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建设

2011-08-15 00:45刚小春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发展

李 琳 刚小春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建设

李 琳 刚小春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要正确把握文化自觉的内涵,充分认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自觉;文化建设;文化发展

当今世界,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正确把握文化自觉的内涵,充分认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自觉的内涵

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全球化,还有文化的全球化,多元化的世界文明在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碰撞和冲突,如果处理不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世界必然会因为文化冲突而不得安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党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

“文化自觉”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费孝通先生1997年提出的:“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后来又在他撰写的《人文价值再思考》一文中,对文化自觉的概念给予了进一步的总结:“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2]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概念,立即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进入新世纪以后,“9.11”等事件的爆发更加印证了费孝通先生的远见卓识,我们看到了一个由“文明冲突”而引发的纷争不断的世界。

文化自觉给文化规定了一个坐标,纵轴是时间轴,是通过对历史的把握、继承、创新去面对未来;横轴是空间轴,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中寻找民族文化的自我定位,确定其存在的意义。

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民族国家及其人民在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就是要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着深刻的自知之明,通晓文化发展的规律,包括对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条件和规律的主动把握,对于文化对本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有着清醒认识,对文化发展权利和责任的勇敢担当。

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是新形势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并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党的早期领导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新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文化为凝聚民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说: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战线,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工作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教育人民,提高民族素质,不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和全体人民,有力推动了革命和建设事业。

(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高度的文化自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时代特征,顺应了人民的期待,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理论前提。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握传统文化的来历、发展、特点、趋势、规律、地位和作用。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民族文化是民族形成的一个主要标志,在民族的成长和壮大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提供着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支持和激励人们同各种困难、风险和灾害顽强抗争,增强民族的生命力。民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民族的文化为全民族传承着共同的思维方式、传统风俗和精神遗产,形成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理想信仰和精神家园。使人们形成对民族、对国家的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量、动员力量和鼓舞力量。民族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文化的发展,继承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成果,积累着前人的智慧,开辟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境界,体现和提高着人们的创造能力和自身素质,发展着民族的创造性。也可以说,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育,促进着民族创造力的提升。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必须把握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在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发展与繁荣,从而促进社会进步。

(三)文化的全球化要求高度的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全球化,是指不同民族的价值观、思想意识、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碰撞和融合,并不断形成共识的历史过程。如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样,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也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客观现象,文化的全球化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综合国力是一国可以用于生存、发展和施加国际影响的各种力量的合力,其中文化的地位在迅速上升,文化成为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以党的报告的形式把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提出来。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设施建设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中国的软实力正处于上升势头,例如:世界对中国文化,特别是汉语的兴趣在增加;中国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世界的关注,2004年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雷默提出了“北京共识”概念;中国已经参加了几乎所有重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还进行了制度创新,中国的很多想法通过制度得以实现。中国的国家形象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文化软实力还是比较弱。

目前文化领域已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亚洲上空游弋着几十颗西方国家的通讯卫星,近百套境外卫星节目覆盖着我国版图。世界上每天播送的新闻有90%来自西方媒体,其中80%来自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三家通讯社。互联网上的主导语言是英文,占80%以上,中文只占3.7%。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将自己的文化以极快的速度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借以影响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我国的文化安全受到巨大威胁。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针对西方的文化霸权提醒国民要重视文化安全问题,他说:属于文化领域里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他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这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要想牢牢掌握文化发展主动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就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几条路径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正确对待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正确对待和汲取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还需要总结和批判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各个时期“文化热”中的正确看法和偏颇之见。

(一)和而不同,增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认同

民族文化认同是指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员对共同拥有的文化的认可和归属,具体表现为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地域、血缘、语言和历史的认同,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价值观念、拥有共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文化认同是一个人、民族、国家最基本的身份认同之一,拥有共同的文化,往往是民族认同、社会认同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群体主义基础之上,强调人伦、团结和稳定,总体特征是“和合”,西方文化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强调自由、民主和进取,二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与其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表层影响忧心忡忡,倒不如考虑把握历史机遇顺应潮流,更好地引进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改造农业文明带来的封闭心理,着力于提高民族文化的适应能力上,这才是中国的当务之急。

170多年的中西文化接触,使中国人越来越多的吸收了西方文化,改革开放以后更是大规模的引进了许多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我们,但是中国绝不会,也不可能是西化,更不可能是全盘西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仅不会被西化,而且会经历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会因此更加先进,更具有生命力。实践证明,以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选择,是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必然结果。经过不断的探索,我们不仅实现了理论上的创新,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引进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不能只限于西方,而是包括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先进文明成果。外来文化并不都是精华,其内容、成份和因素是很复杂的,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我们必须依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标准,有选择地引进吸收。对外抵制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主张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共存,平等交往;对内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整合个性化文化追求、多样化的文艺思潮,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世界上各民族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如吸收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以及对个体价值的重视等等,立足中国实际,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将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有益资源。

(二)返本开新,加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在我国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文化,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是中国文化之根之源,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整合力。

文化创新,就是在文化传承中对传统精神价值的重构和超越,以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从传统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与当代文化相适应的成分,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从而使之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族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文化创新不是否定传统。必须警惕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所要否定的是中国的一切文化传统。他们主张“全盘西化”,把“传统”看成统统是“坏东西”,但“传统”已经融化在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民族虚无主义是和崇洋媚外相结合的,它在否定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就要在文化问题上搬出“西方中心论”。散布西方一切皆好,中国一切皆坏的谬论。

坚持文化创新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坚持文化创新就是在理论和观念上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敢于摆脱一切不利于文化繁荣的旧框架、旧思想的束缚,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反映社会新风尚的文化产品。坚持文化创新就是要在体制上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坚持文化创新就是要在文化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寻求突破,为人民群众提供题材高雅、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精神食粮。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一方面我们要保持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在文化交流上也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把具有中国特色、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介绍给各国人民,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三)内外兼修,维护文化安全,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文化安全主要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优秀的传统文化免受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削弱、破坏或颠覆,从而能够很好的保持文化的民族性、稳定性和完整性,维护民族的凝聚力,并利用必要的手段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力,在自主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革新,吸取和借鉴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文明成果,使本国文化不断健康发展。

与传统的用坚船利炮进行侵略的方式相比,当代的文化入侵更加隐蔽,也更加具有渗透性。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及因特网为例,目前美国控制着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数量达30万小时,在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往往占到60-70%,有的甚至达到80%以上,几乎成为美国电视节目的转播站。而在美国自己的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仅占1-2%。据统计,互联网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站,设在美国境内的就有94个。英语为主要语言自作的网页,占到了互联网全部网页的80%。

文化安全不仅涉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且事关一个民族的历史地位和命运。在增强文化安全意识的同时,我们用开放的态度,和开阔的事业加强对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一是刷新国家形象。长期以来我们对外宣传,过于强调中国的历史久远、博大精深、神秘古老。神秘化往往就意味着会被边缘化。因此,我们要为中国解密,要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现代的、朝气蓬勃的中国。二是在宣传国家大事的时候,也应该关注民生问题。一些西方国家认为,在中国,人民重于个人,因此我们在对外宣传的时候也要多介绍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而不仅仅是国家大事。三是除了提供中国制造的物质产品外,还需提供中国制造的精神产品、制度产品。

(四)内容为主,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生产力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显示出强劲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国家战略予以推进。针对这样一种情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1][2]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华夏出版社,2004.194.208.

李琳,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刚小春,济南黄河路桥工程公司经济师(邮政编码250014)

G0

A

1672-6359(2011)04-0069-04

(责任编辑 金刚)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