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贵长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傍傍族”现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林贵长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傍傍族”的流行主要与社会流动机制不健全、传统文化陋习影响、现代社会压力大和自身缺乏独立意识和自强精神等有关。“傍傍族”的流行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观、人生价值观、恋爱婚姻观、择业创业观和公平正义观等都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应对“傍傍族”现象,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从“传授中西智慧,激发自强精神;深化典型教育,正面引导鼓励;加强现实分析,纠正社会认知;开展公益实践,培育奉献精神”等四个方面入手。
傍傍族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1.“傍傍族”的基本含义
“傍傍族”(傍大款、傍权贵、傍人脉等)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现象,也许并不新鲜,“攀龙附凤”古已有之,但去年年底以来这一新词却借助网络媒体等力量迅速涌入公众的视野。2010年12月7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傍款傍权56.9%受访者确认身边遍存“傍傍族”》的文章,引爆了媒体和公众对于这一现象的广泛关注。至于究竟什么是“傍傍族”?媒体并无过多的讨论,综观媒体和公众的使用情况,绝大多数人主要还是在《中国青年报》这篇文章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中国青年报》说:“结婚要傍大款,理财要傍巴菲特,办事要傍有权力的人……如今,不少人一门心思地希望借助‘捷径’实现个人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类人被称为‘傍傍族’。“傍”在汉语里的大致意思就是“依靠、依附、依赖、依托”。所谓“傍傍族”实际上就是指主要借助和依靠他人的资源和力量,实现个人的目标的那类人。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社会普遍流行的“傍”行为主要是“人际交往中傍人脉广、有资源的朋友”、“傍有权力的人”、“通过结婚傍大款”和“个人理财傍有经验的投资者”,等等。与荀子强调的“君子善假于物”即善于利用和借助客观条件不同,也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善于吸收他人优点和借鉴他人经验不同,我们认为媒体关注的“傍傍族”一词实际上主要还是在“贬义”上使用,它反映的往往是主体自由独立精神的缺乏以及对社会环境的焦虑。
2.“傍傍族”的流行现状
媒体呼吁公众关注“傍傍族”现象,并非无病呻吟。多项相关调查结果提示我们必须采取高度重视的态度。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开展的2870人参与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约57%的人认为身边普遍存在“傍傍族”;约43%的人希望通过“傍”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据“新华网”调查,约35%的人认为傍傍行为是“正常,实现自我改变的渠道”。据“中国雅虎”的“焦点关注”调查(约1360人参与):8%的人认为自己已经是傍傍族成员,38%的人想成为“傍傍族”,33%的人选择不是“傍傍族”,只有21%的人表示坚决不做“傍傍族”;虽然只有5%的人明确表示非常支持傍傍族,但50%的人表示非常理解,仅有21%的人表示非常鄙视,还有24%的人表示“羡慕嫉妒恨”;关于“您想成为‘傍傍族’吗?”这一问题的调查中,表示“不用想,现在就是”的占3%;表示“想,正在努力成为”的占4%;表示“想,不过还没找到傍的对象”的占22%;表示“心里不想,但现实必须想”的占47%;表示“不想,无论如何成功要靠自己”只占23%。另根据“可问可答”网发布的调查(约1000人参与)显示,46%的人认为身边的傍傍族非常多,34%的人认为身边的傍傍族占了一半多,只有21%的人认为身边几乎没有傍傍族;76%的人认为“傍”已经成为一个惯性思维;61%的人明确表示自己属于傍傍族。
以上调查主要围绕身边是否有“傍傍族”、怎样看待“傍傍族”、自己是否已经是“傍傍族”、自己是否想成为“傍傍族”等四个方面展开,调查的结果除了对自己是否是“傍傍族”这一问题的判断存在较大出入外,其他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比较接近。综观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半数以上的人认为身边存在“傍傍族”,半数左右的人对“傍傍族”持同情理解的态度,三份之一以上的人想成为“傍傍族”,只有约五分之一的人明确表示鄙视傍傍族、坚决不做傍傍族。可见,尽管真正的“傍傍族”可能并没有很多,但从公众对这一现象的看法来看,“傍傍族”已经在公众的头脑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3.傍傍族”流行的根源
首先,“公平合理、畅通有效”的现代社会流动机制尚未建立,这是目前“傍傍族”流行的一个首要客观原因。改革开放后,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社会阶层的重新固化,直接妨碍了个人以自己的能力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地位。诚如有论者指出的,“当社会越缺乏公平、畅通的流通渠道时,就越会有人选择非正式的‘旁门左道’来谋求社会地位的升迁,‘傍’就是其中的一种选择。”无论是现有的网络调查,还是我们的访谈和调查,在问及人们为何会选择“傍”时,最重要的原因总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无法实现个人的梦想。
