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卿斓
“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
白居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留白、对比等艺术手法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使无形的音乐可视可感。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试音到“低眉信手续续弹”,从“轻拢慢捻抹复挑”到“大珠小珠落玉盘”,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凝绝不通声暂歇”,从“银瓶乍破水浆迸”到“四弦一声如裂帛”,音乐经历了一个从舒缓到激越,从单纯到错杂,从欢快到艰难,从连续到间歇,从高昂到低沉的复杂多变的过程。因音乐旋律的起伏跌宕,千回百转,回肠荡气,此诗历来成为描写音乐的典型。诗人用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音乐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迸出,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暮色暗淡,霜叶衰草,秋风萧瑟,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一个“秋”字告诉我们当时悲凉的心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一个“惨”字,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像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营造好氛围。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音乐戛然而止,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人们的内心感情活动仍在扩散,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正是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绕船月明江水寒”写歌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歌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点明寂寞悲凉的心情。由于景物环境叙述与抒情的结合,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浸沉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优美动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辩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在特定的场合下,暂时休止比连续表白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创造出了声止情续、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因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普遍的现实意义。
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分别可以用三幅画概括:昔日——今日——相逢。
琵琶女昔日年轻美貌,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今日年长色衰,门庭冷落,孤守空船,只有明月寒水作伴,只有“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满腹辛酸;相逢时“犹抱琵琶半遮面”“低眉信手续续弹”“似述平生不得志”。她的一生遭遇,可用“漂沦憔悴”来概括。琵琶女,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典型形象,她的身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的不幸遭遇。
诗人,昔日少年得志,才华横溢,满腔报国热情;今日“谪居卧病浔阳城”,春江秋月夜一人独饮;今夜送客时的离愁别绪,闻君琵琶语,泪湿青衫。“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相同的悲惨遭遇和非常相似的坎坷人生,使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构成了同一个艺术典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就是《琵琶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悲剧美之所在,也就是它千古传唱的根本原因。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因此他具有特定的美学价值和普遍的现实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一样飘零、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此时的司马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却泪湿青衫。只有让情感伴随着音乐的起伏跌宕而变化,才能表现出诗人内心世界的痛苦悲哀,才能显示出音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谁解琵琶语——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从琵琶旋律的变化中我们不仅捕捉了琵琶女情感变化的轧迹,而且还把握了诗人的情感与音乐的同频共振。
《琵琶行》的语言是典型的镜头语言。“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全景加特写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周围环境,时间是秋天的一个晚上,地点是浔阳江头,环境是秋风瑟瑟的江边,枫叶通红,荻花飘飞。“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镜头转到中景了,有主人、客人、船只、马匹等景物,主人和客人分别之际想喝点酒水以示告别,但是却没有乐器来伴奏。紧接着“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又回到了全景,交待离别时的环境,茫茫的江水中倒挂着一轮明月,更加衬托出了离别时的伤感。“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镜头再次转到中景,远处传来了琵琶声,主人沉浸在优美的旋律声中忘记走了,客人也不好启程。“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作者通过特写镜头来写主人(或者是客人)循着声音悄悄地问弹琵琶的人是谁?弹琵琶的人可能听到了外面的问话停止了弹奏想回答又没有说出来。紧接着镜头又回到了中景,两个船只靠拢了,客人、主人来到了弹琵琶的女主人公的船上,大家忙着摆桌设宴把酒言欢。再下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作者通过特写镜头把女主人公引出来了,女主人公挺害羞的,在大家的再三邀请下才出来,出来后还用琵琶半遮着脸,生怕别人看到了似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作者继续通过特写镜头细部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动作和神态,曲子还没有弹奏出来,脸上已经有了丰富的表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