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峨眉山茶”品牌战略 实现乐山茶产业新突破

2011-08-15 00:46梅朝富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峨眉山乐山茶园

梅朝富

(乐山市农业局 四川 乐山 614000)

实施“峨眉山茶”品牌战略 实现乐山茶产业新突破

梅朝富

(乐山市农业局 四川 乐山 614000)

发展乐山茶产业,要按照“科技支撑、品牌提升、龙头带动、内强基地、外抓市场”的发展思路,以品质和效益为中心,茶农增收为目的、名优绿茶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峨眉山茶”区域品牌宣传和管理,全面提升乐山茶叶产业化水平,构建现代茶叶产业体系,把乐山建设成“中国绿茶之都”。

峨眉山茶 品牌战略 新突破

一、基本情况

乐山市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是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的过渡地带,气候温润,土壤性状良好,适宜茶树生长。截止2009年,全市茶园面积达7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35万亩,占50%。无公害茶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等基地认证分别达到46.6万亩、7.3万亩、4.54万亩;投产茶园亩产达到96公斤,茶叶年总产量达4.55万吨;茶园亩产值达1700元,茶园总产值11.9亿元,约占农业种植业总产值的25.0%,茶业年综合产值23.8亿元。茶业实现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28元,约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全市有规模化加工企业133家,其中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龙头企业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市级8家。竹叶青、峨眉雪芽、仙芝竹尖、森林雪、一枝春等茶叶骨干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品牌效应显现。与全省相比,我市茶产业比重大、份量重,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园产值分别占全省的24%、31%、39%,茶产业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一,乐山已成为全国绿茶优势区域。

二、优势

1.生态优势。我市是名优绿茶的最佳适宜区域,宜茶山区均集中在海拔500米至1500米之间,茶区云雾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0%,森林覆盖率达53.6%,具有“高山云雾”的生态环境。

2.规模优势。茶叶主产县(市、区)11个,涉及近200个主产乡镇,夹江县、峨眉山市、马边县、沐川县茶园面积已超过10万亩,万亩以上茶园专业乡镇达到23个,已形成了“一乡一色”、“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格局。现有30万茶农从事茶叶种植(占全市265万农业人口的11.3%),1.5万人从事茶叶加工,3.5万人从事茶相关服务产业,累计35万人从事茶叶生产及相关产业,涉茶人数占农业总人口的13.2%。

3.企业优势。全市28家品牌龙头企业在全国各地开设专卖店、连锁店1000多家和专柜5000多个。通过销售网点直销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全国多个城市,通过直接出口远销东南亚、日本、俄罗斯、美国、欧洲、非洲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28家龙头企业销售额达8亿元,其中出口1500吨,创汇750万美元。竹叶青公司、仙芝公司和雪芽公司销售额分别达到2.3亿元、1.3亿元、0.8亿元。“竹叶青”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成为中国茶叶十大名牌之一,与“仙芝竹尖”一并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竹叶青、峨眉雪芽、仙芝竹尖、天福观光茶园、森林雪、一枝春等龙头企业已成为峨眉山茶产业发展的主力军。龙头企业已形成了产业集群。

4.茶文化优势。乐山市茶文化底蕴深厚,最早茶事活动及生产可追溯到东晋年间。东晋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市)人常璩著《华阳国志》中就记载:“南安(今乐山市)、武阳(今四川省彭州市)皆出名茶,多陂池,西有熊耳峡(平羌峡),南有峨眉山”;唐显庆年间(公元655年),李善(公元630-689年)所著《昭明文选注》也记载:“峨眉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在乐山市3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茶文化同乐山儒、释、道文化组成了绚丽多彩且博大精深的文化。

5.批发市场优势。双福茶叶市场是西南最大茶叶批发市场,也是全国每年春季名优茶交易最早的茶叶批发市场,能最快、最早反馈全国名优茶信息,其交易价格直接反馈了全国的名优茶行情。交易季节从每年的2月上旬至10月下旬,每天出入市场人数上万人,日均交易量达20吨,高峰期可达100余吨,涉及峨眉山市、夹江、马边、沐川、沙湾、青神、洪雅、蒲江等十多个产茶县的加工业主和茶农。每年吸引江浙一带茶商上千人前来采购,带动了周边茶农增收。

