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理论

2011-08-15 00:43:48杨璐瑶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功能主义布朗结构

杨璐瑶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试述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理论

杨璐瑶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是英国功能主义学派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被称为“功能论”,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理论则被称为“社会结构—功能论”,后者强调“社会”,而前者则强调“个人”。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论,解释的是文化如何满足个人的需要,而布朗的功能论,探讨的是社会结构如何在时间的推移中保持自身的作用。功能主义学派的存在已经完全超越了自身的价值,即使在8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影响。

功能主义学派;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分析;比较

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类学界出现了一个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学派——功能主义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的存在已经完全超越了它本身的价值,即使在8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影响。这也正是我们重读经典,重新认识功能主义学派,发现其现实意义的原因所在。

一、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论

马林诺夫斯基生于波兰的克拉科夫。1914年,在其著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他首次运用功能主义的思想描述土著居民的社会文化。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视角是直接受益于杜尔凯姆的研究的。但是,他的功能主义观点比杜尔凯姆更进一步,因为他试图用巴甫洛夫、威廉·冯特以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来修正杜尔凯姆的社会功能主义。马林诺夫斯基的田野工作方法和民族志描写方法,则是其另一个突出的学术贡献。马林诺夫斯基反对老一代人类学家坐在摇椅上玄想人类的历史,提倡一种实地、亲身的考察。他不仅收集、描述当地的情况,而且对这些资料进行文化剖析,认为人类学家同样必须记录那些无法正确估计的有关实际生活。他指出,“我们记录这些无法估计的,但也是全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事实,它们也是社会结构中真实存在的部分”。马林诺夫斯基的贡献之一就是他的“社会—文化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受马赫的现象主义哲学、冯特的民俗心理学的启发。从前者那里,他学到两条原则:一是经验实证主义,这一原则主张科学的任务是描述感觉经验并将之当成论证的依据;二是马赫对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的否定以及他对经验的整体性的论述。马赫的现象主义哲学为马林诺夫斯基的民族志方法奠定了哲学基础,而冯特的民俗心理学为他的“文化整体论”提供了依据。冯特主张,心理学研究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意识的实践性内省,二是对人类生活的共同精神特性的探讨。马林诺夫斯基的“参与观察法”和“人类需求”的解说,就来源于冯特的心理学。

马林诺夫斯基将人类学又称作文化比较学。他认为,文化是人工制品和传统体系所组合而成的,文化可以陶冶人格,还可以使社会团体和组织得到维系和延续。文化是一种作用中的现实,这种已经形成的现实,以大大超过直接适应环境的方式来满足人的需要。文化是一种源自人类需要的工具性实体。人,首先是一种生物性存在,人类必须要得到七种基本生物性需要的满足,才能生存下去,即新陈代谢、生殖繁衍、身体的安全、舒适、运动、成长、健康。任一社会对于这些基本需求,都会有自己相应的文化措施,个人是以文化而非自然的方法来满足这些需要的。这样,人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派生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文化(当然文化中还包括宗教、艺术等)。综上所述,人有两种需要:基本需要和派生需要。前者指人的生物需要;后者是派生的环境,即文化的需要,它要满足的是人类扩大其安全与舒适所做的各种努力。

为了满足这两种需要,人就必须合作,必须建立一套秩序,必须提供组织和维持各种社会活动的方法,这就需要建立某种制度。马林诺夫斯基从制度着眼研究社会,认为社会由一整套与人的现行需要相关的制度、机构构成,包括经济政治制度、教育、法律、宗教、科学、家庭组织等机构与制度。一种文化可以分析成制度,制度就是在共同的任务中团结起来并受到特定环境制约的一个集团的人运用某些专门机构,遵从一整套法规。制度是文化的结构单位,只有研究了制度,才能了解文化内部社会组织的具体状况。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一个概念“文化迫力”,它是在满足人的机体需要的文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器具和消费品的生产和保存方式,行为的规范如风俗、法律、习惯、道德等,文化传承所需要的训练、教育和知识,社会的权威形态和权威的执行方式。这四项文化迫力的发展,导致经济、社会控制、教育制度和政治的产生。文化迫力的作用,在于保障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使他们能够既满足自己的需要,又不会因为违背社会的意志而受到处罚。由此可见,虽然马林诺夫斯基把人的需要看得很重要,但是他并不排斥人的社会性。

所谓“功能”指的是文化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或满足肌体需要的行动。需要促使文化的产生,文化又反过来满足需要。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不同于其他社会学理论,他给功能主义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把有机的(即个人的)需要转变成派生文化的需要和责任的理论。在调节机构的共同作用下,社会把个人塑造成文化的人”。他的功能主义强调的是身体的基本需要,而智力、感情和审美情趣这些人类行为的“较高方面”也应看作是植根于人的生理需要的能力。社会的或文化的要求(无论这些要求以法律或道德规范、宗教仪式、经济调节、习俗等形式,还是以审美情趣的形式出现)都是对有机动机和冲动的再解释,个人无意识地按照文化生存及和谐所需要的条件行事。马林诺夫斯基始终对人的本性或他称之为社会制度背后的“心理原则”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在各种文明中,一切习惯、物质对象、思维和信仰都起着某种关键作用,代表着构成运转着的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文化规律即存在于个人需要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比较文化研究,从个人日常的物质和精神适应情况来看文化,才能发现。马林诺夫斯基的信条和忠告是:“绝不要忘记,在每一制度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都有着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颤动着的有机体。”制度的历史、制度的形式和分布,它的进化和传播,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次要的。重要的问题是制度如今怎样起作用?在一个特定社会中,它怎样满足个人和文化的需要?这种制度与它种制度的联系怎样?

