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笑东
安阳市:创新体制机制 提升服务水平构筑区域经济产业集群核心增长极
张笑东
产业集聚区是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双载体,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近年来,安阳市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战略目标,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依靠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通过集聚优势要素,打破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走产城融合、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产业集聚区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成为安阳打造现代化钢铁基地、新型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生物产业示范基地、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的强劲增长极。
产业集聚不是简单的企业堆积,而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有机融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安阳市逐步建立了多方参与、协调联动、四位一体、权责一致的行政管理体制。
一是联席办公,精准对接。建立了县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办事处)参加的集聚区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统筹协调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快空间规划,精准对接。
二是机构套合,域内循环。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或兼任管委会主任,通过与乡镇机构套合、委托管理等方式,实行封闭式管理,妥善解决了与乡镇机构职能交叉、相互掣肘的问题。
三是职责明确,跟踪督导。打破四大班子行政界限,组建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四位一体”的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建立重点项目责任制,责任到人,跟踪督导,实现了重点领域重点突破。
四是下放权限,分级管理。成立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并赋予其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拥有人权、财权、重要生产要素审批权,开通与上一级行政机关的“直通车”。凡涉及县级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事项,由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直接办理;需报上一级管理部门审批的事项,由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直接报送,同时抄送县级主管部门备案。
统一、精干、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为产业集聚区重大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扫除了障碍。2010年,9个产业集聚区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41亿元,新开项目240个,投产项目100个,在建项目262个,其中在建亿元以上项目98个。各项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实现了“零上访”、“无阻工”。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95.6亿元,新开道路109条,共建设道路234.3公里,管网425.9公里,电网61.6公里,标准化厂房60万平方米。集聚区道路、管网、电网、污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入驻提供了基本条件和配套服务。
随着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张和辖区人口不断增加,为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水平,机构编制部门主动融入,整合行政资源,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区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
一是规范管理。在产业集聚区成立之初,安阳市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在机构编制资源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整合资源,优先保障,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要求,参照高新区的管理模式,成立了9个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建立了独立的管理机构,明确了职责权限,并根据产业集聚区的规划面积、从业人口、营业收入、税收收入等实际情况,核定人员编制,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集聚区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
二是动态管理。为适应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需要,机构编制部门按照省、市规定的产业集聚区考核指标,根据产业集聚区规模的壮大和服务对象迅速增加的实际需要,将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高配为副县级,增大协调力度。逐步建立了管理机构级别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三是创新管理。对产业集聚区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聘任制等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对后勤服务人员实行购买服务方式,有效防止产业集聚区机构编制无序增长,逐步形成统筹、高效、富有活力的管理体制。
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及时设立,使政策落实、招商引资、建设规划、项目洽谈、协调服务工作落到实处。2010年,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达61.46平方公里,引进招商项目118个,引进省外资金93.6亿元,涵盖了冶金建材、煤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纺织和新能源7个优势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林州市汽车及零部件、安阳县冶金建材、内黄县高档陶瓷、滑县服装、汤阴县食品药品、高新区电子信息与新能源等各具特色、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创造环境就是创造优势,就是创造机遇。建立廉洁高效运作的行政和社会管理体制,从“拼政策”走向“比服务”,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制度服务。
一是重点项目联审联批联办。健全了“绿色通道”、“代理服务制”、“首问负责制”和承诺服务制等工作机制,实行重点项目联审联批联办,跟踪动态管理,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二是“双向零接触”。企业办理前期手续与职能部门零接触,企业施工与被占地村组零接触,由管委会全程优先代办手续、全程保障施工建设环境,确保项目入驻、建设、生产、经营零阻碍、无干扰。
三是“一站式服务”。由工商、国土、建设、规划、环保、房产等有关职能部门抽调专人进驻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编制待遇不变,负责办理相关审批手续,由管委会负责对其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定,避免造成管委会与职能部门职能交叉。
体制机制创新,理顺了产业集聚区管理秩序,强化了责任意识,完善了合作模式,促进了产业集聚区的快速科学发展。2010年,安阳市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3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6亿元,各项指标均走在全省前列,林州市、安阳县、内黄县完成投资总额进入河南省前30名。汤阴县连续三次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被河南省政府评为“2009年度发展又好又快产业集聚区”,内黄县产业集聚区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承接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总的来看,基础设施覆盖面迅速扩大,配套功能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呈现出集约集聚、跨越发展的良好势头,有力推进了安阳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成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
(作者系河南省安阳市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