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兰晓 丁 花
(浙江理工大学)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理论基础
◆杜兰晓 丁 花
(浙江理工大学)
文化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国领导人关于文化载体的相关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主要理论指导。
政治教育 文化载体 理论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寓于高校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是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思路和途径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充分发挥文化载体优势,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客观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重要理论基石,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直接理论来源,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国领导人关于文化载体的理论为主要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又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切具体科学的基础,任何一门具体科学的研究都离不开哲学思维的理论指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研究,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石。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明了精神活动和观念意识的发展同物质活动和现实生活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前者是后者的直接产物,观念意识反映物质存在,“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即意识由物质决定,同样,意识的发展也随着物质的变化而变化,对物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去发现事物内在的、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客观规律,从而去解决实际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载体两者之间本身固有着内在的双向互动架构范式,这是我们正确认识二者关系的最大的实际。文化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文化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载体的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面之一,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文化为载体的覆盖面的大大扩展,无疑使文化载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载体和途径。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文化载体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政治导向,也将推动文化载体的全面建设。这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载体的完美契合,从某种程度上讲,更加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载体互相联系、密不可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理还要求我们用客观的态度去面对目前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从而找出其中因由,提出合理针对性的建设路径。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是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总和的内容和事物内在各要素的结构表现方式的的形式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从内容和形式相互区别的角度分析,除二者表达的含义和所指不同,地位和作用也相异。其中,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而形式则是事物存在的条件;内容是活跃多变的,而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其次,从内容和形式相互联系的角度思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内容的发展决定着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变化。最后,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形式使内容成为某一特定事物的内容;形式还能够促进或阻碍内容的发展。所以这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辩证的矛盾运动过程,从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适合。
从宏观抽象层面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载体这一对概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容,而文化载体是承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形式。亦即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载体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载体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和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决定文化载体。从微观具体层面看,以校园文化载体为主要形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主要包括物质文化载体、精神文化载体、制度文化载体等具体载体。每类载体实现的内容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根据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和运用不同的具体载体,并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遵循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文化载体的具体的、历史的和谐统一。由此可见,文化载体的建设必须适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否则,一切文化载体的具体建设实践将付诸东流,导致事与愿违的后果。如此构成了我们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基本原则:必须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去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文化载体,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路径奠定了理论的基础,提供了方法的指导。因此,正确把握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当前如何更好的利用多种多样的文化载体,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社会实践是联系客观外部条件和主观内部因素的桥梁和纽带,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改变了客观环境,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实践主体自身,具有双向作用。因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接触到客观外界事物,并通过感官使它们反映到人脑中来,从而形成种种不同的思想认识。实践是认识形成的基础,实践需要认识的指导,实践是认识实现的关键。“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结合以上原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客体形形色色的思想认识都有其客观的依据,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存在和现实,坚持这一理论观点,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利用文化载体时,要自觉地以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实际思想水平和思想发展本身的规律性为出发点,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把教育客体的思想放到特定环境中去思考,从而达到真正把握住时代思想脉搏、人们精神实质以及观念变化的本质和主流。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中,只有正确揭示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规律,并按此规律去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才会提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益。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是教育主体和还是教育客体,都是实实在在的个体的人,他们贯穿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人的本质问题,合理地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解释和说明。综合看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主要包含:第一,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而人的社会性才是最本质的属性,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属性,也是揭示人与动物区别的最重要的属性;第二,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的,人的社会关系也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必须把人放到各种社会关系中综合考察,才能真正理解人的本质;第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主要是因为决定其他社会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的生产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由此可见,人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与文化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而作为文化氛围更为浓厚的高校,只有更好地关注人的文化存在这一特性,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载体,作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是一定社会关系与人的本质的反映,是随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中,文化和载体从根源上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了本质的归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世界观人生观还是法制观和道德观教育,都有着具体的文化内容,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而往往文化本身就蕴涵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因此,高校文化更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正是从人的本质论中达到了三者的和谐统一。以文化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又尊重了人的本质特征。
人的全面发展即每一个人、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充分地自由地、统一地发展,最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们都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需要和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三个层面。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各个层面的具体内容都做了详尽的阐释,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价值性所在。人的全面发展,更加要求文化载体从各个方面全面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文化本身属于精神层次的,以文化为载体,更能满足在高校孜孜以求知识文化的大学生们的精神需求;以文化为载体,能够充分利用文化的多样性特点,能够广泛吸引好奇心重的高校大学生,满足他们不同层次和多元的文化需求;以文化为载体,更有利于在高校范围内树立社会倡导的正确价值观;以文化为载体,能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的生成,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过去长期以来,虽然我们缺乏对文化载体的自觉运用,但并不说明我们从未意识到其功能价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国领导人的许多深刻的论述,间接或直接地凸显了对文化载体的认识,从而为我们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提供了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成为了一种世界文学。这里的“文学”事实上已经具有了广义的文化概念。马克思指出:文化即人化,人的对象化和对象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马克思深刻地阐明了文化的哲学意义。恩格斯曾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这就表明,文化在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彼此推动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列宁指出:“全体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要学习。”他认为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我国领导人十分重视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邓小平同志指出高校要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他强调“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继承与借鉴十分重要,这事实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如何开发利用作了理论铺垫。21世纪初,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一个“代表”就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特别强调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这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文化载体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高等学校教育发展任务中明确指出: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这突出强调了文化在高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意味着先进文化建设今后一阶段在高校范围内必将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时代命题,推动建设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并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也为我们高校文化载体建设指明了方向。
文化本身内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国领导人对文化载体进行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以及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都将为我们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厚度。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中,从理论层面来看,我们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深层次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理论基础,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载体的本质关系,充分认识到文化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握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目标和原则,架构起牢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理论大厦;从实践方面来看,我们要针对教育对象的新变化,结合当前的新实际,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协调发展,设计和开发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创新发展等,构建起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实践机制。
[1]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宣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J].学习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