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知论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吴知论
社会管理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活动。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面临着不少问题。2011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这就要求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大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保持社会安定和谐,从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发展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十五”末实际增长47%和38%,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也要看到,在有的地方,经济发展了,青山绿水没有了,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与经济增长不相匹配;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偏低,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在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领域,投入还不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仍较突出,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破解这些难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只有如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获得持续动力,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有了新期待,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要求日益强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社会管理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远远不如对经济管理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对社会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经济建设一手硬、社会管理一手软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表现为:在思想观念上,注重经济建设、轻视社会管理;在管理主体上,注重政府作用、轻视多元参与;在管理方式上,注重管制控制、轻视协商协调;在管理措施上,注重事后处置、轻视源头治理;在管理手段上,注重行政手段、轻视法律道德。这些问题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虽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但不可否认,我国社会管理存在不少历史欠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待解,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因此,必须下大气力搞好社会管理,将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入民生领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顺应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收入等方面的新关切新期盼,把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努力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强社会管理,需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入手,通过深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健全和完善群众基本利益保障机制。解决、发展和维护好群众的利益,使群众的基本利益得到制度保障,是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根本。近年来,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与问题,不仅呈现出数量明显增加的状况,解决的复杂性也更为突出。健全和完善群众基本利益保障机制迫在眉睫。一要坚持在党和政府主导下,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努力实现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具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结合,减少利益矛盾和冲突。二要在决策、执行、监督和咨询等环节中,站在社会公共利益和大多数群众合法权益的立场,公正、有效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三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诉求,使群众维护合法利益获得机制性保障。四要探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社会政策,确立平等保护与特殊保护相结合的制度,对弱势群体给予一定的倾斜。
把促进就业放在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一个社会如果失业率过高,就很难保持和谐稳定,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必须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各类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就业能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改革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是群众呼声强烈、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要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分配制度和政策既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又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经过多年努力,各项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但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比较窄,保障水平不高。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制度整合,逐步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和城乡衔接。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尽管近年来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进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加大,低收入家庭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但是在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与广大群众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必须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当作改善民生的实事来抓,多渠道筹集廉租房房源、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各类棚户区改造、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通过建机制,做到保基本、促公平、可持续,使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众基本住房能够得到保障和支持,形成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使保障性住房真正惠及困难家庭。
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比较突出。中央做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发生深刻变化,这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现实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既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又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一是树立正确的改革和管理理念。把社会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让城乡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三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调整规范管理事项,更加注重解决好就业、住房、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四是进一步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各部门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的协调机制。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财力也有限,社会管理是一个与时代同步、与发展相随的渐进过程。要坚持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法手段,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在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要适应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尽快形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社会管理关系到方方面面,必须着眼全局,用系统的思维整体谋划、用整合的理念凝聚力量、用综合的手段解决问题,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联动效应。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最大限度调动一切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社会管理这篇大文章。一是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放在党委工作的突出位置,深入研究社会发展和管理的特点与规律,把握方向,理顺关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责任。二是切实发挥好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健全管理体系,加强综合治理。三是大力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协同管理网络。充分发挥人民团体、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各类组织的联动能力和服务功能,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四是探索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和途径,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引导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中央编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