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灿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200433)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思想状况分析
——基于河南省滑县瓦岗寨乡的调查
黄 灿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200433)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城镇化主体农民的思想状况却研究不够。经实地调查发现,我国农民在城镇化方面的思想状况呈现多元化态势。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加快中小城市发展步伐,为农民进城搭建载体;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加强对城镇化的宣传,增进农民对城镇化的了解。
城镇化进程;农民;思想状况;对策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到2009年底,城镇化率已达到46.6%,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0年将达到65%。但令人遗憾的是,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我们国家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均十分重视对城镇化载体城市的研究和建设,而对于城镇化主体农民的思想状况却研究不够。为了探讨这个问题,2010年7月份,我们对河南省滑县瓦岗寨乡进行了实地调查。
河南是一个拥有1亿人口的大省,但城镇化比率只有37.7%。河南省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在河南城市化方面极具代表性。为使调查数据更具说服力,本次调查选定滑县瓦岗寨乡西屯、前刘庄两个村为实地调查地。瓦岗寨乡位于滑县东南35公里处,交通便利,全乡总面积55.6平方公里,6.1万亩耕地,系隋末“瓦岗军”起义地。全乡共辖29个行政村,9721户,现有人口总量38138人,其中农业人口36476人。2009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瓦岗寨乡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之乡,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灌溉条件优越,粮油产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西屯村现有户籍人口150户,共640人。该村有耕地780亩,皆为旱田。2009年本村人均纯收入3300元,在全乡属于中等水平,在全县属于下等水平。相对而言,西屯村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集中在塑料加工产业上。村内经济富裕家庭主要从事个体工商业,外出打工集中于建筑业和制造业。前刘庄村现有户籍人口50户,共256人。现有耕地229亩,皆属旱地。2009年村人均纯收入为2000元,在全乡属于中下等水平,全县属于下等水平。本村外出打工者集中于江苏、广东等地区,就业范畴集中于制造业。村内经济富裕家庭主要从事个体工商和外出打工。
1.转移愿望强烈,但富裕程度不足,不敢转移。调查中发现,对于“你是否想到城镇居住生活”这个问题,多数村民的回答为“当然了,谁不想去城里过好日子”。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到的200户居民中,有78%的农民有转移到城镇居住生活的愿望,仅有15%的居民表示不愿意到城镇居住生活。这表明农民普遍转移愿望强烈,对于在城镇居住生活充满憧憬。然而实际情况是,除去在外打工的人以外,多数村民依然安守本分留在农村,以种田务农为生,并没有将城镇化转移的愿望付诸实际行动。为此,笔者对其未能前往城镇居住生活的原因进行了询问调查。46%的村民由于欠缺必要的入城资金,也有部分因无力解决住房以及子女教育问题而暂时留居在农村。这些因素皆因财富不够,合计共79.5%,由此可见,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仍然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首要因素。
2.对城镇化了解不足,转移目标偏向大城市,转移较盲目。在调查的两个村庄200户人中,知道城镇化的仅占39%,而这其中大部分人也仅仅表示听说过“城镇化就是由农村转移到城镇居住生活”而已。多数村民并不知道城镇化的确切含义以及相关的政策。在城镇化被中央着重关注、各大媒体频繁报道、城镇居民所熟知的情况下,我国城镇化转移的主体——中国上亿的农民们对于这一概念却并无更多的接触,对于城镇化建设,多数农民表示较为陌生。尽管对城镇化的了解尚欠充足,农民仍然对向大中城市转移充满憧憬。59%的农户表示在有可能的条件下会选择转移到大中城市居住生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城市化的主体应该是中小城镇,而多数农民却选择了大中城市,这一方面说明他们对大中城市了解不够,同时也说明农民向城镇转移具有盲目性。在了解不足的情况下,一味盲目的追求转移到大城市,无论对于转移城市还是转移农民自身都是不够科学的。
3.转移目的集中,为了子女教育和在城镇的发展。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望子成龙在城镇化方面也有充分体现。调查显示,广大农民转移到城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子女上学、就业,将来可以成才,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改变全家的命运。79%的农户表示自己想要转移到城镇的目的是为了子女的教育与在城市的发展,而为了自己更高质量生活的仅占15%,远少于前者。这不仅表达了农民的愿望,更体现了现今农村教育程度落后,农村就业情况不乐观以及收入偏低的现状。尽管国家近年来相继推出了取消农村义务教育收费、增加农村教育投入等惠民政策,但依然没有彻底解决农村教育设施落后、经费不足、师资缺乏、高中紧缺和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适龄儿童辍学的问题。农村的教育问题及就业问题依然严峻。
4.文化素质较低,向城镇化转移还较为困难。调查中发现,61%的外出务工者从事与制造业相关的工作,另有16.5%从事建筑业的工作,再加上在餐饮业和其他地方打杂无固定职业者,这个群体基本靠体力劳动获得收入者占到84%。相反,从事教育、文化、金融、管理、技术等靠智力获得收入的转移者较少。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转移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多数仅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之后就开始来到城市参加工作。他们只能靠自己的体力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一般岗位工作,这些工作较辛苦,且薪酬较低,其所得收入除了在当地生活消费之外,剩余的收入难以在城市安家立业,因此,多数外出打工者选择了务工几年回农村结婚育子务农,少数务工时间较长、收入较多者选择回县城或镇上安家就业。
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从目前情况看,制约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的原因主要是农民富裕程度不够,许多农民想转为市民,但是承担不起进城的投资,因此只能望“城”兴叹。当前,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快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如给农民种粮补贴、种子补贴,实行农村医保、低保和养老保险,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等,但是,由于城乡差别较大,农民增加的收入部分对促进其向城镇转移仍然是杯水车薪,作用甚微。因此,中央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农村改革步伐,进一步放宽农村发展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更快提高农民收入,为加快城镇化步伐打下坚实基础。
2.加快中小城市发展步伐,为农民进城搭建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中央要从规划、政策、资金等方面重点支持中小城市发展。在规划上要支持中小城市扩大规模,限制大城市过度发展。在政策上要从土地、税收、产业转移、就业、就医、教育、住房、户籍落地等方面制定鼓励中小城市发展的优惠政策,让中小城市能够快速发展。在资金上要从财政、金融、民间投资政策等方面向中小城市倾斜,使中小城市在快速扩张中能够得到资金支撑。中小城市也要抓住中国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有利时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增强自身吸引进城农民的能力。
3.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城乡差别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口素质上的差别。如果不缩小或消除这一差别,农民即使转移到城镇仍然是弱势群体,不仅难以在城市安居乐业,而且还可能给城市带来更大的问题。加快城市化发展,必须办好农村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完善农村就业技能培训体系,真正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民转为市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4.加强对城镇化的宣传,增进农民对城镇化的了解。针对农民对城镇化的了解不足,转移较为盲目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尽快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科学规划,组织编写相关资料,运用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城镇化相关政策、知识的宣传,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城镇化,激发向城镇转移的热情,科学选择向城镇转移的地域、时间和方法,防止我国在大规模城镇化过程中走弯路、受影响,确保我国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张敬燕]
C912.64
A
1671-6701(2011)01-0112-02
2010-11-20
黄灿(1989-),女,河南安阳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