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怎样做到“活”

2011-08-15 00:49关桂敏王志民
中学语文 2011年27期
关键词:教材语文课堂教学

关桂敏 王志民

“活”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刘国正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教学境界。确实,“活”是衡量语文课效率的重要标志.一堂语文课有了“活”性,就成为一篇流动的散文,成了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那么,什么是“活”呢?我们认为“活”是教师的教法灵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灵动。那么,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活”起来呢?我们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注重教师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当前语文教学中尚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一味注重教师的讲深讲透,从而使课堂教学沦为“满堂讲”。另外一种情况即从教学开始,教师就设问,请学生回答,这种“满堂问”实质上仍然是注重教师的讲深讲透。因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表面上看,有问有答,然而这种问题的答案却是按照教师的预先设计得出的。通观这两种情况,我们看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就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教师“活”起了,而学生却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过分注重教材教学而忽视语文教学和生活的联系。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封闭僵化。出现上述两种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错误,主要表现为:没有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师生应处的地位,没有摆正语文教学中语文和生活的关系。因此注重教师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要使语文教学“活”起来,我们认为教师必须树立以下正确的教学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民主和科学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强化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一致的观点,以达到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境界。从而使语文教学“活”起来。

二、应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那么怎样做,才能使语文教学“活”起来呢?

1.选择、转换,活用教材。教材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确定的编排体系,有规范化的解读训练要求。教师的施教要以课文文本为基础,依据大纲的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创造设计出课堂教学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应对大纲、教材深入钻研,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依据知识的强度和学生的接受水平,剪裁教材内容。对教材的剪裁:一是选择,二是转换。所谓“选择”,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课文文本进行筛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文的作用。所谓“转换”,就是把筛选出来的教学素材转化成一个知识发生的过程,思维展开的层次;并以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去探索得出结论的教学步骤。钱梦龙老师讲授《愚公移山》中“孀妻”“遗男”二词时就体现“转换”特点,他没有直接解释两词含义,而是问学生 “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通过思索探求得出了正确结论。因此,课文内容只有被转化为一定的活动而呈现时,才能被学生内化,形成认知结构,推动能力的提高。

2.导语激情引趣。课堂教学中的导语,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语文教学“活”起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一堂语文课的开场,可以起到先声夺人、扣人心弦的效果,可以将学生渐渐诱入“愤悱”佳境,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如教《卖炭翁》,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断断续续,飞舞了近一周的雪花停下了。今天,阳光照耀,天气暖和,是我们盼望多日的好天气。但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天气,总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他就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卖炭老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常心理呢?”这样,教师借景引入课题,使学生以常人的体验不能理解卖炭翁的反常心理,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3.设疑激起波澜。设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虽有规可循,却无格可定。但设疑的基本路子应是:提出问题,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在分析论证时不同观点会针锋相对,这正是活跃思维的最好契机。在学生有疑处设疑,可一触即发,顺其自然。在重点处设疑,学生会有披荆斩棘、豁然开朗的欢乐。在教读过程中设疑,会使学生思维流程顺畅起伏,一波三折。如教《我的叔叔于勒》,随着情节的发展提出:“假如作者不采用倒叙的写法效果会如何?文中插叙“送于勒”的作用是什么?什么原因促成了全家的出游?船上巧遇为何巧得合情合理?“见于勒”为何是全文的高潮?从这一连串的设疑中让学生体会此文结构安排的巧,对比写法的妙。通过设疑,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不断步入求知境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起伏不断的教学高潮,使教学“活”起来。

4.挖掘课文理解上的歧义点。中学教材,有很多篇章在理解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值得争鸣。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争鸣,形成有价值的课堂冲突,使课堂教学进入高潮。如教《狼》,学生对本文主人公是谁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屠户,有的认为是狼。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他们争论。在争论过程中,学生分述他们思考过程。一是根据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可理解屠户为主人公;另一观点认为:“狼”自始至终都处于主动地位,故事情节的展开一直都是以“狼”的活动为中心的,因此“狼”是故事主人公。学生的争论有理有据,当然每一次观点交锋并不一定都会有一个终极答案,但争鸣本身就是目的——独立思考是追求真理的起点,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看法,就表明他们已开始具备探求真理的勇气。

5.合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教《听潮》,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制作“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三个多媒体演示片,同时请同学们给每个片段写一二百字的解说词,然后一边演示,一边请同学朗读解说词,再对照课文内容作出评议。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应注重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

无论是大纲还是教材,都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它是使语文教学“活”起来的途径。

1.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逐步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的本能。要让学生不但认真阅读课文,而且更应习惯于课外博览,并把这种阅读化为人生的一部分;要让学生不但认真地写好每一篇作文,而且更应习惯于写信、写日记、随笔,不是为了应付老师打分,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

2.语文教学与班级生活联系起来。班级文化能够积极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班级建设也可以与语文教学互相促进并相得益彰,班级生活是语文教学的良田沃土。如班委选举,让学生先写自荐书或上台讲演;每堂课安排一位学生进行“一分钟讲演”,评论班级生活;要开新年联欢会,让学生写《我设计的联欢会》的说明书……利用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地进行语文教育。

3.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生活工具。学生每天接触到的街头交通、农贸市场、城市环保、治安状况、新建大厦甚至个体摊点……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对象。通过社会参与和语文实践相统一的活动,学生不但提高读写听说能力,还增强了公民意识。

四、应注重语文考试方式的改革。

现在的语文考试方式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活力。尤其是语文标准化试题,严重扼杀了师生的思维个性。另外,不同程度存在的重知识、重识记,轻能力、轻运用的考查,也使语文教学存在僵化局面。因此,语文考试方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构建新的语文考试模式,使命题更符合语文学科特点,更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但作为语文教师也应在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改进考试方式,让学生参与出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

在语文教学中的“活”不是终极目的,只是为达到终极目的的一种手段。它的真正目的是改变语文教学存在的封闭僵化的局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教材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