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剑民 何春梅 张 澍
(中共大理州委党校,云南 大理 671000)
大理州洱源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程剑民 何春梅 张 澍
(中共大理州委党校,云南 大理 671000)
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其水质的优劣取决于它的发源地洱源县的地表水水质。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实事表明:洱源县近年来所采取的一系列环保措施,对于化解地方发展经济与保护治理环境的矛盾,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荣有着现实意义。
洱源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困难和问题;对策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再到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保护和治理好洱海是全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治湖先治污,治污先治源”,洱源县是洱海的发源地,洱海地表水入湖量的70%来自洱源县,保护好洱源县的水环境质量就是保护洱海的水质。洱源是全省的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县,又是大理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2008年7月,洱源县正式被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确定为全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2009年6月,国家环保部又将洱源县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之一。加快推进以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县建设,是保护治理洱海的重要举措,是洱源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事关整个流域乃至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洱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洱源建设成为全国的生态文明示范县。
1、多形式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在洱源县电视台和《洱源通讯》上开设生态文明专栏,投入30万元制作永久性宣传牌200块、“12369”环保热线举报宣传牌500块,发放《致全县人民一封信》6万份,《洱海清·大理兴》挂历10万张,印制《洱源县农户生态文明责任书》6万份,覆盖了洱海流域六镇乡的所有农户和西片三镇乡的部分农户,新制作洱海保护及洱源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宣传展板36块,印制《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大美之域·绿色之邦·和谐之源》宣传画册、折页共1000册,摄制了电视专题片。在全县中小学校开设每周1—2节的生态文明建设课程,普及生态文明新知识,宣传生态文明新观念,推广生态文明新风尚。把每年1月作为“保护洱海——洁净·绿化家园”活动月,在全县开展生态文明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定期不定期到村组举办培训班,以专家授课、领导宣讲、播放专题片等形式,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通过不懈努力,“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是洱源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是洱源发展目标的最终追求、是洱源加快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最佳机遇,已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2、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生态环境监察工作涉及农、林、水、矿、渔、牧等众多部门,洱源县建立了“以环保部门为主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协调监管机制,坚持定期不定期开展环境监管抽查,建立企业环保档案,做到一企一档,对环境监管的重点部位重点督查,对重点片区实行领导分片包干,明确责任,对违法排污行为实行严管重罚,严厉打击洱海源头环境违法行为;突出对农业农村面源、湖泊、河道污染的督察和检查工作,把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工作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完善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治理机制,整治生态环境。
3、抓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以洱海保护治理为核心,全力保障各个项目的论证、储备、申报、实施。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到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中来,把着眼长远和立足当前有机地统一起来,举全县之力,统筹规划,抓住关键,周密组织,精心实施,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是重点集镇污水收集及处理工程:邓川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右所镇西片区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二是乡村环保工程:60座小型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沿湖沿河40个自然村农户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洱源县以治污水为重点,开展5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按照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多形式建设农户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三是湿地生态修复、河道治理及内源污染控制:东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西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永安江河道综合整治项目等。通过各个项目的实施,全县上下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意识明显提高,形成了人人参与保护洱海、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有力地推动了洱海源头的保护治理和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工作。
4、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支撑初具雏形。一是生态农业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适量减少了大蒜种植面积,扩大了蚕豆、油菜、啤大麦、烤烟等农作物面积。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有计划地向第二、第三产业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乳畜业转移。已建成优质高效生态的水稻基地10万亩、烤烟基地3.5万亩、核桃基地38.6万亩、梅果基地9.4万亩,发展生态乳牛71250头,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二是生态工业健康发展。邓川工业园区软硬件建设进一步加强,炼铁和焦石两个矿产品加工区建设明显加快,“一园三区”的科学布局逐步展开;按照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的要求,坚持严把企业准入关,积极推广中水回用节水技术,提高生产过程中资源再利用、再循环水平。第二轮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稳步实施,重点工业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三是生态旅游迅速升温。以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坚持“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开发”,启动了西湖景区建设项目和下山口度假村改扩建项目,大理地热国景区功能不断完善,以西湖、茈碧湖生态文化旅游和县城、下山口温泉度假旅游为主的洱源生态旅游迅速升温,全县旅游总量越来越大,客源越来越广,旅游产业的龙头作用日益凸显,拉动了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
