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位增 程方启 葛鲁波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产学研相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教学与生产结合起来,把教学与科学技术应用结合起来。但在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如观念问题、政策问题、层次问题、利益问题和运作问题等,这些都成为了阻碍高职教育不断推进的阻力。因此,研究和解决产学研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高职教育具有显著的重要影响。
宁海县是全国著名的模具之乡,是中国模具生产基地、中国文具生产基地、中国汽车橡胶部件生产基地,并获得“中国(宁海)模具城”称号。中国模具看宁波,宁波模具看宁海。宁海有模具企业600余家,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占全县人口近10%,模具产值60亿元。随着技术和市场的不断发展,设备、人才、管理等因素越来越成为制约宁海模具行业发展的瓶颈,而其中人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产业界对于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有着积极的意愿,作为地方政府部门,宁海县政府也希望引进高校,以便扎扎实实地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从2004年起,就逐步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模具、数控等制造业专业,但是如何使培养的学生适应企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否利用宁海企业的资源实现制造类专业与企业结合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学校对企业和社会人才的培养的实际需求,缩短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学校教学的距离,同时为宁海的模具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这是学校建设宁海产学研基地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宁海建立产学研基地,是双赢。2005年,与宁海县人民政府签约合作共建宁海产学研基地,学校与宁海(中国)模具城有限公司签署了《联合体办学》协议,在教学、培训、生产、服务等方面全面开展合作,在产学研合作中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宁海产学研基地自2007年运行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校与宁波华宝塑胶模具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在基地内共建了教学工厂,把企业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让学生在教学工厂内根据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要求,结合校内模具数控实训基地和模具工程技术中心,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真正实现了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教学工厂是校企产学研结合的典型代表。学校依托基地建成了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获得了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同时,学生技能也得到了迅速提高,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省市模具大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基地还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培养了近200名宁海籍学生的学历教育;承接了市经委、教育局招标培训项目,基地每年为地方企业开展技术和管理培训在1000人次以上,每年有60% 的毕业生留在宁海及宁波当地工作,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
宁海基地与模具城共建了服务宁海及周边地区模具企业的六大公共服务平台,依托这个平台基地教师承接了先进制造业技术方面的多项课题,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进一步引领宁海模具技术的发展;与模具城合作,中标承办“宁波市数字图书馆——机电塑料模具、精品家电方面的特色数字文献资源库”建设,是宁波市首批四家建设单位之一;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中,基地承担了多项产业规划工作,发挥了政策咨询作用,引领了行业的发展。宁海产学研基地作为教育部门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模具企业等形成产业集群的柔性支撑系统,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提升宁海模具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在模具产业集聚地创建产学研基地,走与政府、企业(行业)相结合的办学路子,培养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被专家和领导称之为“宁海模式”。认为这在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是先进的,是创造性的探索和尝试,开创了政府、高校、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为同类院校的产学研基地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鲜活的经验。2008年,宁海产学研基地项目被评为宁波市高校产学研十大优秀案例和宁波市教育服务经济贡献奖二等奖。
3.1.1 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不够健全。宁海产学研基地作为学校在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方面的一个全新特色项目,如何建立和健全能够充分发挥基地功能的体制和机制,具有强大的挑战性。从宁海产学研基地外部管理来看,政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已经形成,采用政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模式,但是,没有具体的运行机制加以保障,这种模式很难深入。从与政府合作而言,虽然想成立联合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这个管理机构,但没有政府领导实际牵头,只委托宁海模具城领导协调,感到力度不够;从与企业合作而言,作为联合体办学企业——宁海模具城,由于它实际也是管委会性质的,管理的下属企业比较小,很难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从基地内部管理来看,宁海产学研基地的管理与指导是垂直于本部的,缺少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会出现可管可不管的现象,不利于基地的正常运行。宁海基地没有自己的师资,很难协调教师资源,而作为工学院的师资,由于分配体制的限制,在教师首先需要满足课时工作量的情况下,确实也很难有精力深入到企业中开展合作。
