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猛李 蓉潘 明李 春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基层党建的思考
丁志猛1李 蓉1潘 明1李 春1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党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建设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发展观既是党建的价值取向,更是其方法指南。在党建的历程中,我们虽然经历坎坷,但却不断向科学道路迈进。当前党建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科学的办法解决。本文以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为框架对科学党建提出新的思路。
科学发展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1]如何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奠定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这需要全党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位置,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行动中去,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科学发展观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作为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建设理论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的必然,对于指导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对于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使党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我们党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对于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研究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情况,解决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于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经历了恢复整顿与党组织不断健全的阶段(1979―1989),从恢复整顿组织、健全党的生活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入手,围绕确保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行;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阶段(1989―党的十六大),党中央在农村基层党建、国企党建、非公企业党建方面重点突破,并对农村、企业、高校、街道等领域党的建设进行了整体部署;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阶段(十六大以来)。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化进程,世情、国情、党情出现了新情况、新背景,我国社会转型也进入了新阶段,在利益多样化、思想多元化、社会分层化、公民流动化的基础上出现了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产业差距等不和谐现象。一方面这个“大背景”影响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另一方面客观上也要求党的基层组织“有所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基层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1、十六大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功能定位不断丰富,实现了新发展,真正做到了“发展是第一要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对比十四届四中全会规定的“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的功能定位,两个“十六字方针”在群众工作上增加了新内涵,在发展的主体上调整了位置,更加强调基层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党建的“五个努力方向”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原则和统筹兼顾之方法。
2008年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始终不能放松。”针对这一讲话精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五个努力方向”:
扩大组织覆盖面。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
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转变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职责,改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创新基层组织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把组织建设的普遍要求与本单位、本地情况结合起来,在共性中寻找个性。
增加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的工作,把一大批优秀青年、社会的先进分子吸引到党的队伍中来。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党员,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建设高素质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通过“选”、“拔”、“育”、“吸”、“蓄”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素质。
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当前我国整体上已进入以城带乡阶段,个别地区已进入城乡交融阶段。针对城乡基层党建在事务管理上的彼此封闭隔离、党建资源配置上的不均衡、党员权益保障上的差异性、党员服务网络的彼此隔离、党员阵地的粗放式布局、党内文化上的差异性等现状,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构建城乡党建互帮、互助机制”,十七届三中全会则提出了“构建统筹城乡党建新格局”的战略目标。今后应该着力打破城乡党建事务管理上的彼此封闭、隔离状态,促进党建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党员权益保障上的平等性,建立开放式的党员服务网络,加强党员阵地的科学、合理、统一布局,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党内文化上的同步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面对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理念明显不适应。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长期党政不分,把领导与执政等同,当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之后,一些同志对基层党组织不再直接行使行政权力产生了很强的失落感,认识上产生了误区,认为党的基层组织处于一种“配角”或“从属”地位,因而忽视了加强政治上、思想上的领导,忽视了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忽视了对党员进行执政为民责任感的教育。
二是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新环境,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明显不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带来了多个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伴生着各种经济、社会组织的大量涌现,党员的封闭性减弱、流动性增强和社会化特征日益明显,党的基层组织“空白点”增多,党员管理难度加大。
三是面对社会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明显不适应。表现在:基层党组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基层党务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做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能力不强,习惯于行政命令、以权代法。许多基层党员干部作风不实,方法简单,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尊重群众意愿,强迫命令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各级党组织要深刻认识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找准工作着力点,不断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四是城乡基层党建在事务管理上彼此封闭隔离、党建资源配置不均衡、党员权益保障有差异、党员服务网络彼此隔离、党员阵地布局粗放式、党内文化上的差异较大。当前我国整体上已进入以城带乡阶段,个别地区已进入城乡交融阶段。针对,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构建城乡党建互帮、互助机制”,十七届三中全会则提出了“构建统筹城乡党建新格局”的战略目标。今后应该着力打破城乡党建事务管理上的彼此封闭、隔离状态,促进党建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党员权益保障上的平等性,建立开放式的党员服务网络,加强党员阵地的科学、合理、统一布局,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党内文化上的同步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基层党的组织建设,需要正确理解并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要树立党建工作不仅能出凝聚力、战斗力,而且能出生产力的新观念。进一步提高事业兴衰关键在于人,尤其是人的思想认识,把促进人的发展和依靠人谋发展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形成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用事业凝聚人心,用实践造就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着力构建鼓励干事业、支持干成事业、帮助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谋发展、促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其次,要破除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树立主动服务的新观念。进一步强化基层党建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服务的意识,增强服务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三要打破“就人论人、就组织建设抓组织建设”的思维定势,树立“以人为本、以事为根”的新观念。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强化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干部结构的科学合理,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和合理使用。四要增强组织工作的透明度,树立“公开透明、民主监督”的新观念。基层组织建设要着眼新的形势、新的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公开透明度,加强民主监督,从过去“靠人选人”向依靠好的机制、制度选人用人转变。
(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需要完善保障民主的机制。要以发展党内民主为重点,建立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工作制度,不断增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动力。一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各项制度,加强和改进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切实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建立健全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监督工作机制。二要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实现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积极监督,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要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智囊机构,以发挥在决策中的“智库”作用为重点,建立完善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四要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决策项目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完善决策的议事规则和程序,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咨询、听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和决策后的失误责任追究制。
(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需要坚持统筹推进的方式。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加强新形势下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必须做到总揽全局,兼顾各方,统筹推进。经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要求科学构建基层党组织体系,根据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在不断完善传统领域的党建工作体制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基层组织的设置方式,大力创新工作运行机制,不断整合、拓展和完备新兴领域党的组织体系,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和阶级基础;党的工作中心的变化要求改进教育内容和形式,增强党员教育工作的先进性,既要坚持把理论武装作为重点,积极加强党性教育,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头脑,切实解决部分党员党性弱化的问题,又要根据发展的需要和党员的需求,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切实解决党员能力素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问题;依法治国的战略要求我们健全规范各项工作制度,努力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要着重改革和完善适合本地区发展水平、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各项制度,如权力运行和监督制度、科学决策制度、联系群众制度、反腐倡廉制度等,以保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章可循、有矩可依,形成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各级党组织。
(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需要总结经验,切实巩固成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能否取得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成效,直接反映出是否认真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保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实实在在的效果,需要把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固本之举,特别是要以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为思想武器,推动思想大解放,提高党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要配准配好党组织书记,加大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力度,确保党的基层组织有一支充满凝聚力和活力的领导力量,确保基层党建工作有人抓、有力抓、经常抓、抓得好;要紧扣中心,服从大局、服务发展,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发展生产力、为人民谋利益,这是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的最集中体现;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树立抢抓机遇、改革创新、讲求效益的思想观念,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思路,努力使基层党建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具有实效性。
[1] 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2010年4月6日)
D26
A
1672-4445(2011)02-0041-04
2011-01-07
丁志猛(1977-),江西临川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李蓉(1964-),女,江西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潘明(1961-),辽宁东港市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李春(1971-),江苏丹阳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李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