5、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得到夯实。一是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及上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县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二期工程、五个小流域治理工程等一批重点生态保护治理项目进展顺利。二是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进一步得到控制,经估算每年减少施用化肥3758吨、农药33吨,洱海流域6镇乡沼气池、垃圾池、堆粪池、卫生旱厕、卫生厩等环保设施不断增多。三是加大海西海前置库湿地保护治理的力度,茈碧湖和海西海的水质进一步改善,达到Ⅱ类标准。全面完成污染源普查工作,流域重点企业排污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四是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以及城乡绿化、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
1、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从目前的情况看,洱源县自身的经济实力无法支撑城市建设,城市建设的资金主要靠省州财政的支持。在全县的经济结构中,农业依然占据很大比重,但仅是农业大县而非农业强县;近年来工业发展速度加快,但工业体系尚不健全,工业行业和企业单一,缺乏高新技术产品,多为资源粗加工,产值较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低,虽然发展速度快,但总体水平仍不高;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偏低,三产增长速度较迟缓,尚需提升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2、洱海源头环境保护治理及生态建设的形势依然严峻。洱海水源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随着全县“三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人口不断增加,洱海源头的污染负荷日渐增大。随着洱源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与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县的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目前的环境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如污水集中处理、垃圾处理基本只覆盖了县城及邓川等主要城镇,但广大的农村尚未建立起系统、规范的收集、处理系统,城乡统筹方面相对滞后;绿化、美化的区域面积仍然较低;工业区环保设施未能及时配套、农村饮用水工程不足等都成为生态县建设中的障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所需要的设备和监控手段落后,急待建立与生态建设相适应的指标监控体系,及时跟踪生态县建设进展,并加强对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和监控能力建设。环境保护任务重与基础设施滞后的矛盾,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传统思维与科学保护治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洱海水源保护治理的形势仍然严峻。
3、洱海保护治理任务重,项目资金缺口大。洱源县作为洱海的源头,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把保护洱海水源作为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第一位的任务来抓。但由于洱海保护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投入大,实施难度大,“十一五”期间,洱海源头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项目总投资需9.2亿元,然而,就现实需求而言,洱海保护工程投入大与资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亟需解决项目资金的缺口问题。
4、产业支撑体系不强。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撑,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但由于洱源县特殊的地理位置,产业发展受到的限制较大,与大理州其他县市相比,因为环保门槛高,很多厂矿企业难以下嫁洱源。洱源县能够支撑的产业多为绿色、环保的机械装配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资源粗加工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竞争力不强,尚未形成大而强的产业支撑体系。
5、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目前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还不够强,科学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尚未完全形成。
1、树立良好的生态发展观念。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资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就大理来说,一是牢固树立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湖的理念;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发展策略;树立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发展的理念。二是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三是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四是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的理念。
2、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洱源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谈不上全县的生态文明。为此,应当按照三治、四化、五改的建设标准,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三治”:一是治污水,对自然村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收集率75%,处理率达80%。二是治垃圾,全面建立“农户交费,政府补助,袋装收集,定时清运”的新型农村管理模式,群众的交费率达95%以上,垃圾及时清运处置率达95%以上。三是治乱:村内无乱搭乱建、柴草乱垛、土石乱堆、粪便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禽畜乱放现象,做到制度管人。“四化”:有机农业绿色化: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开办有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开展生态种植试验示范,以点带面,引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实现生态种植,提高农产品品质,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减少面源污染,提质增效,实现促农增收。村庄庭院生态化:要有近期和远期建设规划,以“村庄绿化好、庭院生态好”为目标,主要入村道路应有行道树,村内宅边、村庄周围、路旁等适宜树木生长的地方植树、种草(花)率达95%,农户庭院内要种树植草(花),绿化率达95%。道路房屋整洁化:以建设布局合理、村容整洁、美观适用、人畜分居、村内外道路硬化,道路两侧有排水沟,墙体刷白,白族风格绘画,实现青瓦白墙、旧房形象好。村风民俗和谐化:婚丧嫁娶等树立文明新风,要有制度,由老协等群团组织监督实施,实现“十无”(无赌、无毒、无艾滋病、无邪教人员、无迷信活动、无非法生育、无群体斗殴、无刑事犯罪、无盗窃、无群众越级上访),构建团结民主、友爱互助、文明进步、富裕平安的新型农村。