3.1.2 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完全符合校企合作的需求。课程改革涉及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组合等,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构成、能力构成、发展潜力,是人才培养的根基。这一问题也是工学结合中学校和企业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课程的改革既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又要符合职业课程的基本要求。如果仅在学校层面,依靠学校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知识的编排、课程的设置,势必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从宁海产学研基地角度来看,实施的课程在设置上也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思路,但课程改革还不够深入,影响了校企合作的紧密开展,主要表现在各专业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上并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外企业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或行业发展要求的结合不紧密。培养的毕业生,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操作型的人才特色不明显,也体现不出不可替代性。社会与企业的认可度不高,使校企合作也流于表面,不能深层次开展合作,没有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
3.1.3 教师面向企业开展合作的深度和层次不足。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就要求这个“双师”型的师资团队要同时具备两种能力,即职教课程的教学能力和专业领域实际动手能力,这两者缺一不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经过将近5年的专业建设,工学院机械专业群的师资结构及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日趋合理,但是,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要求不断提高,从事产学研基地教学的教师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教师以从事校内教学为主,以满足教学工作量为第一目标,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科研、教研课题以纵向课题为主,很少承接企业的横向课题,基本没有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缺乏与企业交往的经验,与企业交往不够深入,特别是对宁海区域内的企业,深入宁海当地企业不够。从而影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3.1.4 技术咨询和服务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宁海产学研基地已成立了模具技术研究所与数控技术研究所,是宁海产学研基地依托宁海产业背景搭建的面向企业的高层次合作平台,但是,这两个研究所成立至今,在服务企业与新产品研发方面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为企业技术服务开展较少,在宁海行业中知名度不大;相关设备使用率低,没有发挥现有设备的效用;面向企业的培训服务工作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培训的层次太低,主要以基本技能为主。
3.2.1 开展合作办学的意识不浓厚。大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只负责通过人才的选择与考评,与院校建立业务性质的关系;当有院校提出和要求展开合作时,企业的疑虑常常多于信任,并有意无意地设置种种校企合作的条件和限制,导致校企合作常常停留在表象,起于挂牌,终于无果,校企之间能从这种合作办学中有所收获的情况极少,使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无法进行。宁海区域内的企业基本都是以私营企业为主,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企业负责人基本无暇顾及本企业内的员工培养,更何况参与学校共同培养社会人才。以宁波如强模塑有限公司为例,已经发展成年产值近一亿的企业,但企业对于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制度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
3.2.2 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积极性。企业和学校的追求目标不一致,导致校企合作缺乏内在动力,学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与提升学校的品牌地位,而企业追求的目标则是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调整生产经营,优化企业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普遍认为,校企合作会挤占企业的资源,甚至会干扰企业的正常工作。从2007年至今的学生去企业实习实训情况看,企业对接纳学生的兴趣逐步降低,部分企业以车间工作忙为由推辞,以宁波杰友升照明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高,理所当然,对于参与高职教育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3.2.3 合作企业难以提供校企合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师傅。在校企合作中,企业除了提供实习场地和岗位外,还需要提供富有生产经验的师傅进行指导。而企业提供的师傅往往理论基础不足,缺乏表达能力,无法很好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经验与技术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另外,企业职工的工作相当紧张,精力消耗大,再加上具有技术秘密的保守意识,这些都使企业在师资配备上难以“心遂人愿”。如宁海跃飞、第一注塑模具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师傅基本都以承包方式来管理模具的生产过程,每个师傅自身都带有徒弟,对于临时来企业学习的学生基本以劳动力来使用,不会传授其本身的技能。
3.3.1政策引导和扶持不到位。从宁海产学研基地投入使用至今,宁海县政府的对基地的支持以资金扶持为主,并没有专门出台地方性政策来促进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宁海基地的服务功能。目前,宁海基地在县里没有对应的业务主管部门,因此它的功能还是局限在校内教学为主,很难参与到县各职能部门的相关业务中,缺少政府的引导和推进,对于基地来说,加大了深入融合到地方行业的难度,从而也加大了校企合作的难度。
3.3.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宁海产学研基地落户前,宁海的职业教育以中职教育为主,虽然,宁海县政府在宁海基地建设中也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但基本以资金和土地划拨等硬件为主,没有相关的软件配套,在县政府的各项教育项目中,很少把宁海基地列入其中,重点面向当地的中职学校。
3.3.3 社会的中介服务功能不强。宁海产学研基地的建设本身就是以搭建一个服务宁海区域经济的平台为目标,然而,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服务屈指可数,以社会培训为例,随着国家对在职员工和再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投入不断加大,宁海县政府也是如此,而这些项目的开展并没有充分利用宁海产学研基地的丰富教育资源,相关信息对基地来说是闭塞的,作为宁海产学研基地共建共管的一方,应该加强中介服务功能。
