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荣 倪 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并阐述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何谓“经典”?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中这样写道:“经者,恒久之圣道,不刑之源教也。”而“典”,一般理解就是典范。按刘勰的解释,“经典”表述的是天地,宇宙恒久的规律,是我们祖先对万事万物所总结出的真理,是历代先辈智慧的结晶。
中国有句俗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引起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诵读的主体是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这就形成了“以诵读辅经典,以经典助诵读”的模式,将经典与诵读完美结合,即“经典诵读”:经典是内容,诵读是形式,没有内容就没有形式,没有形式也就没有内容,只有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才能真正具有价值。
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的识字量大增,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大大加强,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思维能力,情感兴趣。诵读一部经典,可以认识数千个汉字,并且能奠定学生良好的语文基础。胡适先生回忆说:“我四岁时,就读父亲所作的诗,五、六岁上私塾还是读顾问,大概在十一岁时我已经能够自己看古文书了。我看《纲鉴知易录》,又看《御批通鉴辑览》,并点读《资治通鉴》,这便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步。”诵读经典可以加强语言的积累。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说:“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地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的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语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览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景,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境界又可层楼而上。”可以看出,经典诵读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且终身受益。
经典诵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力。“经典”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容使得它的鉴赏价值经久不衰。经典作品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低俗作品所无法比拟的,经典诵读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方面很有价值。
实际生活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书籍阅读量的减少,造成了文学语言的缺失和文学语言语感的陌生。网络带来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快捷式、浏览式,只需迅速抓住主要信息、无须逐字去看,更不要求准确,直接导致高中生在阅读时无法沉静、难以专注。
有识之士追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了大师?大师是由深厚的人文素养积淀而成的。因此,具备广博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应当成为人的培养目标,这是基础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和担负的责任。而经典诵读正是承担了这样的责任。
经典代表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健康的最佳食粮。诵读经典,不仅学到传统文化知识,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更重要的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我们学到了了“仁爱”;从《鱼我所欲也》中,我们学到了“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洁洒脱形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心田,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诵读经典,让学生懂得了真、善、美。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高度重视经典诵读,学生语感能力普遍得到有效培养。白居易十五岁写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王勃弱冠之年写出“落霞与孤鹭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杨雄的“读千赋”,杜甫的“破万卷”……无一不是通过吟诵经典的方法来学习练就。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家们:教材选择经典,教法倚重朗读、诵读。中国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重朗读、重积累、重语感。古人在儿童习得语言时并不强求理解文章,而是强调诵读达到记忆,这是非常科学的。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认为:“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的,当时虽不甚了解,现在想起来,不断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
经典诵读符合语感培养规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经典内容的深刻性,使得学生的感悟不断加深乃至终身受用。正如诗人冯至所说:“我在童年时背诵过一部《论语》,半部《诗经》。当时的确很痛苦,可是成年后渐渐了解其中的含义,也像吃橄榄一样,苦后有余甘,如今我并不后悔在儿时读了那一部半书。”第二,由于“经典”内容的美妙性,使得学生对其兴趣大大提高,愿意花大量时间在诵读经典。在诵读过程中,经典的优势语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对经典中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从而能够进入“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美妙境界,形成语感。
我们在教学上应该向古人学习重经典,重诵读,重积累,重感悟。在教材方面,多收录经典,不仅是国内的,还有国外的。在教师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经典积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学生共同进步。在教学方面,“经典”教学多采用诵读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去感悟,教师应有的放矢的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文章,理解含义,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受,让学生直接迅速的体会体验语言的优美、含义的深刻。经典诵读在于“读”,我们利用晨读、午读的时间,开展了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等不同形式的诵读。每年的校园艺术节、书香文化读书节,均安排了配乐经典诗文诵读表演节目,为平日在各项经典诵读活动中的优秀者和活跃分子提供展示的舞台,为全校师生提供了经典诗文诵读的视听盛宴。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独特的诵读体验,调动兴趣,提高诵读实效。
在经典诵读实施过程中,我们积累形成了校本教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浩如烟海,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少到多,不断丰富。同时也将经典诵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着力挖掘经典中的意境美、韵律美,思想美,把它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我们把相关经典的图画与书法作品张贴在教室、走廊以及宣传栏中,投入专门资金建成江苏苏中苏北地区首座古典诗词碑刻长廊、《论语》碑刻长廊,让学生在浓郁的人文环境中,接触经典,了解经典、感悟经典,接受着经典的熏陶、感染,在耳濡目染中获得修养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