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突破瓶颈之『三步曲』

2011-08-15 00:44:25河南赵廷剑
职业技术 2011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习惯作文

河南 赵廷剑

高中语文教学突破瓶颈之『三步曲』

河南 赵廷剑

在高中众学科中,语文教者深感其难,学者亦乏兴趣。语文通常是在数理化生、外史地政等诸多科目的边缘夹缝中品尝着冷落与无奈。于是,面对高考,高中语文教师开始了自己艰难的应试拼争,在永无休止的操作性训练中,学生语文考试成绩并不见得能够迅速提高。一些学生甚至经常不认真学习语文课文,只做几套练习题、模拟卷,记诵一下文学常识、名言警句便了事。在许多人眼里,语文已经变成了单个的字音、字形,枯燥的语法,古怪的成语,零碎的常识,片言只语的警句!困境中的语文教学如何突破瓶颈?笔者认为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明确一个思想——语文即生活,生活处处学语文。

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原来“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内涵啊”!既然语文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岂不理所当然?但事与愿违,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缺失生活,学生日常生活中缺失语文。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搜集鉴赏优秀广告词,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当前语文教学必须走的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个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的说:老师有点空就讲、学生有点空就练,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坚守的确实不牢、不死。当前,国家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极力倡导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能力还给学生。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特别有利:以前,学生“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丝毫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现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自然阅读的时间也会多起来。“留得阅读在,莫怕作文难”。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语文教学无论到何时何地都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不忘夯实学生的读写基础。

第三步:培养良好习惯——阅读习惯和积累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习惯。”

自动化了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哪些内容呢?1.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边读边思,能够使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读的自觉,读的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阅读的收益自然就高。阅读中引发的深刻思考,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往往转瞬即逝,这就需要及时动笔,记录自己思考所得。文中优美的语段、重要的信息、精辟的言论或是其他有价值的资料,要注意圈点批注,亦可做摘要或索引。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养成查阅字典、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另外,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也可及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其他工具书,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这样,学生日积月累,既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丰富了其他知识。3.勤于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把阅读生活化,习惯化,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天天阅读,每天必读。要像孙中山那样:一天不读书,就不能生存。有了这种感觉,说明阅读已经生活化了。4.质疑问难的习惯。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和起点,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就有发现。创新源于疑问。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独到。是否善于就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检验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积累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在于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和陶冶美好的情操。直接引用,如名言、古诗之类,在写作、口述时,原文照录。灵活运用,即引用的事例不抄录原文,经过内化,变成自己的话,用在作文里。与课文有直接联系的知识,如与作者有联系的诗歌、典故等,在学习课文时加以运用。参与社会实践将生活中的思想收获,用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把生活里的真善美写在作文里,并且用这些丰富自己的生活,指导自己的生活,健全自己的人格。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十六中学)

(编辑 刘丽娜)

猜你喜欢
语文课习惯作文
上课好习惯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26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2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8
好习惯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