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县哈尼族聚居区贫困问题研究

2011-08-15 00:44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聚居区墨江哈尼族

王 剑

(中共普洱市委党校 理论教研室,云南 普洱 665000)

墨江县哈尼族聚居区贫困问题研究

王 剑

(中共普洱市委党校 理论教研室,云南 普洱 665000)

墨江县哈尼族聚居区长期贫困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根源在于:哈尼族的社会经济形态与现代文明相比反差太大;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传统不良习俗制约了哈尼族经济社会的发展;低质量的人口生育增长过快等。消除贫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哈尼族群众的迫切愿望。深入分析、研究哈尼族聚居区的贫困问题,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对促进哈尼族聚居区的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墨江县;哈尼族聚居区;贫困;现状;根源;对策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东北部,与玉溪市、红河州接壤,国土面积531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9.98%,森林覆盖率53.2%。全县共辖15个乡镇、164个村委会、4个社区、23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1%。境内居住着哈尼、汉、彝、拉祜、布朗等25个民族,共26.28万,占总人口的73%,其中哈尼族人口21.24万,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81%,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享有“哈尼之乡”的美名。墨江县虽然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资源富集,但却存在着较严重的贫困问题,特别是在哈尼族聚居的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聚集了整个墨江县的绝大部分贫困人口,贫困的现象相当普遍,贫困的程度相当严重,哈尼族贫困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的78.8%,从某种程度说,墨江的贫困问题根本上就是哈尼族的贫困问题。

一、墨江县哈尼族的贫困现状及特点

长期以来,墨江各族干部群众为消除贫困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墨江的扶贫工作先易后难,从河坝地区到半山区再到高寒山区,不少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特别“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墨江县扶贫工作的重点以农村为主,以实施基本农田地建设和“三通”(通水、通电、通路)工程为主,重点以少数民族聚居的那哈、坝溜、泗南江、龙坝、新安、孟弄、新抚、景星、鱼塘、龙潭十个乡为扶贫攻坚乡,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0833.333万元,其中:无偿资金6473.333万元。截止到2009年墨江县贫困人口总量为6.4万人,比2005年的13.03万人减少了6.63万人。但是,墨江县经济发展整体滞后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改变。2009年,墨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82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818元,比全省低7765元。此外,占全县土地面积11%、总人口30.5%的联珠镇、通关镇,其GDP和财政收入都占全县总量的70%以上,人均GDP达到5325元;而其余哈尼族聚居程度较高的13个乡的GDP总和仅占全县总量的三分之一还弱,人均只有1281元。所以,墨江的扶贫攻坚任务还很艰巨,形势还不容乐观,要彻底消除贫困,走向繁荣进步的道路还很长。

纵观墨江县哈尼族聚居区的贫困情况,与一般贫困地区相比,有较为明显的特点:

1、贫困面仍然较大,贫困程度较深,返贫现象突出。目前,墨江县重点贫困行政村136个,占全县行政村的83%。全县还有6.4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8%;而且,贫困人口大都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经济,又由于山区农田水利建设长期滞后,农业生产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防灾抗灾能力差,每逢干旱或洪灾,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的现象较为突出。

2、进一步扶贫成本提高,脱贫难度增加。经过二十多年的扶贫攻坚,墨江县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家庭已基本脱贫,现有贫困人口的80%主要集中分布在哈尼族聚居区、峡谷、高寒山区。由于所处地域的自然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劣,脱贫难度相对较大,给下一阶段扶贫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3、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低。在哈尼族聚居区高素质的教师严重缺乏,而仅有的人才队伍又有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严重落后,文化、科技信息不畅,科普教育基本停滞,导致贫困人口综合素质较低,反过来又严重制约着哈尼族聚居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墨江县哈尼族聚居区贫困根源分析

