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阿坝州灾后重建中的实践

2011-08-15 00:47:10袁礼忠张世馨马朝敏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茂县阿坝州价值体系

袁礼忠 张世馨 马朝敏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阿坝州灾后重建成就巨大,灾区面貌的改天换地,实质是灾区精神层面不屈不挠的外在反映。灾后重建的宏伟进程,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动实践的过程。今年是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对灾后重建要从理论层面深入挖掘蕴藏的宝贵思想和伟大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出既鲜活生动,又广泛持久的教育感召作用。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为中国的历史书写新的精神篇章,每一次考验,实际上都是一次民族精神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一、灾后重建精神的内涵

2008年5月12日,惨烈的大地震,在国人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痛。震后,中央迅速动员全国力量援建灾区,这是人类灾难史上一次最快速、最成功的援建,取得巨大成就。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灾区人民正大踏步走向新的生活。农房错落有致,学校投入使用,集镇重新崛起。曾经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的土地,已经旧貌换新颜,处处生机盎然。恢复重建的奇迹是灾区人民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和社会各界的无疆大爱的具体体现。

(一)灾后重建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阿坝州灾后恢复重建立足州情、立足县情、立足民生,实事求是。重建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不断探索、实践。按照不同的县情、乡情和村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科学规划的原则,采取“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户型,统一建设与群众自建相结合,同时把灾后重建与我州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起来。阿坝州人民打响了灾后重建战,谱写了一曲曲灾后重建的壮歌。重建者通过“白+黑”、“5+2”谱写了“迎难而上、勇于胜利”的汶川精神,让灾区不仅迅速从废墟上站起,而且向前迈进了20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

(二)自强不息是灾后重建精神的灵魂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总会由进步来补偿”、“家园依然美丽,祖国更加强大”。我州灾区的一切都是崭新的,家园是崭新的、笑容是崭新的、希望是崭新的。从绝望到希望、从悲伤到微笑、从当初的断壁残垣到如今的美丽家园。仅仅三年时间,我州人民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展开了气壮山河的灾后重建,重新唤醒了脚下这片土地。

(三)灾后重建精神的根本是依靠群众

灾后重建,我们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灾区人民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了“以人为本、科学重建”的强大动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更加勇敢地战斗在一起,更加无私地奉献在一起。灾区人民没有躺在废墟上不劳而获,他们“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他们“村帮村、户助户”共同度过了重建最艰难的时刻。并由此释放出了建设美好家园的巨大能量。

二、灾后重建精神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每个社会都会出于自己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古代,先秦典籍《管子·牧民》就提出过“国之四维,后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说融入儒家礼教思想之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说明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在灾后重建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践证明:即使社会意识多样、多元、多变,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是我国社会意识的主流和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旗帜。

(一)灾后重建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灾后重建的奇迹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基。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颁布恢复重建条例,建立对口支援工作机制,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经济、技术和人才保障。中央财政仅2008年就安排了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各级地方政府及时调整年度财政预算,不断增加恢复重建资金投入,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强大支撑。截至2011年2月底阿坝州灾后恢复重建完成投资663.97亿元。根据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阿坝州共实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2882个,截至2月底,全州累计开工项目2809个,开工率97%。累计完成投资663.97亿元,投资完成率89%。阿坝州共确定援建项目为1352个,总投资201.69亿元,其中对口援建资金166.6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91.07亿元,其中援建资金160.29亿元。灾后恢复重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组织动员能力和物质保障能力的一次大考验、大检阅和大展示。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谋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三年的实践证明,对口支援机制保证了救灾和重建物资、款项的均衡合理配置,为灾后恢复重建创设了高效的机制平台,灾后恢复重建的奇迹,离不开改革开放带来的雄厚经济实力。

灾后恢复重建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资源。恢复重建使灾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安居乐业。阿坝州各级党组织在恢复重建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员干部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先锋队”、灾区人民的“主心骨”、受灾群众的“贴心人”。

(二)灾后恢复重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灾后恢复重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党和政府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优先和重点地位,使广大灾区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建理念,把灾后新农村建设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彰显个性,打造亮点。

茂县坪头村位于岷江河西岸,属县城凤仪镇所辖村。2009年完成灾后重建和农房风貌改造。9月坪头村维修加固246户和农房重建户220户全部竣工,重建农户已全部搬入新居,实现了100%竣工、100%搬出过渡房、100%迁入新居的“三个100%”目标,让家家有房住、户户能安居。农村重建维修加固补助资金已全部兑现并为该村197户重建农户办理了394万元农房重建贷款。按照“因地制宜、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彰显特色”的原则全面实施了农房风貌改造提升,完成了风貌工程220户,使坪头民居以崭新、古朴、醒目的面貌呈现在面前。同时全面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按照“田园风光,瓜果飘香”的绿化理念,对坪头村220户庭院进行绿化建设,完成公共绿化4.2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安装路灯84盏,对线网进行重新规划和升级改造;完成了19.01公里连户路建设,切实解决了群众出门路行走难的问题,实现了百姓“天晴不粘灰,下雨不带泥”的美好愿望。在面临异常复杂艰巨的重建任务时,茂县始终坚持把群众作为灾后重建的主体,在农房重建、安居房建设等方面,按照省委、省政府“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时间节点和要求,做到领导重视,不等不靠因地制宜,从政策制定到最后实施,群众自身的意见和诉求发挥了主导作用,家家户户实现了有房住、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四改两建等惠民政策,让群众得到实惠,使灾后重建任务得到高质量迅速完成。茂县在灾后重建中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是茂县取得灾后重建决定性胜利的关键要素。

