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广兵 张耀军
应进一步明确或调整现行的福利企业相关政策
胡广兵 张耀军
国家制定的福利企业政策,为鼓励兴办福利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让残疾人尽其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行的福利企业相关政策还不尽科学、合理,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或调整。
福利企业制度规定,残疾人要有工作岗位,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相应的报酬。但由于吸纳残疾人就业的安全风险很大,如果国家没有退税政策的优惠,企业是不愿意吸纳残疾人就业的,国家退税度的多少,决定了企业吸纳残疾人积极性的大小。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规定,福利企业每安置一位残疾人就业,国家给予退税3.5万元的税收优惠,且福利企业取得的增值税退税或营业税减税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当时比较优惠的税收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兴办福利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
但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改革时,国家没有明确福利企业退税是否作为企业利润征收企业所得税,不少市、县税务部门以国家没有明确规定为由,将福利企业退税作为企业利润的组成部分,征收25%的企业所得税8750元,导致福利企业实际退税只有26250元。
近几年,国家连续上调了最低工资和社会保险标准,企业用退税收入列支残疾人工资、社会保险后所剩无几。以响水县为例,最低工资标准为800元/月,五项社会保险641元/月(其中养老保险383元/月,医疗保险183元/月,失业保险41元/月,工伤保险21元/月,生育保险14元/月),每位残疾人每月工资、保险1441元,全年约需17292元,退税款扣除工资、保险后余额只有8958元。
以安置20名残疾人企业为例,如果纳税额超过70万元,才能享受到全额退税,退税额扣除工资、保险后结余约18万元。由于大部分福利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盈利和纳税能力也不强,实际纳税额不够退税的(即人平纳税达不到3.5万元),其结余就更少。再加上使用残疾人的安全风险较大,福利企业近乎无利可图,严重影响了福利企业的积极性。目前,已经出现主动放弃福利企业,导致残疾人下岗的现象,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为此,建议上级部门明确,福利企业退税部分不再征收企业所得税。
国家定期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险标准,而福利企业退税没有定期增长,导致福利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影响福利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国家应该明确,福利企业退税和最低工资、社会保险标准相挂钩,建立相关的自然增长机制。从实践看,退税额接近最低工资、社会保险的两倍,企业容易接受。只有制定福利企业退税自然增长机制,从制度上保证福利企业有利可图,才能调动相关人员兴办福利企业的积极性。
制度要求残疾人尽其所能,从事全日制工作,无可厚非。但出于交通、生产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残疾人上班问题应相对宽松,夏季天气炎热、冬季天气寒冷,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放假时间。遇有恶劣天气,可以直接放假。每天上班时间可安排在6小时左右。每月出勤达到法定上班时间三分之二,即15天可视为满勤。只有为残疾人营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才能促进福利企业健康发展。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要求加强对福利企业的监管,规定了福利企业违反相关政策的处罚办法,主要内容是福利企业采用签订虚假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伪造或重复使用残疾人证或残疾军人证、残疾人挂名而无实际上岗工作、虚报残疾人安置比例、为残疾人不缴或少缴规定的社会保险,变相向残疾人收回支付的工资及其他不正当方法骗取税收优惠政策的,除依照法律法规和其它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外,其实际发生上述违法违规行为年度内实际享受到的减(退)税款应全额追缴入库,并自发生上述违法违规行为之日起三年内取消其享受安置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
我们认为这样的处罚规定不够科学,也难以操作。以残疾人职工占总人数25%为例,由于企业人员流动性很大,残疾职工比例可能每个月都不一样,可能高于25%,稍不注意也可能略低于25%。如果因为企业发放了几十个残疾人的工资和保险,就因为少安置三两个残疾人,导致比例低于25%,就追缴企业的全部退税,显然不合理。建议调整为特殊原因达不到25%比例的,以差额折算成少安置残疾人的绝对人数,按少安置的人数追缴退税优惠。对签定虚假协议、重复使用残疾人证、残疾人挂名而无实际工作岗、变相收回支付的工资,都应折算成少安置的人数,从而计算出骗取税收优惠的金额,给予相应的处罚。不能笼统规定,犯了一点错误就追缴全部退税,应该按照违反政策的具体情况确定处罚幅度,这样企业容易接受,也便于操作。
江苏省响水县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