三、瓶颈

1.良种化水平不高。我市无性系良种茶园35万亩,占总面积的50%,良种率虽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0%,但仍低于雅安、成都等茶区。特别是我市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种植的近20万亩四川中小叶群体种茶园,品种劣、树龄大,基础弱、管理差,已相继进入衰老更新期,急待逐年换种新植。

2.基础设施薄弱。我市大部分茶园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许多连片规模化茶园在建园初期基本未配套蓄、排、灌水利设施,茶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特别是山区茶园交通不便,制约了茶园管理和鲜叶销售,造成综合效益较低。

3.质量安全不容乐观。多年来质量安全始终得不到根本性解决,农药、肥料等投入品管理和生产过程难以有效控制。茶农、加工企业、经销商质量安全意识差,行业自律水平低,生产茶园有标不依、加工企业无标准生产现象突出。目前,我市虽然已有21万亩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基地认证,但这21万亩无公害基地要长期保持其质量安全性,尚需大量工作。

4.区域品牌发展滞后。目前我市千家万户种茶,千企万厂制茶,千柜万台卖茶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大部分名优绿茶是以初级原料形式销往江浙,稍加整理换成他们当地品牌的包装,就由每市斤100多元升值到五、六百元甚至上千元。虽然我们部分龙头企业的品牌在市场上和消费者心中有一定知名度,但站在全国看乐山,省外消费群体对这些企业品牌还知之甚少,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像“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那样叫得响、众口皆碑的区域品牌。区域品牌的滞后已成为拓展我市茶产业发展新空间的最大瓶颈。

5.人才资源缺乏失衡。人才资源和当前我市茶业发展现状比例严重失衡,目前我市从事茶叶专业技术人才87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36人,初级42人,全市拥有茶园面积70万亩,茶农30万人,人均服务面积8000亩,人均服务对象3450人。专业技术人员人心不稳,许多主产茶的县乡两级无专业技术人才,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科技人才以从事政府中心工作为主。现有人才知识层次不合理,技术型人才比例大,营销型、管理型、策划型、专家型人才比例小。农村实用型人才奇缺,大量青壮年农民转移输出,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对新技术、新观念、新机制接受能力差。

四、发展思路

按照“科技支撑、品牌提升、龙头带动、内强基地、外抓市场”的发展思路,以品质和效益为中心,茶农增收为目的、名优绿茶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峨眉山茶”区域品牌宣传和管理,全面提升乐山茶叶产业化水平,构建现代茶叶产业体系,把乐山建设成“中国绿茶之都”。

五、对策建议

(一)抓好四大工作重点

1.强基地。突出比较优势,加强规划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切实抓好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基地建设,到2015年,实现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茶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一是推进规模化。鼓励农村土地和茶园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倡导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化发展。突出重点区域,推动峨眉、夹江、沐川、马边4个县(市)尽早建成20万亩以上茶叶基地,打造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基地强县。二是加速良种化。推广普及茶树良种繁育技术,建立市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年出圃良种苗木2亿株以上,为我市新建和改种换植茶园提供优质苗木,到2015年,实现良种率达到80%。开展种质资源调查,保护和利用好地方茶树品种资源,从中选育优良品种,实现1-2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三是实施标准化。加强标准化技术培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业主、农户参与标准化茶园建设和低产茶园改造,重点建设无公害茶基地60万亩,绿色食品茶基地10万亩,有机茶生产基地5万亩。四是突出安全化。加快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抓住生产源头和市场准入两个环节,实现茶叶生产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监管。把发展有机茶作为努力方向,推进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梯度发展,提升茶叶的市场竞争力。积极申报筹建“国家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省分中心)”。

2.抓品牌。创建“峨眉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峨眉山茶”区域品牌证明商标,将“峨眉山茶”打造成中外驰名的大品牌。一是宣传。目前峨眉山茶已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峨眉山茶证明商标正在申报中。宣传部门牵头组织策划“峨眉山茶”区域品牌推广系列方案,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标牌、画册等媒介,进一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举办“峨眉山茶”大型宣传推介活动,每年举办两次“峨眉山茶”茶业博览会。二是管理。峨眉山茶区域品牌实行“政府主导、协会运作、企业主体”的运作模式。政府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使用峨眉山茶产品专用标志,协会负责峨眉山茶专用标志使用的申请,龙头企业要将自身企业品牌主动融入峨眉山茶区域品牌,严格执行“峨眉山茶”地方标准,坚持用标准来规范生产全过程。

