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90年与我国的三大历史性转变

2011-08-15 00:47王光华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历史性执政党革命

王光华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 成都 610071)

2009年9月18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八年、执政六十年、领导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三大历史性转变,既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成立9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集中反映了我们党所面临的挑战和考验,表明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正确认识这三大历史性转变,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现三大历史性转变,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成立9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虽然当时没有任何消息见诸报端,但这却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干了三件大事,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转变。

1、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曾经创造五千年辉煌文明的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几乎所有西方列强都曾侵略过中国和进行大肆掠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那段漫长的黑暗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屈辱和困惑,进行了艰苦的求索与抗争。为了摆脱凌辱、压迫、贫穷和落后,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奋起斗争。从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到抗击列强的义和团运动,从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戊戌维新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救亡图存的斗争此起彼伏。但由于找不到正确的救国道路,这些斗争都失败了。无数先驱,壮志难酬,抱恨终天。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鼓舞着西方的无产阶级,也唤醒了东方的被压迫民族。中国必须有一个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才能实现民族的解放和复兴,这就是近代中国历史得出的结论。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无产阶级得以迅速组织起来,成为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从1921年至1949年,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历史篇章。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我们党遇到许多特殊复杂的问题需要回答。例如,中国革命究竟应当是什么样的革命,它是不是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如果不是,它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当时有两种错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革命应当是俄国式的社会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可以附带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来解决,这就是所谓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民主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需要重新积聚革命力量,等到时机成熟,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就是所谓的“二次革命论”的观点。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把握国情,善于集中集体智慧,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正确回答和解决了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面临的重大难题。一是在革命的性质上,由于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因此,革命的性质是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但是这个革命不同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式民主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同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联系在一起的,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二是在革命的道路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走通过中心城市起义引发革命高涨的欧洲式革命的老路,而是要依靠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三是在革命的领导上,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个革命只能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而不能由资产阶级领导,但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参加革命,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之一;这个革命由于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它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是互相衔接的。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把新民主主义理论和其他重要观点概括为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终于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第一次重大历史性转变,正确解决了走中国式革命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从此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悲惨状况,雪洗了中国人民任人宰割的、受人欺凌的百年耻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新中国的成立,既标志着第一次重大历史性转变的基本结束,又标志着第二次重大历史性转变的开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满目创痍、百废待兴的种种困难和复杂局面,我们党领导人民迅速医治战争的创伤,涤荡旧社会一切污泥浊水,经过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扫除了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挫败了外国侵略扩张势力对我国的孤立、封锁、干涉和挑衅,实现了国内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由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带有过渡性质。这是原来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胜利后必然会出现的情况。对此,当时在我们党内存在着两种不正确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不需要过渡时期,或者过渡时期应尽量缩短,以尽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尽量延长过渡时期,推迟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其实质是把新民主主义凝固化、社会形态化。这两种观点都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其实,早在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的演讲中就对此做了回答。他指出,我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国家,既不是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共和国,也不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而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的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继承和发展《新民主主义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一是这个过渡的起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终点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它既不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也不是列宁所说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它不是一个社会形态,而只是一个过渡时期,也可称为新民主主义时期。二是这个时期既是完成新民主主义任务的时期,也是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作准备的时期,它需要多长时间,取决于这两方面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造”。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用了七年时间,于1956年胜利完成了“一化三改造”的任务,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而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第二次历史性重大转变,正确解决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如何在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新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未遇过的新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提出了一些新思想和新措施。例如,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召开的党的八大强调,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力量来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1956年以后,我们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初步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国防尖端技术成果显著。这些成就为我国后来改革开放的起步准备了物质基础。当然,我们党在探索中也出现了失误,主要是对阶级斗争的危险性作了过分夸张的估计,以致最终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大灾难,给党和国家带来了严重危害。尽管毛泽东晚年犯了大错误,但从他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上看,仍然是中华民族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代伟人。1976年10月6日粉碎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确保了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史性转变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基础。

3、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进行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始了第三次重大历史性转变。过去我国搞的计划经济,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条件的变化,这种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通过改革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过去很长时间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信息不通,陷入孤立,发展受到限制,需要通过开放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的历史性转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全面开放,使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需要破除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许多错误理解,使全党有全新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不断做出新的理论概括,逐步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立足基本国情是重要前提;坚持基本路线是根本途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主要任务;落实“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基本内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发展目标。上述六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和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总结。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和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首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其次,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次,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不断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要求,提出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带领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战胜了一系列来自然界的、社会的和国际的风险和挑战;有序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创造性地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第三次重大历史性转变,解决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使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生机蓬勃,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是我国相继实现的三大历史性转变的必然结果,其实质是解决中国怎样建立、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又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决定历史发展方向和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

二、适应三大历史性转变,集中反映了加强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体现了我们党成立以来所取得伟大成就与发展前景,又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

1.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使加强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既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性转变;又标志着我们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开始长期执政的党。我们党的这种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位,必然引起其功能和作用的转变,要求党的建设的内容、形式、特点等与革命战争时期必须有所不同。如果继续采用革命党那一套思维方式、理论政策、行为手段来进行执政党建设,就必然会犯错误。这就需要弄清楚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区别,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为指导,按照执政党的角色定位的要求来加强自身建设。

