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凤春 邓 蓉
与上海合作,建立党性教育现场基地,通过弘扬与传承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伟大精神;讴歌与传递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伟大实践,促进两地干部可持续交流学习、东西部可持续合作发展是都江堰市委党校积极融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举措,是都江堰市委党校按照《2010年—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精神,以创新的方式探索基层党校培训内容差异化,形式多样化的一种尝试。初步形成的“都江堰模式”的干部党性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正以独特、灵活的教学方式,展示着强大的生命活力。
“5·12”地震发生后,上海倾情援建都江堰。在灾难面前,两地人民共担风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黄埔爱,岷江情”的患难之歌;在重建中,两地干部群众共克时艰,托起一座“共担当,同豪迈”的精神丰碑;面向未来,两江儿女共赴美好,许下了一份“一江水,常相依”的守望深情。它已沉淀为上海和都江堰两地的集体经历和美好回忆,反映了伟大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感恩奋进精神,无不时时刻刻感动着、激励着所有亲历者。它不仅应该属于亲历者,更应该属于两江儿女、各族同胞,这是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赢得最尊贵的补偿。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我们党员干部党性锻炼最鲜活的、最真切的、最具有现实性的、最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的党性教育案例和党性教育资源。它需要发扬光大、传承弘扬,鼓励、影响更多的人,教育、滋养更多的干部。都江堰市委党校校委提出了“党校人应当承担起历史责任,充分挖掘上海对口援建中构筑起来的重建精神内涵,把它作为后重建时代,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打造具有都江堰特色的党性教育基地,长期保持上海、都江堰两地干部交流、学习状态。”2009年初在都江堰市委党校挂职副校长的上海交大处级干部高都克的牵线搭桥下,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党校中青干部培训班一行48人赴都江堰市开展为期一周的党性教育,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指挥部总指挥、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薛潮专程到都江堰市委党校为中青班学员做了一场触及灵魂、震撼心灵的党性教育现身说法,受到学员们的热烈欢迎。都江堰市委党校与上海合作开展干部党性教育由此拉开了序幕。
2009年以来我们已接待了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建交党校、上海科教党校以及全国各地各类干部培训班到都江堰进行专题培训、案例现场教学、党性教育278期,16680余人,获得了学员的一致好评。
要让更多的上海党员干部到都江堰来,感悟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感恩奋进精神,领略世界文化遗产地、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独特魅力,使都江堰市成为继井冈山、延安之后又一个有现代党性教育特色的、不可复制的、可遇不可求的干部教学基地。必须要有相对固定的现场教学点,因此,从2009年开始都江堰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先后通过财政、社会等多元化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使硬件建设标准化,做到“三有”:有标准化教室、有集中展示党性教育的教学平台、有富有特色的教学现场;软件建设直观化,包括制作教学方案和教学案例、教学片拍摄、讲解员培训、宣传资料编印等。目前已建立了包括柳街镇鹤鸣村、天马镇金陵村、石羊镇金羊村、翠月湖镇五桂村等反映统筹城乡改革成果;天马镇金玉村、虹口乡、向峨乡等反映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等党性锻炼和爱国主义教育8个规范、符合教学要求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党性教育现场基地的建立,实现了由单纯考察到深度调查研讨的转变,由依靠人情运作到依靠制度规范运作的转变,为两地干部体验式与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平台。
我们把“彰显爱心、敬重生命的人本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助精神;不畏险阻、坚毅勇敢的英雄精神;正确决策、有序救援的科学精神;面向世界、融入国际的开放精神”等博大精深内涵通过发生在都江堰市许许多多生动感人的事例和英雄人物的素材作为载体进行案例专题开发,内容生动、鲜活、形象,入脑入心,使两地干部的心灵产生共鸣和震撼,克服了思想教育空洞说教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近两年调研、整理,我们先后开发了《感谢灾难—让都江堰浴火重生》、《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感恩奋进》、《重生在祖国的怀抱中,感恩在我们的行动中》、《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方法推进灾后重建又好又快》、《灾后重建新型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后重时代农民居住方式转变与生产方式、生活模式重构》、《都江堰市城镇住房重建模式与多元化诉求》等25个党性教育鲜活案例,形成了梯度式,多元化、开放型的党性教育现场案例教学库,满足了不同班次、不同层次干部培训需要。
两地合作开展党性教育,需要有不同师资优势互补,使两地干部领略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党性教育新风景。在灾后重建三年中,我们紧紧抓住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指挥部在都江堰市工作的难得机会,先后邀请到了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指挥部总指挥、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薛潮,对口援建指挥部副总指挥、上海市建交委副主任许解良,对口援建指挥部总指挥助理、上海市政府应急办副主任张海涛,对口援建指挥部社会工作组长、上海市教委副秘书长张伟令等十六名领导、专家,到都江堰市委党校为全国各地到都江堰进行党性教育的干部进行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交流。目前,我们与上海市各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党校系统建立了广泛稳定的联系,先后聘请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商贸委主任沙海林,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姜建耀教授,上海市委党校党建部主任、教授刘宗洪,上海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花健,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汪天云,上海东方电视台首席评论员骆新等21位上海领导、专家为我校客座教授,通过领导干部上讲台、专家学者送理念、成功人事谈经验等方式,建立沪都两地兼容并包的师资库,实现了党性教育中的理论前沿与实践前沿的对话、中高层实践与具体实际的指导、多方工作对一方工作的启迪。
