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牟雪江
责任编辑 莫北
地炼油企要实现双赢,合作模式是关键。
“山东地炼”正与中国石油集团洽商组建合资公司;并拟在合资成功后,以该公司名义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原油进口权,彻底解决山东地炼的心腹大患—油源短缺。
油源短缺,一直以来都是横亘在地炼油企发展之中的瓶颈。据了解,目前,国内地炼油企加工原油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国家计划内的配额原油,但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二是从国外进口的燃料油,也就是经过初次加工的重油;三是回收分散于主要油田核心区之外“散井”的原油。面对巨大的原油缺口,加上回收油数量不多,从国际市场进口直馏燃料油成为地炼油企的主要方式。
相比原油,直馏燃料油黏度大、杂质多,生产成本高。不仅如此,据山东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刘爱英介绍:“购买直馏燃料油实属无奈之举,原油5000元左右1吨,而每吨燃料油却要6000元,且收率低;并且购买燃料油就是直接花钱买污染,是帮国外企业处理垃圾。”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地炼油企近百家,约占全国炼油企业数量的45%。其中仅山东一省的地炼油企就有6000多万吨的产能。山东地炼油企21家规模较大的炼厂总产能接近5000万吨/年,但常年实际产量在2500万吨左右,2010年的产量是2600万吨,约一半产能闲置,其主要原因就是无油可炼。
今年以来,由于近来直馏燃料油成本大幅增加,地方炼油厂炼得越多亏得越多,开工率已经从7月之前的40%—50%削减了近一半。据统计,8月上半月,地方炼油厂总体开工率在24%—25%,山东部分厂家更是只有22%—23%。业内人士称,大多数地方炼油厂的盈亏平衡点是进口直馏燃料油税后成本在6100元—6150元/吨。但是自7月以来,俄罗斯M100燃料油进口成本已经升至盈亏成本之上,使我国地炼油企进入亏损境地。由于开工率逐节下滑,很多地炼油企早已开始采取自己的解决方式。
随着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等央企的强势进入,加上国际石油巨头的频频示意,山东多年形成的地炼市场格局今年开始发生一些比较大的变化。其中,中国石化与山东地炼在代加工和直馏燃料油原料供应方面的合作已经做得风生水起,前者大有成为地炼第一原料供应商的趋势。中国海油则于去年底成立燃料油销售公司,并于今年正式登陆山东直馏燃料油市场,进口M100燃料油,以代加工及其他合作方式向地炼供应加工原料。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初,BP、康菲石油、道达尔、壳牌等国际石油石化巨头也频繁到山东考察,希望和山东一些地炼企业合作。
央企的布局和国际石油巨头的觊觎,使得山东地炼市场在诸多力量的推动下,8月4日爆出特别利好消息,中国石油集团正与山东省21家地炼油企和当地政府洽谈建立一家合资企业的事宜,希望通过为山东地炼提供原油资源,扩大在山东炼化的市场份额,合作后中国石油的控股权应该不低于50%。“这是一次双赢”。卓创资讯分析师罗琳表示:“中国石油可以利用山东地炼已有的设备迅速增加产能,提升其在山东市场的话语权。对山东地炼来说,则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改善原料供给不足的尴尬局面。”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中国石油与地炼油企要实现双赢,合作模式是关键,山东地炼最看重的就是原油。
山东地炼产能占全国地炼近9成,其在业内的影响力不言而喻。而地炼油企寻找双赢联姻路径与行业发展趋势有着直接的关系。去年国家发改委明确规定,2011年我国将淘汰100万吨及以下落后炼油装置,今年4月又明确指出,在2013年底前将淘汰200万吨以下的炼油装置,所以尽管行业产能过剩,一些地炼油企为了生存不得不扩大自身产能。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海油在地炼中拥有逾500万吨/年的加工能力,中国化工在地炼中拥有大概1900万吨/年的炼油产能,中化拥有500万吨/年的炼油产能。因此,金银岛资讯分析师靳婷提醒,中国石油与山东地炼的合作愿景美好,但平衡各方利益却是一场漫长而又艰辛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