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存霞 王宝霞
(山东青州二中;青州实验中学)
实施反思性教学,提高政治教学实效
◆赵存霞 王宝霞
(山东青州二中;青州实验中学)
从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内容来看,它具有发展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这就导致了教学方法上的丰富性和灵活性。而教学方法的完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得以实现。从思想政治课自身的特点来看,它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相比其它学科,更重视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这更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反思,寻找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少走弯路。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深入地思考,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的运用等。教师如果能在获得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后及时进行反思,就能从盲目的行为上升到自觉的行为,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感悟,从偶然的收获走向必然的成功。
课堂教学总是遗憾的教学,课前精心的设计,周密的考虑,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由于学生认知、性格个性的差异,社会经历的不同,总会留下许许多多的遗憾。如在教学中,一些同学抢着发言,意犹未尽,而另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表达的机会,而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这种矛盾使得我课后经常遗憾。因此,反思这种遗憾,怎样给内向的同学多一些机会,给胆怯的学生多一点心理准备的空间。
课堂教学凝聚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进入“角色”,往往“灵感”顿生,创造出成功的精彩的案例。而这些“灵感”常常“突然而至,悄然而去”,若不及时给予记录,便会遗忘,令人遗憾。因此,我们就必须在课后反思产生这些成功和精彩场面的主观原因以及如何在今后课堂教学中再创成功和精彩场面等。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样,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在闪烁,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充分肯定和表扬学生这些独特的见解,激励学生的这种求异思维。同时在课后反思学生的这些“智慧的火花”,就能够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起到互补的作用。
撰写教学案例,并以教学病历为主,这是教师超越自我,取得进步的关键所在。出现失误后教师如果不进行反思,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贻误学生,给学生以思想上、思维上的误导。因而,教师在课后一定要反思自己的失误所在以及产生失误的原因,反思应该对失误采取的补救措施。记得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前言课上,为了使学生感知良好心理品质的作用,我设计了一则绕口令游戏“蛤蟆歌”,在游戏结束后,请学生说说怎样才能玩好这个游戏,学生踊跃发言,可我始终觉得没有答到“点子上”,焦虑地等待“正确答案”,在没有教师鼓励性的反馈下,课堂气氛由热转冷,最后只好由我索然寡味地说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课后反思,才惊觉原来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学生所说的,不就是他们由实践得来的,并且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切身感受吗?在教师的潜意识里,尊重和赞赏的不是学生,而是知识本身,不是对学生引导、帮助,而是替代他们的头脑来思考,这样谈何培养充分发展的人?失败,使我重新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观,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主要包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三部分。教学反思的关键是课后反思,主要反思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得到了落实,有哪些困惑的问题需要解决等。简单说来,就是“三找三写”:找亮点之处,找失败原因,找补救改进方法;写教学反思,写教学案例,写教育教学论文。“课后反思”需要重点反思以下三方面内容: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它不仅仅是设计教学的内容,还包括问题设计。问题解决的预案以及课堂活动中意想不到问题的处理等。一堂课下来,教师应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情况,课堂上的问题处理是否恰当、合理。
2.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反思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进行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同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合作与交流。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真正充当着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
3.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每一节教学内容都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这个目标是否达到,从学生的作业中就可以反映出来,课后作业是检验教学成败的试金石。因此,教师在课后应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原因及改进方法。不断进行教学效果的反思,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1.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将专家的理论与自身的实践融为一体,从而使教师拥有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就是教师素质提高的过程。可归纳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实践+反思=教师素质的提高。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经常反思,那么,同是执教10年的教师,“经验型教师”大多是将一年的教学程序重复了10遍,而“反思型教师”总是在批判前一年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走完不断进步的10年。
2.反思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在反思性教学中,学会教学是直接目的,学会学习是终极目的。反思性教学工作者认为,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为了学会教学,教师不得不从学生的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3.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学实践更加合理
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是反思性教学的使命。反思性教学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仅求“完成”教学任务的经验型教师,通常只想了解自己教学的结果,喜欢问“怎么样”。反思型教师不仅想知道自己的教学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进行思考,总是问“为什么”。这种“追问”帮助教师增强问题意识,永不停歇地追求教学的更高层次的合理性。
在教学中深入反思,在反思中完善教学。当教学反思成为一种职业习惯的时候,便是教师专业成长不断走向纵深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