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医疗规律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2011-08-15 00:48文/梁鸿
中国医疗保险 2011年1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医疗保障医疗机构

文/梁 鸿

公共政策是联接政府、社会和公民的重要纽带。政策的公共性体现在政府通过公共政策对社会各领域的事物进行管理,以构建良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因此,坚持为民谋利是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目标取向。从公共政策的研究制定与决策执行过程来看,遵循客观规律是确保政策决策科学性的基本要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医疗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中,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同样需要将为民谋利作为政策的第一目标,同时遵循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总结出当前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公共政策问题,从而科学地制定和执行医疗保障政策,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奠定基础。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颁布,为我国未来的医疗体制改革确立了核心价值理念,对于新一轮医改制度的核心目标和行动框架也作了明确清晰的表述。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于确立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共物品性质,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分层,增进国民医疗和健康保障的基本权利。为此,需要立足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医疗保障政策的渐进探索,在差异中寻求公平、在公平中缩小差距以促进医疗保障的公平性,最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重大的民生问题,实现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从公共政策的逻辑来看,新医改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核心的政策行动框架主要是立足基本国情,满足基本需求,完善基本保障,提供基本服务,实现基本公平。通过四大体系、八大机制和近期五项重点工作的推行和建设,争取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因此,在新医改背景下,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应着力研究如何使政策目标进一步明晰化,探索可操作的实现路径。研究重点是如何围绕提高和完善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效率的三个政策要素,从医疗保障的人群覆盖、内容覆盖和程度覆盖的三个维度,结合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发展历史和现实,研究和分析阻碍体系完善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研究完善的路径和策略。

2003年我国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城镇贫困医疗救助制度等,经过多年努力,尤其是新医改方案颁布实施的推动,一个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雏形已经基本建立。随着筹资水平的提高,保障内容的覆盖也在逐步扩大和完善。当前和未来的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最突出、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保障程度。具体而言,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的筹资模式,从而增强筹资能力,扩大基本医疗保障的范围和程度。

第二,需要研究医疗保障体系如何与公平的有效率的服务体系相衔接,从而提高医疗保障效率和保障程度。

第三,需要进一步研究医疗保障制度如何与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机制建立相促进。笔者认为,公益性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收支两条线的管道的建立,更是如何重构符合新医改目标和价值理念的新的利益导向机制。只有通过完善医疗保障支付方式来促进医疗机构的行为合理化,研究医保总额预付、按人头预付及按病种付费等方式、机制和可行性,并与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改革相协调,才能真正促进医疗机构公益性机制的建立。

第四,需要研究不同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和融合的社会经济、人口等现实条件及其影响,总结和探索不同制度衔接与融合的机制和模式,同时探讨城乡统筹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与专业化管理服务。并随着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增加,研究如何进行异地结算。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明确发展商业保险对完善医疗保险体系的作用,通过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来满足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完善贫困医疗救助制度,研究贫困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障制度以及医疗慈善的衔接,以保障社会弱势人群能够真正通过制度的覆盖,提高对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如何将现行的医疗保障逐步向健康保障制度演进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只有将现有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够构建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国民基本健康保障制度,从而真正实现医保政策为民谋利的核心目标。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医疗保障医疗机构
医疗保障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深化军队医疗保障改革新举措的探讨
从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迈进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贵州:三重医疗保障网精准扶贫
浅谈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