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浅析人文精神之下的高等教育
◆郑 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人文精神是一个涉及古今中西人文精神现象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哲学问题。人文精神主要由人本、理性构成。高等学校教育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具备高深专业技术的人才要以人文关怀为导向,这也就是要求实行人性化,但不失制度规范。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对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人文精神 人本 理性 人性化 制度规范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周易》可以说是中国人文精神之元典。《周易·贲》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关于人的教化、文化、文明,是内修和外化的统一体。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由这里发展开去,化育出极具人文气息的文明模式和文化范式,使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人文主义者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作为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的孟子就曾经提出测隐、羞涩、辞让、是非,“人之有四端,犹之有四体“等理论观点,肯定人的存在价值。
在现代医学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已经无庸赘言。在医学教育中应当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也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目前,很多专业教育虽然口头上倡导人文精神,但实际上留给人文科学的空间很小。有人认为增加人文课程,就是增加学生负担,因而采取排斥态度,这种观点和做法有偏颇之处。事实上,人文精神既不是空泛、虚无的口头禅,也不是孤零零的人文知识,要想在医学中充分体现,必须与专业紧密结合,找到更好的结合点。
21世纪的中国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应该看到“人文精神”的全人类性,看到人文精神对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导向意义,看到人文精神对于塑造人格和整体素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但是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空前加强,民族文化的局限和意识形态的隔阂受到强力冲击,并且形成巨大的浪潮。人文精神受到了强力的挑战。因此,强调人文精神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有其重要的现实和社会意义。
高等教育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涵义是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是高等教育在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发展需要及文化传递和创造需要的基础上,实现其职能的可持续增长的动态过程。显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解和表述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既要涵盖高等教育在满足相关需要过程中职能及作用的实现,又要体现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高等教育可定义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其中,“专业教育”表明的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是讲高等教育的起点或基础,表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位置是最“高”的。高等教育是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是一个国家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和具体体现、也是推动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受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除了这些外部因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外,人们的高等教育观念和思想体系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人文精神的传承由来己久,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可以说是从西方文明开始就已经出现了,一直伴随着西方几千年以来的文明史,即使科学精神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我们仍可以说这就是人本人文精神和理性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结果。
中国自有人文开始,就是与道德教化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说“中国的人文精神是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注重人的文化教养,具有明显的泛道德主义的特征。高等学校作为育人的摇篮,自德国学者洪堡提出高等学校应其备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个职能以来,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大量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具备高深的专业技术和浓厚的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必须在高等学校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注重对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社会进步应该建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技术与人文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外在表现为经济力量,国防力量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内在表现为人才素质的竞争,谁在人的素质上占优势,谁就能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所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并采取各种手段,通过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来优化国民素质。
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文科学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强化人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精神产生之初,一方面,人们没有认识自然,对一些自然现象产生了相当的恐惧;另一方面,人们也产生了认识这些现象的欲望。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光宗耀祖,实现匡世救民的人生理想,他们的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回答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圣人,“内圣外王”是他们的人生目标。人生价值的实现,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出发,重视对理想精神的追求。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只有人才会自愿舍弃物质生命去成就无形的精神理想。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认识到个人和国家民族的利益息息相关,个人的道德品性是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高等学校的教育应该提倡人性化,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张扬学生个性,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价值评判和价值选择。
[1]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2003.
[2]孟子全译.李申译注.巴蜀书社,2001.
[3]崔群颖.人文精神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体现.2005.
[4]孟建伟.试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根源.2004.
[5]金耀基.人文教育在现代大学中的位序.2003.
[6]孙殿明.高校人文教育任重道远.2004.
[7]李玲芳.大学生人文精神较难形成的原因探微.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