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论

拉德克利夫·布朗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布朗的理论部分来自于斯宾塞的社会机体论,但更多的是受杜尔凯姆的“社会分工论”影响。杜尔凯姆主张,研究社会现象,可以采用两种途径,即因果关系的探讨和功能的分析。因果关系的分析使我们可以理解社会现象如何起源,功能的分析则让我们对现存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有所了解。从斯宾塞和杜尔凯姆二者的理论中,布朗发展出他自己的社会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在他看来,社会是一个自我延生的机体或体系。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其行为受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的制约。与马林诺夫斯基一样,布朗很关注“社会如何形成一个整体”这一问题,但他主要是从主体的外在因素出发谈论社会,把社会当成是外部形成的、把个人溶化为群体的系统。“个人,作为这次调查中的基本单位,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整体,正如有机体组织的连续性一样,社会结构的连续性并不会因为单位个体的变化而被摧毁”。

人类社会与动物有机体的区别在于:首先,作为整体的社会组织结构仅仅可以通过功能来评述。其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可以在不破坏连续性的前提下改变其组织结构类型。“功能”指的是某个制度对社会整体中的延续起作用,尤如动物的器官对动物整体的作用一样。“在一定条件下,社会体系的所有部分以高度的和谐性和内部的连贯性共同运转”只是一种假设。功能主义者应关注事实,通过调查研究来检验这种假设。布朗曾明确表示,功能学派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由马林诺夫斯基教授虚构出来的。

拉德克利夫·布朗是这样定义“社会人类学”的:它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理论性的自然科学,它对社会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在本质上与物理学、生物学相似,他将其称为“比较社会学”。他反对“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这一观点,认为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法表示具体真实的存在,社会人类学应该是对人类社会的研究,而他尤其强调对“社会结构”的研究。虽然,“社会结构”并不是社会人类学的全部,但它确是其中最有意义、最基础的一部分,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掘以人类为组成单位的这些社会结构的总体特性。

我们观察到的任何人类社会的社会现象,并不是直接源于个体特性,而是源于将个体结合到一起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在由制度即社会上已确立的行为规范或模式规定或支配的关系中,人的不断配置组合。全部社会关系的有机组合才是“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内容包括:第一,社会中人与人间的亲属关系。第二,社会分工以及由不同分工而产生的个体和群体差异。第三,经济制度、物品和服务的交换。第四,社会价值。在社会结构中,个人有自己的社会作用,而个人又相互连接组成群体,又由于分工差异形成了个体及群体的差异。所以,可以说研究社会结构体系,既是研究社会地位体系,又是研究作用的体系。在有机体生命的整个过程中,其结构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同理,社会生活也在不断地更新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就是以这种方式发生变化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总的社会结构形态的相对稳定状态会在较长的时间或较短的时间内得以保持。与社会结构概念紧密相连的是“社会特性”概念,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有两面性:既是个体又是个人。个体是生物机体;个人则体现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各种社会关系可以看做是社会结构的结点。既不能依照社会结构研究个人,也不能依照构成社会结构的个人研究社会结构。

对于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布朗是这样阐述的:它必须把对某一社会的深入调查研究(某一特定社区值得研究的结构体系)和对多个社会的系统对比(或者不同类型的结构体系对比)结合起来。他主张社会人类学者的任务在于对社会构成的不同类型加以界定。除此之外,他还以语言为例来论述他的“社会结构”理论,认为语言社区的存在及其规模是社会结构的特征。社会结构和语言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语言从一个社区传播到另一个社区、不同的社区联合成一个大的语言社区或者一个大的语言社区分化成为若干个小的语言社区的过程都属于社会结构现象。任何社会都存在不同的阶层,不同阶层的语言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同样也是一种社会结构现象。

拉德克利夫·布朗宣称自己终生赞成社会进化的理论,但是,他对进化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进化不一定意味着进步,因为,进化仅仅是结构和功能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而进步是指知识的积累和通过发明与发现而产生的技术改进以及道德的发展。这样,社会也许是向一种内外均衡的结构状态迈进,也许是向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发展。但这种结构本身是更好些还是更坏些,应当根据另外一些标准来判定。

通过比较两位功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的理论,可以发现二者存在一些异同,都接受斯宾塞的进化观,都重视研究社会制度、社会风俗习惯、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功能和意义,都将它们置于文化或者社会的整体中进行研究。他们都十分重视实地调查,也都亲力亲为,进行了一些十分重要的参与式观察。但是二者侧重点存在着一些差别,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论,解释的是文化如何满足个人的需要,把个人作为起点,以文化为中心,强调的是文化的生物基础,侧重对文化进行功能分析;而布朗的功能论,探讨的则是社会结构如何在时间的推移中保持自身的作用,从社会出发,以社会为中心,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研究,强调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联,更加系统、清晰地阐述了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我们只有认真揣摩二者的异同,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和方法。

[1]张紫晨.中外民俗学词典[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李鹏程.当代西方文化研究词典[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周星,王铭铭.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4][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M].夏建中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 常和平]

B561.59

A

1671-6701(2011)01-0031-03

2010-12-13

杨璐瑶(1986-),女,江苏淮安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功能主义布朗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Legendary British Climber Joe Brown乔·布朗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忠诚原则”的复调倾向——兼论功能主义语用学传统的衰弱
翻译界(2019年1期)2020-01-06 07:29:50
论结构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你好,我是布朗熊
你好,我是布朗熊
学生天地(2018年30期)2018-10-17 01:33:50
丹·布朗主要作品
当代作家(2018年8期)2018-08-31 02:48:44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论《日出》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