其次,“走后门、找关系、送人情”等传统文化陋习的影响是“傍傍族”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关系为本的伦理型社会,人际之间存在费孝通先生所言的“差序格局”,人的亲疏远近,直接影响到人的办事方式,这些影响至今犹在。“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等观念也在不同程度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被喻为“拼爹时代”的当今社会,政务、商务、司法、教育、社会等领域,尽管按规则办事的人不少,但轻原则、枉法度、重关系的人也屡见不鲜。“规则”和“关系”之间的较量,反映的绝不仅仅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较量,其背后隐藏的往往是公权私化的权力寻租关系。各类“潜规则”的横行,使得无权无势的老百姓缺乏应有的安全感,对事关切身利益的事情,往往“不由自主”地寻找各种关系。因此,从小孩入托、上学、看病,到将来的就业、晋升和结婚,都有“傍傍族”的足迹。
再次,现代社会压力大也是“傍傍族”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客观原因。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住房压力、教育压力和生活压力。就业方面,自大学扩招后,待遇好的工作越来越难找。住房方面,不少人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市区的房子。据一项调查,约三分之一的购房者月供占月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教育方面,进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对不少人来说都是力有不逮。生活方面,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逐月走高。
最后,自身因素是“傍傍族”流行的重要主观原因。一些人有着比较浓厚的投机心理、侥幸心理、从众心理和自卑心理,而缺乏独立意识和自强精神。这些人往往凡事想走“捷径”,“傍”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式。浓厚的功利思想,也容易使得一些人只看重结果,不注意手段。这些人往往信奉“笑贫不笑娼”,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因而,为使自己少奋斗几年,采取傍他人的方式,以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化的利益,就不足为奇了。
在信息化日益发达的社会,校园并非一方净土,“傍傍”之不良风气也蔓延到校园,并对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根据论者的安排,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成立了多个社会调查小组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部分大学生展开了相关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约60%的同学认为身边有“傍傍族”;约20%的同学认同“大树底下好乘凉,能傍便傍”;约35%的同学表示傍傍行为走捷径而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卑鄙又可耻;当被问及若有机会成为“傍傍族”时会不会去做,约17%的学生明确表示会,约40%的学生表示会心动,约36%的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约28%的人表示坚决不会。可见,“傍傍族”现象在高校虽然没有达到社会上的程度,但这一现象在高校已经不容忽视。对于“傍傍”行为,高校学生表示坚决去做的虽然不是很多,但表示心动或视情况而定的已经大有人在,这可能影响到大学生的成才与成长。其中,尤其对以下几个方面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1.想信念观
“傍傍族”的流行易导致理想滑坡、信念动摇。当发现远大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的矛盾后,傍傍族的流行更容易使大学生变得更加“现实”,更容易与他人“同流合污”。“傍傍族”的流行还容易催生“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心理,易使大学生忽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消解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的观念,从而失却追求理想的执着信念和坚定毅力,甚至可能导致大学生一味寻求旁门左道、误入歧途。
2.人生价值观
“傍傍族”的流行使得大学生更容易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而迷失自我,也更容易接受金钱可以主宰一切的拜金主义人生观和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的享乐主义人生观。通过傍他人而“坐享其成”的同时,失去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傍傍族”的流行容易造成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追求的是从他人身上得到什么,而不是自己可以为社会贡献什么。
3.恋爱婚姻观
“傍傍族”的流行推动着“学得好不如嫁(娶)得好”的思想在校园中的传播。不少大学生因此错置爱情在大学生活中的作用,功利化地对待恋爱和婚姻。拼命找个家庭条件好的男(女)朋友,以图将来比别人少奋斗几十年都能过上相对舒适的日子,成了不少学生的选择。在课堂上问及个人理想时,个别女生甚至直言不讳地说:“找个有钱的好男人嫁了”。大学女生不惜牺牲人格尊严,甘于“傍大款”、当“全职太太”、“当小三”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4.择业创业观