3.育龙头。一是采取“免(减免税费)、让(让资产、让产权)、扶(政策、资金扶持)、放(放开土地经营权)”等政策措施,在资金、技术、税收、信贷、土地上给予大力扶持,帮助本地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吸引市外茶叶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投资我市茶叶产业。侧重培育竹叶青、峨眉雪芽、仙芝竹尖、森林雪、一枝春五朵金花企业品牌,用企业品牌带动整个“峨眉山茶”区域品牌的发展。二是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利益联合机制和合作机制,加快发展茶叶产业。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采取联合、兼并、合作等多种形式,集聚整个产业领域内的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扶大育强茶产业集群企业。三是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生产线,使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企业投资引进大宗绿茶智能化加工生产线,开发利用大宗绿茶,解决全市大宗绿茶未被充分利用的问题。鼓励禹伽茶业、天福茶园等企业扩大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生产规模,加快发展茶食品、茶药品、茶化工等精深加工。

4.拓市场。依托峨眉山乐山大佛旅游集团总公司,建成占地500亩3-5亿元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省内第一的绿茶交易物流文化市场。集茶业国际会展、茶叶商铺租赁、茶叶仓储冻库航运、茶叶交易、茶文化交流、茶业职业学院、茶叶检测中心、茶文化休闲旅游、茶史茶艺博览等十多项功能为一体,努力建设成为西部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实现年交易额20亿元以上。在峨眉、夹江、马边等发展茶园生态游、茶情体验游、山区茶乡游,将天福茶园、竹叶青生态茗园、仙芝竹尖茶博园纳入乐山大佛—峨眉山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峨眉山茶文化生态休闲旅游长廊”,以茶促旅,以旅带茶。鼓励竹叶青、仙芝竹尖、峨眉雪芽等龙头企业到国外注册商标,拓展海外零售市场,着力开发欧美、中东和东南亚市场,开设品牌零售店,提高市场份额。健全营销网络,鼓励企业在全国各地新开设“峨眉山茶”专卖店、连锁店,开展市境外茶叶贸易,提高“峨眉山茶”的市场占有率。

(二)构建三大保障体系

1.科技保障。加强与省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技术及产品创新、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充分发挥院(所)—地(企)的联动作用,形成稳定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设立茶叶重大技术研究和推广项目,开展茶产业集成创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立茶叶研究所和科技示范园区,提高茶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开展茶叶实用技术大培训,培养科技示范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实施人才兴茶战略,引进、培养、用好管理型、营销型、策划型、专家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以产业聚集人才,以产业发展人才。鼓励科研教学单位与科技人员创办、领办、联办示范园区,支持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激发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活力。

2.投入保障。市财政要加大茶叶产业发展扶持力度,每年安排资金专项用于峨眉山茶区域品牌打造和茶产业发展。各有关县(市、区)要安排配套资金用于支持本地茶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省相关扶持政策,整合我市退耕还林、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加大向茶产业倾斜。认真落实茶叶机具补贴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茶产业的信贷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直接补助、贷款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激活民间资金,推动茶产业发展。

3.组织保障。各县(市、区)政府要站在新高度,统一认识和深刻理解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把茶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质量和增长效益,转变发展方式”的骨干产业来抓,切实加强对茶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市上成立的“乐山市峨眉山茶茶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解决我市茶业发展和集中打造“峨眉山茶”品牌的有关问题。涉及的县(市、区),也要成立机构,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分管领导,抓协调、抓落实,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措施,建立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市委市政府把茶业发展纳入对有关部门和县(市、区)目标管理,有关县(市、区)也要将茶业发展纳入年度考核,认真抓好任务的分解落实,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强化责任落实。

责任编辑:刘国春

S571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1.01.23

1009-6922(2011)01-79-03

2011-03-11

梅朝富,男,乐山市农业局局长。

猜你喜欢
峨眉山乐山茶园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茶园飘香
峨眉山下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赠乐山五言律诗轴》
勇登峨眉山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以标准化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乐山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彰显乐山旅游的文化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