1、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哈尼族聚居区是一个特殊的民族经济文化区域,并相当完整地保持着哈尼族固有的文化传统。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墨江各族人民在政治上实现了平等,但是,就经济发展而言,有着自身的规律和过程,不可能像政治制度一样实现跨越式发展。哈尼族聚居区经济发展依然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生产基本上仍以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方式进行,耕地通常施肥甚少,甚至不施肥,因此,至今定居于高寒山区的哈尼族群众粮食紧张的情况仍然存在,而且,哈尼族的畜牧业也基本上是靠天养畜,牲畜数量始终是有限的。这种落后的社会经济形态与现代文明相比反差太大,形成了巨大的历史鸿沟。而这个历史鸿沟的逾越,又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这也是墨江哈尼族聚居区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

2、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新中国成立以前,墨江县哈尼族聚居区基本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哈尼族由于没有文字,原来传统教育主要以口头传承的形式进行,并且主要只是在“摩批”或极少数人中口头传承。建国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哈尼族聚居区开始大规模兴办学校,发展现代教育。经过60多年的艰苦努力,已为哈尼族培养了一批批大、中专生和高、初中生,哈尼族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哈尼族聚居区劳动力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脱贫致富的基本需要。一是劳动力受教育时间短,脱贫能力很弱。据调查,墨江县哈尼族聚居区的适学人群平均受教育年限是4.8年,而全国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9.8年,云南省是6.61年,受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这给墨江县哈尼族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二是生产技能原始,脱贫手段有限。在哈尼族村落调查中发现,由于大多数劳动者基本上都只掌握了世代相传的,简单、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技能,所以,家家户户的经营方式、经济来源都大致相同,都来源于种植业或养殖业收入,挣的都是微薄的、来之不易的辛苦钱。三是劳务输出难以形成规模,脱贫路径狭窄。据统计,普洱市2008年输出劳务4000多人,为普洱市挣回628.5万元,目前劳务输出已成为普洱市农村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墨江县每年也有几百人的劳务输出,但哈尼族群众所占的比例却很小。究其原因,除文化知识水平低、劳动技能单一等因素外,语言交往能力以及民族风俗习惯等,也都是影响其劳务输出的重要的原因。

3、传统不良习俗制约了哈尼族经济社会的发展。

事实证明,习惯于自给自足的哈尼族经济社会形态与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相适应的,由于市场竞争能力弱和市场竞争的意识淡薄,墨江县哈尼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因此受到很大的阻碍。一是耻于经商的传统。除少数历史上就在坝区、交通要道定居的哈尼族外,大部分哈尼族群众长期以来都在延续“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盐巴钱”的自然经济形态,形成了重农轻商的习俗、经商为耻的观念,极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二是缺乏生产资料积累意识。从历史的经验看,没有积累就不可能脱贫致富,贫困也就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消除。而在哈尼族贫困程度最严重的村寨,“有酒有肉大家一起吃”的传统习俗根深蒂固。无论是杀一头猪,还是宰一头牛,都是全寨老老小小一起吃光、分光,很少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三是只顾眼前的落后消费观念盛行。由于特定的生存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和心理文化积淀的影响,酒在哈尼族生产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形成了一种“以酒当茶、来客必敬”的轻功利、重人际的民族文化心态。哈尼族群众热情好客,可以倾其所有来招待客人,甚至为了“面子”也不惜举债待客。此外,由于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哈尼族群众习惯一年几次请祭师“摩批”来进行法事活动,这种“用在神上”的花销往往占其家庭年收入的很大比例。

4、低质量的人口生育增长过快。按照政策规定,墨江县具有农村户口的哈尼族,每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但事实上,在哈尼族聚居区超生现象十分普遍。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地方,人口的增多就意味着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大量的孩子因教育质量难以保证而成了低质量的人口,致使其陷入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推进墨江哈尼族聚居区脱贫致富步伐的对策

