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 暴奉睿
浅析发展性教师评价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天津 暴奉睿
适应时代要求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发展性教师评价正在形成和完善并成为发展的趋势,本文从教师在评价主体、评价过程以及对评价结果的认可度三个方面的角色转换进行探讨,以期为高校教师评价手段的利弊研究提供参考。
发展性;教师评价;角色
教师评价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教育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实践范畴。教师评价在操作层面是师资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概念层面归属于教育评价范畴的研究领域。“教育评价,是指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师评价是指教师评价主体在正确的教育价值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岗位所规定的岗位职责,按照规定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借助现代技术广泛地收集评价信息,对评价对象的工作进行价值评估和事实判断,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作用,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功能,促进每位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教师改进工作、学校的管理层面为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近二十年来,在国际上的教师评价实践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变化,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正在形成和完善。这种评价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主要目的,制订明确合理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到评价中并体现教师的个体差异。发展性教师评价重新审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与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相比较,教师在评价中的角色已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突出。
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即评价者,高校现行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评价者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由学校领导或校内外同行专家担任评价者,具有单元主体的特征。单元主体容易造成评价信息片面、评价过程缺乏民主参与、评价结果主观等问题。教师会因为自己的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而感到不安和消极,由于不了解评价的内容与程序而产生抵触或逢迎的心态。相比之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就更多的具有多元主体的特征。多元主体评价包括领导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学生及家长评价。近年来,国外高校更提倡教师自我评价,以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自我反省、自我监控和自我促进有密切关系。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收集有关自己的教学数据,对其进行判断和反思并考虑提高和改进的途径。
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在宽松民主的氛围内,通过教师评价来发现教师的优点与不足,进而帮助教师制订发展计划,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的共同发展。这就要求评价者与教师的交流应该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通过与教师的充分交流,形成个性化评价,在此过程中加强评价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在作评价时,让教师充分地发表意见,并给教师创造机会使教师能够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此来帮助教师对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形成深刻的认识,通过激发教师的内部动机,以自我激励使他们发挥极大的工作热情,调动其积极性,使工作达到优良。
教师评价的结果均会反馈给教师本人,但其对于结果的认同度却已发生重要转变。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以加强教师绩效管理为目的,依据教师评价的结果,对教师作出降级、解聘、晋级、加薪、增加奖金等惩罚或奖励的决定。因此,在评价过程中,会拒绝评价对象对评价结论(特别是导致惩罚的评价结论)的介入和干预,反对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进行沟通、协商,甚至禁止评价对象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对评价结果的评论。它强迫评价对象接受评价结论,在这种教师评价过程中,评价双方缺乏沟通、协商、理解和合作,难免产生对立情绪,也很容易出现评价结论得不到评价对象认同的现象。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因此非常关注评价对象对评价结论的认同,要求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论,并将其内化、进行积极反思,把评价结论视为未来专业发展的“新起点”。为了提高评价对象对结论的认同程度,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努力创造评价双方共同参与的机会,强调评价双方的沟通、协商、理解和合作,欢迎评价对象对评价结果的介入,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这大大提高了评价对象对评价结论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
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毋庸置疑,在教师评价中也同样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在发展性教师评价中包含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就是让广大教师认同评价、支持评价并积极参与评价。教师是其教学效果的最后仲裁人,也是通过评价期望发生改变的执行者,只有认清并高度重视教师在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使评价的价值和效果令人满意。
[1]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王斌华.教师评价:绩效管理与专业发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赵希斌.国外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发展趋势.比较教育研究,2003(1).
[4]王斌华.奖惩性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比较.上海教育科研,2007(12).
[5]董培建.对现行教师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沈阳大学学报,2003(2).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编辑 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