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道路分析

2011-08-15 00:43:48焦石文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国情中国化现实

焦石文

(新乡医学院社会科学部,河南新乡4530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道路分析

焦石文

(新乡医学院社会科学部,河南新乡4530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逻辑时期,即继承探索期、发展创新期和整合凝聚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体现了对现实的关注、对民生的关怀以及对人的关切,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在。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证明,每一时期的指导方针只有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取得进步和成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道路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进行了持续的探索,所关注的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的诸多方面,包括经济、政治、人文等等。综合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呈现的特点就会发现,无论从哪一个方面入手,最终都要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即立足实践、关注现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基础;马克思主义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现世的智慧。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乃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因此它始终要关注现实、关怀民生、关切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不是既成的,也不会按照书本和伟人的设计一成不变地发展下去,它是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中不断前进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当前的具体国情,否则道路就会出现曲折,人民群众利益就会受到损害。依照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从逻辑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继承探索期、发展创新期和整合凝聚期。

一、继承探索期: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模糊认识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辛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即要搞清楚中国社会处于一个什么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又是什么。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但在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之后,党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把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正确的认识也没有一以贯之地保持下去,走了不少的弯路。可以说,在全面改革开放以前,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而,在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就是继承与探索。所谓继承,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所谓探索,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还没有成为直接的现实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设想,但由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与他们生活的时代差别较大,因此难以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直接的答案,中国共产党唯有领导人民探索前进。正是因为没有既定的道路可循,这一探索过程相当艰辛,其间出现了曲折乃至重大的失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给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对于这一时期的理论成果,可以总结为形成了一个重要认识、坚持了一个科学思想、坚定了一条正确道路。一个重要认识,就是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一个科学思想,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一条正确道路,就是进一步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首先看一个重要认识。新中国成立伊始,一穷二白,百废待举,于是恢复生产并解决人们的基本生活问题成了第一要务,这是当时中国的最大实际,也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正是对这一现实问题的直面和反思,随着第一个5年计划的提前完成,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1/3还多,其中工人提高38.5%,农民提高27.4%[2]。思想是时代的声音,现实是问题的发源地。随着这一现实问题的逐步解决,我们党也开始进行理论反思,对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初步认识就是这一反思的理论成果。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而“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基于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遗憾的是,这一正确认识很快被“极左”思想所替代而未能贯彻执行,但也给我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正是有了这一宝贵的经验教训,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才能重新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规范表述并贯彻执行。

其次看一个科学思想。这一时期的实践探索尽管遭受了很多挫折,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只有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国家才有出路,人们生活才能富强。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夕毛泽东曾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4]。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曲折道路昭示,我们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僵硬的词句和教条,一句话: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征,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不论在什么时候,脱离了社会现实,忽视了现实的人及他们的生活,社会发展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是用哲学的方式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的实践哲学,对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缺乏批判性的反思会丧失哲学本性,而远离现实人的生活世界就会丧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6]。

最后看一条正确道路。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还告诉我们,不能以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势看待社会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则必然会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计的完全一样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道路。经过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稳步发展,我国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但自1958年开始则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具体来说,就是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国情,只注重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未能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当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犯了跨越历史阶段的错误。正是出于对这一惨痛教训的深刻反思,才坚定了我们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二、发展创新期:对实践问题的再认识与邓小平理论的产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局面,尽管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更加坚定,但路该怎么走,又走向哪里,人们更加迷惑。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到底该走向何方,这一重大问题不解决,人民将会失去信心,党将会失去信任。在这一历史时刻,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出发,理性地分析并解决了这一时代难题,中国由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时期。在邓小平看来,要解决以上难题,首先应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但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如前所述,社会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已经有了基本含义,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又证明中国的具体国情与此并不完全相符。因此,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则成为必要,即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国情,准确把握中国所处的具体历史方位。这一认识过程是从对真理标准的讨论开始的。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有着重大的意义:政治意义在于突破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意义在于重新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作为理论的起点,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现实意义在于对中国的具体国情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尚不发达。重新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后,党开始继续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探索。在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专门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7]依照这个思路,我们党最终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把握住了国情。有了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有了对中国现实的正确认识,相关的理论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正确认识中国所处的现实历史阶段,即我们的社会主义依然是一个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的社会主义,我们面对的首要历史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然要突破原来的思维方式,改变社会主义必须走计划经济道路的发展理念。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则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这样,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也呼之欲出。基于上述一系列正确认识,1992邓小平提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的社会主义本质观。至此,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这一中国现实国情为基础,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论”以及“三个有利于标准”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基本内容。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进步的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和意义。反思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展不难发现,所有理论的提出都是由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体现了关注现实、关怀民生、关切人的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由此再一次昭示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始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三、整合凝聚期:世情、国情的新变化与十五大以来的理论成果

十五大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更大的成果,经济总量逐年攀升,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马克思主义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然而,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增长、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失业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我国的国情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处于社会转型期,同时又处于改革开放转折的关节点。在这一时期,政府职能尚未完全转变,计划经济因素与市场经济因素、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还同时存在。与前两个时期相比,此时的国情更具复杂性。因此,如何整合各种发展要素,凝聚建设力量就成为这一时期必须解决的问题。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几大理论成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总结起来就是“三个代表”是主线,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方针,实现社会和谐是最终目标。梳理十五大以来的理论成果可以发现,这些成果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对现实的关注、对民生的关怀、对人民群众的关切体现得更加突出,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更加紧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除了强调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外,更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了首位,即“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9]。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任何一个时期,不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建设的方向就会出现偏差,建设的道路就会遭到挫折,这已经为实践所证明。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贯穿于一时期所有工作的主线。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立足社会现实,应对世情、国情复杂变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对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进一步结合的最新成果,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时刻提醒我们要认清当前的基本国情,“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10]。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再一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更是如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地位,确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原则。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作出了具体部署,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安排。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论断,看似具体,实则意义深刻,更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注现实的本质,与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也是当前中国社会有望达到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体现了对现实的关注、对民生的关怀以及对人的关切,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在。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证明,每一时期的指导方针只有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取得进步和成功。

[1]毛泽东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337 -338.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4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6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290.

[6]韩庆祥.走向面对“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J].学术研究,2007,(8).

[7][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373.

[9]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

[责任编辑 陈 静]

A811

A

1671-6701(2011)01-0005-04

2011-01-10

焦石文(1976-),男,河南新乡人,博士,新乡医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

猜你喜欢
国情中国化现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家国情 诗词魂
中华诗词(2020年10期)2020-07-22 05:37:10
推广生物乙醇汽油:迫切且合乎国情
能源(2017年11期)2017-12-13 08:12:36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地理国情监测知识支持库初步设计
遥感信息(2015年3期)2015-12-13 07:26:50
现实的困惑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