1、制定科学的符合哈尼族聚居区实际的脱贫致富策略。墨江县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基础,但由于哈尼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欠账太多,仅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经济的起飞和脱贫致富的。截止到2009年底,各级政府对墨江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0833.333万元,组织实施了276个项目。而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前的1993年,墨江县贫困人口为21.9万人,到了2009年,墨江县贫困人口总量则下降为6.4万人。实践证明,依靠外部力量的扶持,特别是国家专项资金、项目的扶持是哈尼族群众走出贫困的重要条件。墨江哈尼族聚居区的贫困问题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因此,其脱贫致富也决非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能解决的。针对于墨江县哈尼族地区贫困的现实,一定要牢固树立打“持久战”、打“硬仗”的思想,实事求是、认真细致地制定推进墨江哈尼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策略。一是坚持资源转换型的扶贫开发策略。从墨江的实际出发,积极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但是,资源开发要与资源保护并重,严禁无序开发和粗放经营;既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又要十分注重城乡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要切实保护群众利益,积极帮助哈尼族贫困群众增加收入。二是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牢固树立“治穷先治愚”的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培训措施,使广大哈尼族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劳动技能上和综合素质上都得到明显提高,进一步增强他们适应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增强他们主动起来改变贫困面貌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坚持基础设施优先。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墨江哈尼族聚居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甚至是在较长的时期内,要在哈尼族聚居区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这对于加快哈尼族聚居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哈尼旅游文化。一是加快以水能和矿产资源为主的自然资源的开发。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特别是加快把边江、泗南江、阿墨江中型水电站开发和楚雄——墨江——江城高等级公路改造,实现以大项目促进墨江的大发展,致力于把墨江建设成为云南省的水电能源基地。二是大力发展墨江哈尼旅游文化。以哈尼文化和自然风光为重点,加强对墨江旅游的包装和营销力度,促进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加大对旅游人才的培训力度,特别要注重从哈尼族村寨招募、培训旅游从业人员,使旅游业为哈尼族的脱贫致富做出贡献。为此,要学习其他地方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先进经验,深入挖掘哈尼族文化的内涵和本质,赋予哈尼族文化以新的文化和时代内涵;要深入哈尼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发现和提炼哈尼族文化的独特特点,重点开发具有墨江哈尼族突出特色的歌舞、风俗类文化产品,防止雷同和千篇一律。

3、加快墨江城镇化建设的步伐。2009年墨江县城镇化率仅为13.4%,分别比全国和全省低36.6个百分点和19.6个百分点。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既是墨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现实需要。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一个还有近90%农业人口的地区是很难快速发展起来了的,墨江要彻底消除贫困,城镇化是必由之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人口的减少,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意味着农村的发展。为此,要以县城为中心,以各乡镇为重点,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农村先富起来的农民和有条件的农民到城镇居住、经商、务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提高哈尼族人口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一要坚决落实义务教育。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千方百计提高和巩固哈尼族聚居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注重选派骨干教师到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护民族文化传统,在哈尼族聚居区继续实施好哈尼、汉双语教学。二要大力推广实用的农业技术,为哈尼族贫困家庭提供必要的生产技能。根据哈尼族聚居区的生产生活习惯和气候土壤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使广大哈尼族群众掌握和运用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自觉摒弃粗放的耕作方式,提高单位粮食产量,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三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深入宣传计划生育政策,让哈尼族群众充分认识“少生优生”、“少生多福”等道理,自觉转变观念,自觉计划生育,促进哈尼族人口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战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扶持力度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在墨江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的基础上,只要勇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苦干实干,充分利用和保护好自身的资源优势,墨江哈尼族聚居区是一定能够脱贫致富、繁荣昌盛的。

C913.7

A

1671-2994(2011)04-0141-03

2011-06-27

王 剑(1971- ),男,云南镇沅人,中共普洱市委党校理论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以及法制建设。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聚居区墨江哈尼族
ABCG2、SLC2A9、SLC17A3和PRKG2基因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与哈尼族人群痛风的关系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云南省“直过民族”聚居区教育扶贫问题对策研究
农民工家长投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某农民工聚居区的样本为例
墨江县总工会:举办职工乒乓球比赛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双语教育适用模式探讨——以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为例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会工作介入途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