4.1.1 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和机制。工学结合要落到实处,除了更新观念、创造条件之外,为了使工学结合运作规范、有序、高效、持久,要实现体制机制创新。(1)要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领导、协调、指导各组织机构,负责沟通学校、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校企紧密合作。(2)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校内各种保障措施都要制定科学、规范和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要建立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建立有合作企业、学生、院校和社会参与的工学结合培养工作机制。(3)改变学校和教师的单一评价模式,市场和企业是人才标准的试金石,工学结合实际上是检验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制订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检查,促进工学结合有效开展。
4.1.2 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工学结合要落到实处,要激发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高职学院自身“内功”修炼是必不可少的。高职院校必须积极主动地深化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特学结合开展,教改的具体内容有:(1)专业建设依靠市场和企业需求,瞄准产别是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在教改中实现人才培养符合企业需求,从而促进工业建专业。在宁海开设的专业必须充分结合宁海当地特色,应开展充分调研,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2)校企共同研究课程方案的规划和设计,共同制订企业岗位能力标准,开发和编写具有职业和企业岗位特点的教材,或直接开设企业的专门课程。(3)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进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等,融入到宁海企业,或引厂入校顶岗教学,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4.1.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建设一支高水平能够解决行业、企业具体疑难问题的基地教师队伍(如专家库),可采用培养与引进并举及松散型联系专家等多种措施,加大引进力度,并建立和完善宁海产学研基地教师进修和培训规划,加大支持力度,提升专业业务能力。此乃解决产学研问题的关键问题所在。另外,对建设一支稳定、安心、扎根的人才队伍,学校应尽快落实相应的补贴政策,如《宁海基地教师安居房政策》等其他各类政策。制定相应的政策,帮助解决宁海产学研基地教师、管理人员的小孩上学、家属工作等后顾之忧,使其能安心扎根于基地工作。
4.1.4 在校企合作中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媒介作用。校企合作是“自由婚姻”,双方的结合首先需要彼此间有相逢、相识、相知的机会。对于某一行业的企业信息,行业协会往往具有先知的优势,借助行业协会的“牵线搭桥”,可增加校企合作相逢与成功的几率,特别有助于解决实习岗位与学生专业的衔接问题。突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经济利益,这是校企合作项目永远的动力,目前宁海产学研基地成功几次校企合作基本都是通过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而完成的,后续还有待加强和拓宽其他行业协会的合作。
4.2.1 提高认识,从战略高度审视校企合作的作用。应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义务,避免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认识到提升企业层次,加快企业转型,只有当企业摆脱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生产模式,具备高技能的高职学生才对企业有吸引力,学生也愿意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劳动工人,校企合作才有基础。应该充分利用宁海产学研基地的科研服务资源,部分企业的技术课题难度并不高,完全可以通过宁海产学研基地的现有力量来解决,并不需要通过国内知名院校,即节约成本,又有利于基地的科研能力的提高,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校企合作提供支持。
4.2.2 积极参与在校企合作项目上的全方位合作。在校企合作中,校方应激励企业的全程参与,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建设、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实施都应主动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的培养,从入学教育到在校学习直到最终毕业应聘也应让企业参与全程指导。同时,还应注重合作方式的多样性,如企业资助学校实验实习设施、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让学生直接到大型企业顶岗实习或到企业培训中心进行企业培训等。
4.3.1 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纳入到政府支持体系。切实发挥基地建设管理委员的作用,合理使用政府的行政资源,使宁海产学研基地真正成为宁海当地的一所高职院校。组织各职能部门加强与基地的沟通,实时了解基地的动态和基地的需求,充分挖掘宁海产学研基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服务的潜力。在业务指导体系上,应该把宁海产学研基地切实的融入到地方业务指导体系中,确定基地各部门的对口职能部门,从而使信息畅通,服务到位。
4.3.2 从法律、制度和经济等层面做好保障工作。为了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更好更快地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政府可以制定法律、制度来规范校企合作行为、规划合作方向、搭建合作平台、监督合作落实、评价合作成效,创设校企合作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宁波人大已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地方法规,宁海县可以进一步制度实施的细则。应构建政府统筹为主,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加的工学结合配套保障机制,保障企业、学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利益双赢;引进社会的中介服务组织,增强工学结合的服务功能,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
总之,在区域产学研基地建设中,“工学结合”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是短期形成的,也不是孤立单方面的,具有长期性、系统性以及累加性特征。推进“工学结合”,需要自身、企业、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有关各方更新观念,重视高职教育,发挥自身优势,从法律、经济、政策、体制等方面入手,加大改革与创新力度,共同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的开展,使区域产学研基地的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1]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49-55.
[2]于忠宁.“工学结合”亟待突破瓶颈[J].教育与培训,2008,(9):18.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4]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浙政发(2006)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