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大班语言课堂教学的开放生成性

2011-08-15 00:51:35周燕军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19期
关键词:海浪开放性小朋友

◆周燕军

(江苏省苏州葑门中心幼儿园)

浅谈幼儿园大班语言课堂教学的开放生成性

◆周燕军

(江苏省苏州葑门中心幼儿园)

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料到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存在意外,而且可能因为意外而成为一门艺术。

幼儿的心灵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他们在聆听教师教学语言的同时,不是对语言原意的一种客观复制,而是作为理解者富有创造性的理解与解读。据此,教师需要用教学机智调控活动的进行,灵活使用教学语言,不断地去捕捉活动中的意外和随时创生的有效信息,从而挖掘知识内容的新见解,新思维。

教师开放性的教学语言,可根据活动内容与幼儿的实际,巧妙地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并从不同侧面给予幼儿质疑的方向,拓宽幼儿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充分假设、大胆猜想,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作多元的、多角度的思考与表现,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与个性的张扬,增强师幼互动,实现教师教学语言独白与对话的共融。离开了教师开放性教学语言的提问与引导,一切都将无从实现。

案例:

《海浪》音乐活动

T:谁愿意来说一说,听完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

C:很温柔很甜蜜很优美……

T:好,很温柔,很甜蜜,很优美……小朋友在听完这首音乐后有很多不同的感觉,真不错。

C:很感动。

T:(惊讶)很感动,那你能说说因为什么而感动吗?

C:(不语,或许还没有想好该如何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T:哦,还没想好是吗?那你先想一下,等下想好了再告诉老师好吗?

C:(点头)

T:好,那谁愿意再来说一说,在这首曲子里你听到了什么?

C:听到了大海的声音听到了海浪的声音听到了风吹的声音有人在玩有人在游泳……

T:哦,听到了大海的声音、海浪的声音、风吹的声音、有人在玩、还有人在游泳……

不错,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听到了这么多的声音,这些声音连老师都没有听出来!

C:还有海浪翻动的声音还有小鱼在和小伙伴游戏还有海浪在唱歌……

T:那这首音乐里是谁在唱歌啊?

C:海浪/大海。

T:嗯,是大海中的海浪。有人见过海浪吗?

C:我在奶奶家玩的时候见过我在跟妈妈去旅游的时候见过……T:好,那我请小朋友来说说你见过的海浪是什么样子的?

C:(一边哼着音乐一边舞动着自己的手指学海浪轻声运动的样子)

T:恩,小朋友看到了没有?她的手指可漂亮啦,我请她上来给小朋友表演一下。

C:(自豪地上来表演)

T:(问另一个小朋友)你见过的海浪是什么样子的呢?

C:(一边哼着音乐一边舞动着自己的手腕学海浪大声翻滚的样子)

T:好,表演的也不错。

刚才啊,有的小朋友是用手腕来表演海浪大声翻滚的样子,有的小朋友是用手指来表演海浪轻轻运动的样子,表演的都很好。那下面我为你们来表演海浪好不好?

C:好。

(准备就绪)幼儿随着教师的音乐跳起来(大多数小朋友都是在靠手拌手腕和胳膊等上半身的运动来体现海浪的样子)。

T:请小朋友一起跟老师来表演海浪(做示范)。

C:(跟着音乐表演)

T:你们说说老师这次的表演跟上次有什么不一样了?

C:这一次你最后转圈了。

T:恩,这一次我的海浪转圈了(边说边做示范)。

C:这次海浪从这边转到了那边。

T:哦,我的海浪从一边转到了另一边,(一边表演一边说)从左边到右边,又从右边到左边。小朋友看我的脚,是不是也在转?

C:是(看着老师的脚,在老师的引导下,伴着各式各样的动作舞动起来)。

剖析该案例,教师教学语言的开放性是幼儿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且乐于充分展示自我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不断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有效保证。既表现为提问的开放性,也表现为引导的开放性。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就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听完这首曲子后有什么样的感觉啊”、“在这首曲子里你听到了什么”引导幼儿假设、猜想,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问题做出开放的、多元的、多角度的思考,并将这些不向的理解与感受勇敢地表达出来,而不是单纯地将幼儿引向唯一确定的答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听到了许多不曾预期的、让自己感到欣喜而又惊讶的声音,独特而新颖。幼儿的体验和理解也在与其他幼儿心灵和思想的交锋与碰撞中得以丰富和深刻,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的意义在彼此的言语交往行为中得以澄清、明白。

当幼儿还不能较为清晰地表达自己为什么感动时,教师不是直接告知幼儿,给幼儿一个确定的、封闭的、毫无任何悬念的答案,而是注意为幼儿的进一步体验和探索留白“哦,还没想好是吗?那你先想一下,等下想好了再告诉老师好吗?”幼儿的自尊心不会因此而受到伤害,积极性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减退,相反只会变得更加高涨,因为幼儿在教师赠予的“时空”内正进行着思维的激烈碰撞与生命活力的绽放,并在教师与其他幼儿语言的交锋中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体验。整个活动的开展,教师的引导性教学语言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而是通过“你们见过海浪吗”先掌握幼儿对海浪了解的程度,然后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幼儿的实际,让幼儿说一说自己见过的海浪是什么样子的,并通过自己的表演把它展示出来。当幼儿对海浪的展现仅仅停留在依靠手指、手腕和手臂等上半身的活动时,教师没有对幼儿的想法作过多的干预,也没有武断地去控制幼儿的操作,而是提出关键性问题让幼儿发现自己表演的问题所在,“你们说说老师这次的表演跟上次有什么不一样了?”“小朋友注意看我的脚,是不是也在转?”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明白了,表演海浪不仅可以通过手指、手腕或手臂等上半身的活动,还可以通过脚、腿,乃至整个身体的活动去呈现。

教师开放性教学语言的引导拓展了幼儿的思维与想象,激发了幼儿深入探究的兴趣与欲望,在彰显幼儿主体性的同时一步步将活动引向深入。真正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问题做出多元的、多角度的思考与表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在教师有目的的、开放性的教学语言的引导下被调动起来,师幼间互动性增强。教师教学语言不再仅仅是一个人的独白,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师幼间的“对话”,幼儿页)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幼儿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更为深刻。在这种积极的体验与交融中,幼儿不断掌握着语言(理解与表达),从而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为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实质上是使自己成为人的过程,是确立自己真实存在的过程。

教师开放性的教学语言作为探索真理和自我认识的基本途径,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对话双方从各自的经验出发所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真正关注了师幼之间、幼幼之间思维交锋产生的火花与智慧启迪的充盈,关注了幼儿对问题的不同体验与交融,关注了幼儿生命的成长与活力的绽放,给幼儿创建了一个开放的、自由表达的环境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实现着每一个幼儿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内的有效发展,成为教学活动真正走向丰富和生动的契机。教师教学语言的开放性及多元理解性价值也在这个开放的、复杂的、多元的、变化的、生成的、难以预测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1]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8.

猜你喜欢
海浪开放性小朋友
丫丫和小海浪
幼儿园(2021年13期)2021-12-02 05:13:54
海浪
小读者(2021年2期)2021-11-23 07:17:34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40
樊应举
书香两岸(2020年3期)2020-06-29 12:33:45
小朋友们都哭了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孩子(2016年7期)2016-07-11 19:26:40
Let’s DIY Poster
寻求开放性道路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