第一,从经济学的视角上看,革命党与执政党的主要区别在于各自的中心任务不同。革命党的中心任务,是破坏旧的生产关系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以解放生产力,需要穷人越多越好。正如毛泽东所说,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因为革命党的阶段目标,是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而执政党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和完善新的生产关系和建设新的国家政权以发展生产力,希望小康之家和富人越多越好。因为执政党的阶段目标,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全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二,从法学的视角上看,革命党与执政党的主要区别是与既定的法律体系的关系不同。革命党处于当时国家法律体系之外,处于“非法”的状态下,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不可能按照中华民国的法律行事,只能采取所谓“非法”的暴力等手段去打碎旧世界,特别是通过树立自己的先进理念和信仰等方式来增加内部向心力,建立外部社会成员组织和体制,用以对抗和瓦解当时的法律体系。而执政党则与此相反,它处于国家法律体系之内,允许社会成员建立宪政平台;党领导国家建立了宪法和法律,其本身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他特别强调依法办事,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执政党主要是用和平的手段搞建设,用教育疏导的方法化解矛盾和整合社会与凝聚力量。

第三,从政治学的视角上看,革命党与执政党是对立的、颠覆与反颠覆的关系。一是革命党的理念是崇尚阶级斗争,目的是颠覆执政党的政权,并取而代之以实现自己的意志和目标;而执政党的理念是崇尚安定团结和稳定,并努力创造一个安定团结、政治稳定的环境,以便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巩固其执政地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反复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稳定压倒一切。二是革命党为了夺取政权,其社会基础多半是扎根于特定的社会不满阶级和阶层,因为只有这些人才能够跟着共产党起来闹革命;而执政党为了巩固政权,不仅要代表所属阶级的利益以加强党的阶级基础,而且要代表其他阶级和本阶层的利益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以赢得绝大多数人的支持。三是革命党的权力来自向反动派夺权,毛泽东曾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口号,主张武装夺取政权,战争解决问题,干部实行委任制;而执政党的权力是党员授予的,国家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从根本上说和长远看,只能通过真正充分体现选民意志的民主选举,按照法定程序授权,才能具有党和群众信任的执政基础与执政合法性。因为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四是革命党人的风险意识主要是避免被敌人消灭;而执政党及其党员干部的风险意识是主要不能脱离群众和发生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失误,否则就会丧失执政资格和导致建设损失。

第四,从党的建设理论的视角上看,革命与执政党的主要区别是两者的组织活动方式和加强自身建设的思路不同。革命党为了保证在所谓非法的状态下的安全,多半为秘密结社,在组织结构上主要是强调集中;而执政党则处于公开和合法的状态,在组织结构和运作上强调民主与集中的统一。革命党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引起社会冲突,扩大社会成员,发展社会危机,激发政治对抗;而执政党的主要活动方式则是协调、对话、妥协,尽可能避免冲突,化解矛盾和危机。由此可见,革命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思路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在加强执政党建设在方式和思路上实行“六个转变”:一是以暴力革命手段破坏一个旧世界,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转变;二是从领导人民群众反对一个共同敌人,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转变;三是从依靠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建设党,到健全和依靠法规、制度来建设党的转变,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四是从界限分明的资产者和无产者,到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的转变,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五是党的领导体制和方式应从领导一切的“一元化”领导,到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在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六是党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要适应从僵化封闭到全方位的改革开放,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

同样是执政党,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外部封锁和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改革开放,又是一场深刻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第一,世情的变化给执政党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展模式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等基本趋势在深入发展;但国际战略竞争和矛盾也在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仍很不太平。目前世界呈现出五个动态性特征: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受到重大冲击,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主要大国对外战略出现重大调整,相互合作与竞争更加明显;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各种国际力量博弈更加复杂;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软实力之争更加激烈。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现在各国正在积极争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四大战略制高权:以金融体系为突破口的国际秩序变革制高权;以无核世界为标志的国际安全战略变革制高权;以气候变化和绿色经济为标志的经济发展制高权;以发展模式多样化为趋势的全球发展模式制高权。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我国发展和加强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不断提高把握发展机遇和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使党的建设更加符合世界发展趋势,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更好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国情的变化对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新的历史起点上。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推进已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和新情况新问题。例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激化,生态环境恶化,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等等,使我国的发展面临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呈现出境外国外因素与境内国内因素相互交织,社会矛盾与党内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党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早在1993年9月16日邓小平就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怎么分配,这都是个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较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不公会导致两级分化,到一定的时候问题就会出来。现在看,发展起来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实践表明,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社会对发展要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各级党组织及时调整发展思路,真正把发展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否则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矛盾。这无疑对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党情的变化使执政党建设面临许多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使我们党面临如何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增强法纪观念,如何提高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如何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如何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密切党群关系,如何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和坚持拒腐防变,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等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重大问题,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紧迫任务。党内存在的不适应的问题,是从本领方面影响党的执政成效,解决方法是要增强全党同志对新的历史方位和执政使命的适应性;“不符合”的问题,是从作风方面影响党的执政成效,解决方法是增强全党同志对各种消极腐败因素的免疫力。事实证明,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和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这就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坚强的意志和决心,以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总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使我国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转变;在世情、国情、党情已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需要适应三大历史性转变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创新党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和活动方式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联系,密切配合和依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猜你喜欢
历史性执政党革命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新谢泼德火箭:历史性的垂直软着陆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