高校就业指导中通常有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教育,但这并不等于教育学生去“傍傍”,诸如请教师或领导根据学生特点推荐合适的工作就属于合理利用社会资源,而依靠或依赖权贵或有社会资源的人找工作或创业,则属于傍傍行为。不时出现的“萝卜招聘”,使得就业成了“拼爹游戏”,不少无权无势的大学生对事关将来命运的就业,也就开始学起傍傍行为。
5.公平正义观
“傍傍族”的流行,容易使得大学生在追求个人利益时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和方法,颠覆原本正确的公平正义观。“傍傍族”在利用各种关系获取资源和地位的同时,不仅剥夺了他人的机会平等权利,而且也推动了权钱、钱情交易等腐化堕落行为的盛行。
应对“傍傍族”现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我们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传授中西智慧,激发自强精神
当今多元化社会应对“傍傍族”现象,传授中外智慧,塑造“自信自尊、自重自爱、自立自强”的健全人格,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尽管有关系主义倾向,但其实也并不缺乏自立自强精神。比如,儒家不仅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且还宣扬“道尊于势”的人格独立精神。道家强调自爱的同时,也倡导以柔克刚的自强精神。西方文化重视个性、独立的特点,使得他们的部分思想对于我们解决这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根源的社会文化现象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无论是尼采的超人学说,还是福柯的生存美学思想,或者是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思想,抑或是霍克海默的“软弱有罪”思想,等等,对于大学生“傍傍族”现象都具有一定的“治疗”意义。
2.深化典型教育,正面引导鼓励
当今社会各种负面新闻随处可见,虽然这反映了部分社会现实,但也容易让大学生深陷失望乃至绝望之境而同流合污。因而正面典型教育,在当今社会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更加迫切。然而,我们再也不可以搞“高大全”式的英雄教育,而应当以“小人物”的“平凡”彰显其行为的伟大之处。加强对“自立自强”的“小人物”的深度分析,对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成才、成功和成人观具有重要意义,这有利于让大学生在“感动”之余远离“傍傍”行为。比如,民间慈善家阿里木,将8年来卖出的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的事迹就让学生感动不已。这一典型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尽管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但实际上成功之路千万条,很多时候,“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3.加强现实分析,纠正社会认知
抵制“傍傍族”,需要克服大学生的社会焦虑情绪。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加强社会现实分析,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及时对媒体报道的社会新问题、新现象展开深入分析和探讨,纠正大学生关于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认知偏差。媒体报道社会现象时很多时候存在“标题党”问题,即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往往采用有利于吸引眼球的富有“创意”的标题。但这些标题往往容易误导读者对问题本身的看法,加大事件本身的负面影响。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及时回应媒体热点问题,尽可能以相关专业知识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社会安全感。
4.开展公益实践,培育奉献精神
“傍傍族”流行的部分原因是自信心不足、依赖性强和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义务献血等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升他们的公民意识和为人民服务意识,从而达到抵制和拒绝傍傍行为的目的。可以结合大学生的现有专业,开展相应的活动,让他们提前依靠自己的本领,做一些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事情,以增加他们的专业归属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完善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比如,环境相关专业的,可以让他们参与环保宣传,周围企业环保情况调查。计算机专业的可以让他们到周围小区开展义务修理电脑和计算机知识普及工作,音乐舞蹈专业可以到社区开展文艺汇演,数学专业的可以让他们到社区进行免费解答中小学生数学疑难问题,法律专业的可以到社区进行普法宣传和在线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等等。
[1]向楠.傍款傍权56.9%受访者确认身边遍存“傍傍族”[N].中国青年报,2010-12-07.
[2]新华网.傍傍族为何盛行[EB/OL].2011-11-10.
[3]中国雅虎.傍傍族:求己不如求人[EB/OL].2011-11-10.
[4]可问可答:“傍傍族”调查问卷[EB/OL].2011-11-10.
[5]王小章.“傍傍族”流行折射三大社会病灶[J].人民论坛,2011 (3).
本文为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党建与思政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