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瑶伦
(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四川 乐山 614000)
“十二五”时期乐山市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思考
肖瑶伦
(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四川 乐山 614000)
“十一五”时期我市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十二五”时期,我市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要针对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基础,改善保障条件,提升服务能力。
十二五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 公共服务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的重要载体,对促进城乡就业再就业、建立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切实解决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和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不健全、职能不完善、队伍力量弱、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持续发展的瓶颈。按照市委,市政府“规划‘十二五’,谋划‘十三五’推动乐山更快更好发展”大讨论活动的部署要求,我们组织开展了乐山“十二五”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专题调研,并据此提出乐山“十二五”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规划,以便能更好地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
2002年开始,我市把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建设作为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组织依托,作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有效载体,认真抓实抓好。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川委发[2002]31号)、《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加强全省街道和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川编发[2003] 51号)精神和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发了《中共乐山市委乐山市人民政府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施办法》(乐委发[2003]11号)文件,市政府办公室批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经贸委《关于在全市街道(乡镇)和社区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的意见的通知》(乐府办发[2003]50号)文件,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劳动(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尽快形成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为目标,以街道、乡镇和建制镇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社会化进程。二是统一明确建设标准。市府办发[2003]50号文件明确全市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的建立、编制、人员和经费、场地、行政和业务隶属关系、工作职责等,各地按照要求建立完善机构、选好工作人员、到位工作经费、保障办公条件。三是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结全我市实际情况,市劳动保障局于2003年制定和印发了《乐山市乡镇劳动保障所工作职责》和《乐山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工作职责》,并要求将职责、制度上墙,向服务对象公开。四是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从200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把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列入县(市、区)年度经济社会目标管理责任制进行考核,强化各级政府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责任,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全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截止目前,我市已在4个街道、214个乡镇、244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所(站),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在部分行政村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配备了兼职工作人员,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网络,成为落实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底数清楚、贴近群众、服务快捷的优势,在开展职业培训、提供职业介绍、组织劳务输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等全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2010年以来,我市按照市委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和市政府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围绕“功能完善、制度配套、管理有序、服务高效”以及“五统一”(机构名称、基础台帐、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服务标准)、“六到位”(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要求)为抓手,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并于8月份以市政府名义在市中区召开市全市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现场会,在全市形成了一个统一行动,大张旗鼓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高潮,有效地促进了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健全和完善。
我市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尽管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机构不健全、职能不完善、设施不齐备、投入力度小、服务力量弱的问题依然存在且日益突出。各地平台建设速度以及已经建立起来的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无论是体制机制上,还是能力素质上都已无法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民生的迫切要求,极大地影响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延伸到基层,成为制约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基层的“瓶颈”。
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全市在4个街道、214个乡镇建立劳动保障所,共244个社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按规定配备了工作人员,基本达到了“六到位”的要求。但2248个行政村仅有1100多个行政村明确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的要求,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基本上由各乡镇人员兼职,与社会保障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二是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建设发展不平衡。我市2005年以来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由于缺编制少经费,社区劳动保障站工作经费纳入预算仅49个,占总数的20%,普遍存在无人办事、无钱办事的现象,基层平台建设不但没有加强,还有所削弱。
绝大部分劳动保障站聘用工作人员每月工资不足千元,生活十分清苦,仍有5%的工作人员未参加社会保险,过低的收入严重影响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工作积极性,致使工作人员工作不安心,工作人员频繁更换。另外,劳动保障机构承担着辖区内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发展的重担,办公经费严重不足,有些县(市、区)仅500元/年人,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劳动保障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涉及个人切身利益。部分基层协理员由于从事此项工作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只能满足于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对一些需要前瞻性、开拓性、创新性的工作思考不多,把握不清,主动性、创新性有待提高。另外,由于人员素质偏低,个别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较差,使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未能及时办好办妥。
“金保工程”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硬件上,覆盖所有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机构信息化网络未建成,终端配备不齐,与市、县尚未建成完善的网络,缺少信息快速传递通道和共享平台;软件上,劳动保障各项业务管理软件不统一,标准不统一,数据未整合,造成系统资源的浪费和管理上的混乱,降低了服务效率和水平。乡镇、社区的人力资源信息网络设备成了一种摆设,网络运行“名不符实”,不利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科学和动态管理,不利于真正为服务对象办好事,办成事。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就业和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健全完善县以下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全面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规范、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坚持公益性质,注重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办与购买服务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公共服务;坚持统筹规划,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健全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坚持属地管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第一阶段,2011年6月底前,在全市所有街道(乡、镇)设立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在社区(村)设立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明确职能职责、完善服务设施、规范工作流程、保障工作经费,确保机构和人员落实到位;
第二阶段,2012年底前,以公共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保障监察为重点,有效整合各项服务资源,探索建立以劳动用工备案、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网格化”管理、调解仲裁领域信息化为典型应用的劳动关系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推进金保工程一期各项统一应用软件的推广和应用部署工作,扩大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劳动99软件等统一应用软件的使用范围;
第三阶段,从2013年开始至“十二五”末,全面推进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基本实现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目标,城乡居民能够就近享受到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需配置信息栏、服务柜台、办公桌椅、圆凳、组合式桌椅、双面书写板、文件柜、档案柜、排椅、台式电脑、打印机、复印/传真机、电话、资料栏(架)、折叠椅等。按街道、乡镇中心10万元/个、社区服务站5万元/个、村服务站3万元/个标准。我市有4个街道、214个乡镇,244个社区2248个行政村。经测算,预计投入资金1亿元左右,由市、县(市、区)财政各承担50%,逐年投入到位。
随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服务对象面广、量大、事繁的特点日益凸现,要达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无缝隙全覆盖的目标,光靠人社部门的管理服务体制机制难以实现,必经依靠基层平台全方位承担直接面向基层群众的公共服务职能。因此,加快建立完善并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民生工作是体现我们党宗旨的首要工作,也是检验各级党委、政府工作成就的主要标志。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明确责任和分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科学制定规划。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在总体布局、建设方案和推动措施上搞好规划,争取同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帮助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加大推进力度,要将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列入党委政府目标考核重要指标,明确阶段任务,加强分类指导,定期检查评估,强力推进实施,确保机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要以满足工作需要、方便群众和经济实用为原则,综合考虑服务对象数量、地理交通、服务单位、服务内容等因素,按照《关于印发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22号)要求和《四川省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规范化建设标准》(川劳社发 [2008]6号)要求,不断完善“五统一”、“六到位”建设标准,加快建立起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作为实施党和政府惠及民生的重要载体。
一是落实财政制度性安排。要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基层就业社会保障平台建设的投入,纳入财政预算,明确支出项目和标准,实施重点扶持,形成长效投入机制。二是保证工作经费。要舍得在基层平台工作经费、人员经费和项目经费上的投入,将基层人员工资待遇和岗位补贴金额纳入财政预算。三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要以“数据集中、职能下延、全市联网、信息共享”为目标,加快推进信息网络建设,努力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广覆盖、全畅通、高效率的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网络,真正实现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络信息服务便捷共享。
建立和完善基层平台建设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要发挥好作用。要强化队伍建设、优化人员结构、加强业务培训、着力作风建设,用管理促服务,用管理促升级。要明确基层平台工作职责和岗位规范,健全各项制度,规范经办服务流程,完善考核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平台管理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努力形成任务在基层落实、情况在基层了解、工作在基层创新、力量在基层凝聚的工作机制,树立好亲民、爱民、惠民、便民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的全新形象。
责任编辑:秦利民
C913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1.01.15
1009-6922(2011)01-51-04
2011-03-14
肖瑶伦,男,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