同时,我们的教师全程参与教学过程,从上海领导、专家身上取得了“真经”,派出老师到上海党校系统跟岗学习,了解案例教学过程。为加强对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的深度开发,挖掘理论内涵和鲜活经验,细分现场教学流程和内容,都江堰市委党校又结合教学需要,在全校开展了教学方式转变大练兵,初步建立了一支能适应教学基地组织、引导、总结和互动等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使现场教学基地专业化、系统化。
党性教育培训基地不仅是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实现案例式、体验式培训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对外开放形象,促进相互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我们利用上海援建的人脉优势、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全国党校大系统的循环交流等方式,让更多的培训机构,更多的党员干部对“都江堰实践”的培训基地、“都江堰特色”案例教学方式有了解,以沪都干部党性教育为轴心,不断扩大其半径,把更多地方的干部党性教育吸引到都江堰来,他们的思想引进来,把都江堰的经验宣传出去。
上海援建都江堰,不仅留下的是上海精神、上海速度、上海质量……,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东部理念,对于后重建时代的软实力建设意义重大,如何将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忠实的记录下来,系统地反映出来,形象生动地传递出来,形成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核心价值观,选择时机是关键。灾后重建三年,党校的教学、调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展开,我们组织课题组最先跟踪上海援建全过程工作,先后形成了《上海行动、上海精神、上海情谊》、《上海援建群英谱》等案例与调研报告5篇;我们专门组织师资力量为上海援建都江堰市工作者入党积极分子举办培训班;我们与上海对口援建指挥部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指挥部先后有8名领导走上党校讲坛与我们都江堰市各类干部进行交流。因此,两地合作开展党性教育是抢占先机的一个瓜熟蒂落的过程。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与上海合作开展党性教育,一是基于党校人承担的历史使命。一个有记忆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把刚刚发生的成为上海和都江堰两地的集体记忆和美好回忆保护好,挖掘好、传递好。哪里有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精神,哪里就应有传承的声音;那里就应有党校党性教育的舞台。二是对上海各类干部党性教育需求调研的结果。都江堰市委党校先后派出五路人马到上海各类高校、党校对干部党性教育需求进行调研,才获得培训需求信息,正是了解上海市党员干部特点,才不断调整培训内容、改变培训方式。三是为上好党性教育课奠定了雄厚材料基础。都江堰市委党校教师深入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第一线采集先进、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真实、感人的教案,使党性教育课程始终充满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共产党员的党性,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它的基本点是确定不变的;同时,它又是不断运动着的客观实在,随着客观环境及党自身认识及经验的积累,党性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党性的具体内容和重点又在不断发展、充实和提高。党性教育要真正做到让理论灌输“入心入脑”,?让学员“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把学习成果化为信仰的力量,?真正成为自身成长的思想基础,?就必须找准党性与时代的结合点。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伟大精神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赋予党性教育新的内涵,?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党性教育,通过到都江堰市实地听看、走访了解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对口支援工作,到教学点,如映秀地震遗址博物馆、都江堰水文化博物馆和青城山道教文化馆等现场感受的方式,不断创新党性教育的载体,从而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真正达到触及灵魂、震撼心灵、提升素质、锤炼党性的目的。
党性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贴近现实,让党员干部听了有所获、听了有所用。因此,党性教育的内容是按照干部们所需的“定单”式进行的,从教师们亲临“从悲壮走向豪迈”的见闻和感受入手,不讲空洞理论,不讲大道理、不讲远距离。同时,“都江堰特色”的党性教育始终围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精神;深化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不同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调整、充实内容,使其保持动态、新颖。赢得了全国各地党员干部的热烈欢迎。
沪都合作开展党性教育,要区别于其他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需要保持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通过形式多样达到殊途同归。比如,对于上海教育系统的干部,我们就与相关援建学校联系,与学生搞“手拉手、心相联”活动;对于上海建设系统干部,我们就把党性教育重点放在上海援建工程项目上:壹街区,医疗中心、沪都家园安居房等;对于其他系统干部,我们就通过展示都江堰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建设、农民集中居住一跃跨过二十年的辉煌成就。“都江堰特色”党性教育注重灵活的载体方式,充分兼顾全国不同层面、不同班次、不同需求的干部党性教育特点,灵活多样,充满活力。
援建是短暂的,未来来发展却是任重道远的。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不仅需要都江堰市干部对工作具有极大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还需要我们用开放的胸怀,宽阔的视野始终保持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把深化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推向新的征程,这就给我们通过开展党性教育,吸引全国各地干部到都江堰传经送宝、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使都江堰市委党校在灾后重建的棋盘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