民生始终是重建的根本,民生重建始终居于优先位置。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走进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重建进程,是实现、维护和发展灾区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进程。重建为了人民、重建依靠人民、重建成果由人民共享,阿坝州灾后重建伟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5·12”汶川特大地震既是一场重大灾难,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一场重大考验。从本质上说,灾后重建是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灾区人民在灾后重建中表现出来的昂扬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效。灾后重建的实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三)灾后重建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充分体现

灾后重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建,重建精神升华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让人们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与智慧,广大灾区群众和援建人员迸发出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优势,为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添了新的内涵。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深入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日益深入人心,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灾后恢复重建既是物质基础重建的过程,也是精神文化重建的过程,不仅使灾区城乡面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而且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新的提升,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增添了鲜活内容。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困难多、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没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做支撑,是难以实现目标的。在恢复重建中,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中华民族展现了一股昂扬向上的精神。中华民族在灾后重建中表现出的凝聚力和奋斗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生动而有力的诠释,也是我们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际践行,它宣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活力。

阿坝州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注重物质重建与精神重建并重,树立了文化建设的新观念。

汶川和茂县在灾后重建中挖掘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产品,并作为精神家园重建的重要内容。汶川县水磨镇,“按照新的重建规划的定位,水磨镇被定位为‘旅游、教育、特色农业和居住’功能区。”一座“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在这里崛起。当我们走进水磨镇千米禅寿老街,有一种身处“世外桃源”的感觉。震后的茂县依托羌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灾后恢复重建和国家支持建设羌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契机,全力拯救、保护和弘扬羌族文化,进一步加快羌文化产业发展,奋力打造羌文化旅游目的地,茂县文化灾后重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截止2010年3月初,经立项申报,该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共计8类、48个方面、52个大项、216个子项目。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文化遗产项目、文化产业园建设、精神家园项目等纷纷高效快速推进。以打造羌文化核心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将文化产业集中整合的“中国茂县羌城”项目,占地2.15平方公里,工程动态投资约10亿元。茂县中国羌族博物馆是国家在茂县确定的重点重建工程项目,占地6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总投资13868万元,目前工程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茂县羌族博物馆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神庙、祭祀广场、演艺中心、羌民居等一大批具有羌文化典型特征的亮点项目共同构成“羌城”的中心发展区域,同时还将把全县的十个少数民族保护村落及九环线的民居风貌打造作为“羌城”外围环境营造,努力把茂县建成羌文化精品旅游城市。

三、利用灾后重建精神,积极推进爱国主义理论创新

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以及蕴含其中的灾后重建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和丰富发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鲜活、最有力的教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宝贵资源。要把重建后的地震灾区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发挥灾后重建的最大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

灾后恢复重建的奇迹为爱国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素材,并展现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危难之际众志成城,充分展现了各民族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爱国主义精神,谱写了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一)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灾后恢复重建既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茂县牟托村“三基地一窗口”仅是阿坝州“三基地一窗口”建设的缩影,它连接了阿坝州的过去与现在,也连接阿坝州与外面的世界。“三基地一窗口”成为了阿坝州灾区人民凝心聚力、感恩奋进和思想教育的重要场所。发掘利用灾后恢复重建的宝贵资源,把我州灾区建成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样板田,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课堂,建成对外宣传的窗口,使之成为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新基地。

(二)积极推进爱国主义理论创新

爱国主义理论对爱国主义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灾后恢复重建的宝贵资源为爱国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丰厚养料。应充分发掘利用这一宝贵资源,积极推进爱国主义理论创新,深入研究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新内涵和新特征,研究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新经验、新举措,为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撑。

(三)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爱国不仅是一种认识、一种觉悟、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行动。灾后恢复重建奇迹拓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空间。应把灾后恢复重建的宝贵资源挖掘好利用好,采取各种形式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赴灾区实地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结合灾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利用恢复重建契机,提升旅游的内涵和品质。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影视作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好地激发各族人民自觉担负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非常繁重复杂的系统工程,凝结着我州各级干部群众和援建工作者的心血。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大机遇、大投资、大建设,是对我州人民的大考验、大检验。重建的过程是广大干部群众思想境界不断提升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不断增强重建信心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过程,是不断形成合力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传播、阐释、加强和体现的过程。一处处亮丽的新家园就是对“患难与共、公而忘私、知恩图报、勇往直前”重建精神的最好诠释和立体书写。灾后重建的顺利完成,是党坚强领导的核心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写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

猜你喜欢
茂县阿坝州价值体系
古蜀之源:茂县营盘山遗址
天府新论(2023年1期)2023-01-10 02:54:30
阿坝州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阿坝州:根治欠薪行动全力实现“两清零”目标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一刻不曾停歇的茂县大救援
中国公路(2017年13期)2017-02-06 03:16:18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
杭州(2015年9期)2015-12-21 02:51:48
数据篇:阿坝州60周年主要经济指标一览
四川省情(2013年9期)2013-04-29 02:29:35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32
1995—2010年间俄罗斯规范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