“五改”:一是改水。饮用水安全达标率95%以上。二是改厕。90%以上的农户有无害化处理的卫生厕,村中至少建成一个公厕,实现管理有序,清洁卫生。三是改厩。90%以上的农户有卫生厩,保证人畜分离,并且改厩户户均有畜禽粪水回用池。四是改厨。90%以上农户厨房窗明几净,卫生整洁,确保饮食安全、卫生。五是改“柴”。改革农村能源利用现状,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沼气、太阳能,沼气利用率达80%以上,太阳能普及率达80%以上,洗澡间普及率达50%以上。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道路、水利和城镇化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洱源县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论证、储备、申报和建设工作。力争到2015年在全县建成一个干支结合、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县乡村兼顾的公路网;全县水利设施纵横交错,安全有序,小城镇建设布局井井有条;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0%,城镇人口达到10万人。
4、完善生态建设考核机制。洱源开展洱海源头保护治理和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所发展的产业环保要求严、准入门槛高,发展较其他地区受到的限制更多,在招商引资、发展工业方面处于劣势。造成在同等条件下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其他县市差距拉大,如果采用与其他地区同样的标准进行考核,将对洱源县各级干部群众保护洱海源头、建设生态文明试点县的积极性造成影响。因此,有必需建立和完善有别于大理州其他县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机制,提高干部群众参与保护洱海源头、建设生态文明试点县的积极性。
5、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从目前的发展看,洱源与省内先进县市的距离在拉大,甚至低于全省的平均发展水平,其根本原因在于洱源县生态保护的重负远远大于其他县域,而洱源县又坚持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GDP增长之路。洱源县为洱海保护丧失了很多的发展机遇,在一定时期内,将给发展带来制约。洱源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保护洱海环境,促进洱海周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增加了生态保护成本,使全县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群众收入以及就业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影响。因此,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和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保护的反哺机制,使洱源县在洱海源头保护治理和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中所作的牺牲能得到更加合理的补偿。
6、生态项目资金给予倾斜。由于洱源县仅是全省、全州众多县市里的一个县,在项目、资金的争取中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始终处于劣势。若能有更多符合实际的资金、项目向洱源县倾斜,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方面多给予扶持,将有利于推动洱源县洱海源头保护治理和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的步伐,为洱海治理保护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7、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要正确处理洱海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关系,调整优化工业空间布局,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洱源县域工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要继续巩固发展壮大乳制品和梅果加工为主的优势生物资源加工业,以农用车装配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以钛矿开发为主的矿冶业,开发好小水电、风力发电,积极扶持发展在产业中起龙头和支撑作用、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不断引导企业创好品牌,树立名牌意识,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努力把洱源县建设成为中国西南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梅子生产加工基地,云南省重要的农用车装配出口基地,全国重要的钛矿精深加工基地,加快邓川工业园区炼铁和焦石两个矿产品加工区建设步伐,力争2012年全县工业总产达40亿元,到2015年突破50亿元大关,邓川工业园区工业产值突破40亿元;要认真抓好节能减排降耗工作,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达到要求。
8、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社会的基础。生态农业建设有助于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转化,有助于最后建成生态文明社会。因为农业生产过程,不仅仅是经济的再生产过程,而且还是自然的再生产过程,因此,生态农业可以利用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在内的可更新资源,通过农作物、林木、牧草等植物和鱼类、家畜、家禽、野兽和鸟类等动物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部分地改善和修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为此,要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三条主线,依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经济学原理,使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以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逐步达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努力推进农业由数量速度型向结构效益型、由资源外延型向产品系列开发型转变。
9、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载体,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的灵魂。洱源县发展生态旅游要充分挖掘、整合自然生态资源和白族文化资源,以洱源的高原水乡原生态淡水风貌为基础环境,以人类最宜居气候和条件为前提,以丰富地热为特色,以瑰丽的人文自然资源为精华,以生态水乡、生态温泉、生态休闲、生态美食、生态美俗、生态和谐为内涵,通过一大批骨干项目为支撑,以强化灌输生态文明理念为手段,把洱源打造成为中国温泉养生度假胜地、中国最大的温泉主题公园、亚洲驰名的温泉旅游目的地,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旅游开发中,建立保护与开发相互促进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模式。一是提高洱源旅游的知名度。二是实现由一般产业型向支柱产业型转变,由观光游览与康体疗养相结合转变。三是突出建筑风格的民族特色、风味餐饮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服饰的传统特色。四是实施湖泊与温泉结合、农业与生态结合、宾馆与民居结合、自然与人文相结合。五是抓好源头,抓好客源,抓好建设,抓好管理,抓好特色。
X24
A
1671-2994(2011)03-0127-04
2011-04-02
程剑民(1956- ),男,四川南充人,中共大理州委党校哲学副教授、副调研员。研究方向:哲学史。
何春梅(1965- ),女,云南大理人,中共大理州委党校行政管理学副教授、教务科科长。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人事行政。
张 澍(1968- ),男,云南鹤庆人,中共大理州委党校经济学助教。研究方向:金融经济、农村经济。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