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军
如果把老师比做辛勤的“园丁”,那么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工具,就是老师在学生心田耕种的“犁”。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还应具备丰富的语言并充分利用语言的艺术化的能力,使教学更富有感染力,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
具体的说,课堂上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际授课中,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导入课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下一步讲解课文作铺垫。
而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说,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所以,课堂上无论我们采用“以疑入境”,还是采用“以情入境”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那种“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导入虽不失简捷,但往往不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因而,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有趣味性,要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内心“让我学”的消极认识转变为“我要学”的积极心态,自然而然地与老师一起进入到课文学习中去。比如在讲授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时,如果以一幅能体现当时情景的图片为基础,进行形象、生动的背景介绍来导入课文,一定会比用直接的语言导入课文更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在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学习热情后,就需要老师把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更上一层楼”。也就是要求老师要在自己进入和领会课文描述的情景之后,能够以一种生动、富有情感的语言把这个“情”与“景”再创设给学生,使学生一起入“情”、入“景”。 仍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当我们把学生带入诗词描绘的风景中之后,就需要老师在把握词人的情感和心理的基础上,把诗词所体现的思想内涵,用与词人相同或类似的情感语言进一步描述给学生。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用心去理解和体会。
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总是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语言的美感,则可以给人带来美好、生动的遐想,让人感到的是风景如画的美丽。而对于一些青年教师在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时候,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急于想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做好教师工作。所以积极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努力掌握每一个难点和疑点。可就在自我感觉有能力把课上好的时候,却发现课堂上总是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这时,如果能多听听优秀教师的讲课,就能充分体会到语言艺术中美感的教学功效。课堂上,她们讲课的声音清晰、柔美,语调富有抑扬顿挫的变化,充满感染力。课本中的知识经过她们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变得生动活泼,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学生们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说,一个教师具有艺术美感的语言,是引发学生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催化剂,会成为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指挥棒。
在现代素质教育模式下,注重的是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并藉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所以教师的语言不仅仅在于把思维的结果传递给学生,更要利用语言的点拨性,用启发性的语言去推进学生广阔丰富的思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转变以往我们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变“说教”语言为“启发”语言。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用启发性的语言把书本的知识介绍他们,给其以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进行积极思考,真正用心、用脑去理解和接受。培养他们进一步展开联想的习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立性和创造性!
因为对于教师来说,他们职责是正确地教育、引导学生,所以他们的语言具有示范表达的作用,另外,教师还担负着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方向的职责,因此老师的语言只有准确、明了,学生才能在此基础上,跟着老师的语言所创设的情景,正确地展开想象和思考。比如,当我们讲抒情诗和散文时,我们的语言要有诗般的节奏感,合辙押韵,娓娓动听,充分体现出诗和散文的意境,让学生进入到“诗情画意”中去;而在讲授议论文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有严密而准确的逻辑性,显示出很强的论辩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议论的条理和方法;在讲授小说时,教师的语言又应该具体、形象、生动,使学生易于产生场景、人物的想象;在讲授说明文、应用文时,则语言应该浅显、明白,通俗易懂……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更要注意加强语言艺术的修养,因为严肃、准确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正是我们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是我们与学生达到心灵共鸣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