力扮好自己所饰演的角色。她努力的去爱包法利,虽然这种努力是多么的徒劳。爱玛试图挣脱自己的角色,却无法拂去心中的文化烙印。所以,自以为“失贞”的爱玛摆脱不了忏悔意识的纠缠。有人指责爱玛的懒惰、轻浮、奴性,其实这些缺点只不过表明了她视野闭塞这一事实。波伏娃尖刻地指出,“据说女人是淫荡的,沉迷于内在性之中,但首先她一直被封闭在这里”。强大的文化力量,限定了女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爱玛看到了女性的卑微,而她要求解放的标准却不是别的,恰恰又是向男性看齐。综观爱玛的一生我们看到,她一直受到两种异化方式的诱惑:“装成男人是她受挫的根源,装成女人也是个骗局:做女人意味着成为客体和他者”,这也是所有女性共同的悲哀。在男权社会,男性文明的大前提下,女性的悲剧是母女相传的,这正是爱玛希望生个男孩的关键所在。

三、提升和超越:美学价值

爱玛是痛苦的,但对悲剧来说重要的不只是痛苦,而是对待痛苦的方式。陷入命运罗网的爱玛,用自己性格中全部的激情和力量去对抗自己面对的痛苦。爱玛的性格中有弱点,同时也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力量。爱玛的不幸遭遇让我们为她深深惋惜。但同时,我们又不得不赞美她追求自由的力量和坚毅。从对有限现实超越的角度,我们应该肯定爱玛的悲剧性追求蕴涵着巨大的美学价值。

爱玛的悲剧是个体与命运的抗争,她的婚姻和外遇是她实现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体化方式,体现了对有限现实超越这一人类共有的特质。因为就本质来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和自觉的活动,生活本身却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人只有在自由的时候才感到幸福,也只有幸福的时候才感到自由”,人的欲望的扩张是对自身价值的不断追求,是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的“类”属性的本质需要。

爱玛的抗争中有一种“疯狂”的特质,这种“疯狂”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出了道德的尺度。但爱玛的“疯狂”表现出的不是猥琐的卑劣,而是一种坚毅的力量和阔大的气魄。她超越现实、追求自由的“疯狂”,让我们体验到了蓬勃的生命力。所以,不应该仅仅指责她的道德缺陷,而应同时看到她的自我实现的努力——命运摧毁了爱玛,但却无法摧毁她生命的力量。“审美的快乐是一种体验自由的快乐,审美经验是一种体验自由的经验。而美,作为对象化的人的本质,也就是自由的象征”,爱玛的抗争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自由的指向。我们从中能体会到“在悲剧中,我们面对惨象,却有胜利的感觉。那失败也是坚苦卓绝的斗争之后的失败,而不是怯懦者的屈从投降”。悲剧的失败,激发的不是阴郁和沮丧,而是让人感到鼓舞和振奋。

马尔库塞指出:“艺术的基本品质,即对于既成现实的控诉,对美的解放的乞灵”。《包法利夫人》在个人的典型命运中表现了普遍的不自由和反抗力量,突破了蒙蔽和硬化的社会现实,打开解放的前景,同时在人的精神世界对现实进行美学方面的爆破,这就是爱玛悲剧的多重意蕴的价值所在。

[1]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4.78.

[2]李健吾.福楼拜评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07.

[3][法]福楼拜.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270.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63.

[5][法]波伏娃.第二性.人民书城电子图书.

[6]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53.

[7][美]马尔库塞著.绿原译.现代美学析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7.

猜你喜欢
包法利爱玛悲剧
伟大的悲剧
爱玛
2020电影版《爱玛》女性主义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理解一个窝囊废
——谈《包法利夫人》的包法利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保险起见
文化隔阂的尴尬:“潘金莲”翻译成英文该咋说
近视的悲剧
《包法利夫人》赏析——人物多样的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