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8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CPI同比上涨6.5%,创下3年来新高。
点评:CPI高企之下,民众的生活水平如何保障?在保增长与物价上涨、通胀预期增强之间,民生该如何安放?稳定物价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保增长、控通胀、稳民生之间寻找一条平衡道路,其背后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科学发展的大命题,需要政府的智慧、耐心和持久的努力。要让民生杠杆在高企的CPI上保持平衡,要有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措施,帮助中低收入者缓解压力。如此,高企的CPI才不会成为高空钢丝,物价上涨的不利因素才会降到最低。
事件: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接近尾声。近日,外交部向媒体表示,由于部分预算涉及国家秘密,因此不予公开。
点评:外交部的选择,有其现实依据,也有国家利益的考虑。但从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来看,时间、类目、口径还未能统一,信息的公开与保密边界还比较模糊,容易引起公众疑虑。引导社会理解、认同合理合法的“不公开”,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在可能的情况下,如果能对不公开作一些必要的解释说明,做到标准公开、程序公开,这会比单纯的信息公开更能起到普及政治常识、争取社会信任的作用,使得政务公开一步步走向成熟。
事件:9月1日,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正式实施。对于“房产加名税”,财政部、国税总局日前表示,房屋、土地权属由夫妻一方所有变为双方所有,免征契税。
点评:从个税法修改,到房产加名税的免征,折射出政府对民意的尊重。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得到公众理解,才能收得顺利、用得清楚。税种关涉公共利益,其制定或修改,民意、民愿理应作为重要参考。在个税法的修订中,这种共识就已经形成—只有权力尊重权利,才有权利呼应权力,而这,也正是税收最终的法律基础。
事件:日前,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首次提请审议,这是该法自1979年制定以来的第二次“大修”,增加和修改的条文占现有条文总数的三成以上。
点评:一部调整国家追诉犯罪的程序基本法,不仅涉及对国家权力的调整配置,更关系到公民个体权利的保障。此次刑诉法修改比以往更加注重个体权利,例如,规定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直接指向犯罪嫌疑人的权利“扩容”,这种以被追诉对象为归依的“权利安顿”,彰显了现代刑事诉讼程序正义的价值理念。
事件: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的速度,根据新的运行方案,高铁降速50公里开行。
点评:作为一个新型的、复杂的大系统,高铁无疑需要足够的磨合。国务院作出对高铁的大调整,既是对“未知风险”中人的安全的高度重视,也有利于改进技术管理,积累运行经验。高铁之“高”,应包涵运行安全、价格亲民、服务温馨、管理科学等诸多要素。高铁的发展,必须把科学发展深深焊进铁轨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事件:8月16日,铁道部表示,王勇平不再担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职务。
点评: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刚刚起步,绝大多数新闻发言人是从其他部门和行当转业而来的“新人”。王勇平的离职,某种程度上会让其他新闻发言人更加谨小慎微。久而久之,新闻发言人制度联系群众和媒体的桥梁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王勇平离职在新闻发言人队伍中所引发的“寒蝉效应”不能低估。在完善新闻发言人的体制上,不能动辄以撤换某个说错了话的新闻发言人来消解公众和媒体对当事部门的质疑和压力。
事件:近日,一些打着“中国民营企业家协会”名号的工作人员敛财办会,“叫卖”副会长职位。而此前几天,作为“中华脊梁”颁奖活动主办方的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刚刚接受了民政部的行政处罚。
点评:此轮“协会风波”,以及此前强制入会、摊派会费的“协会骚扰”现象,莫不在提醒:行业协会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步伐。监管部门应正视“严审批、宽监管”带来的监管真空问题,使协会能更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此次“协会风波”暴露的问题也是整改的契机。
事件:日前,民政部公开表示,公益慈善类组织将单独由慈善司负责,开展独立的行业监管。由民间公益组织发起成立的“基金会中心网”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基金会加入了这个信息公开的平台。
点评:上述举措透露出共同的信号:政府角色将从“严审批”转向“严监管”,多元化将是未来的慈善格局。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不意味着一点问题都不出,而在于能够正视和解决问题。从“怎么看”走向“怎么办”,才能促成我国慈善行业的进步、慈善水平的提升。对于慈善,我们的愿景是:法律规范、政府监管、公众监督、组织善治、行业自律、社会选择、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