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忠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 昆明 650111)
充分依靠民众与切实改善民生
王国忠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 昆明 650111)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才能了解民情,问情于民;才能广泛集中民智,问智于民;才能集中民力,求力于民;才能顺应民意;问效于民。
民生;群众;问情;问智;民意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中央的这一要求变成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强烈愿望和自觉行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理清工作思路、谋划工作措施、推动工作落实,就必须切实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有效聚集民力,真正做到问需于民、取智于民、求力于民、问效于民,切实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通过有效解决教育、就业、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对于这些问题及其解决,大家都有发言权,但最有发言权的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们,也不是办公楼里的领导们,更不是材料堆里的秘书们,而是身临其境的广大人民群众,正所谓:“知屋之漏者在宇下,知政之失者在草野。”“干部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群众不知道干部在干什么?”这是近几年社会上流传的描写大大小小官僚主义者们的一句话。这种“两个不知道”的情况在不少地方确实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地方还比较严重。有的认为自己土生土长,老百姓的那点事了如指掌;有的认为自己为官从政的经验丰富,民生存在的那些问题早已成竹在胸;有的认为自己经历的事多了,民间的那点事已经烂熟于心。持诸如此类观点的领导干部,在我们周围还真不少,殊不知,土生土长不等于掌握情况,正如古诗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陈独秀、王明、李立三等既不是苏联人,更不是美国人,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他们没有搞清中国的国情,也没有能够把中国革命带向胜利;经历多、经验丰富,固然是好事,但也不等于现在的情况明、思路清、方法妥,经历和经验很多,却经常办蠢事的人也屡见不鲜。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尽管经历和经验都很宝贵,但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确实不能非常无知和幼稚地自以为是,孤芳自赏,而必须充分发扬民主,拜民为师,认真细致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问需于民,使我们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更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
毛泽东曾讲:“我这个人凡事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问同志们,问老百姓”。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始终坚定不移地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英雄,既是保佑我们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活菩萨,也是支持我们共产党人成事兴业的智囊团和力量源,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能做好,我们的任何一项事业都不能成功,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都不能实现。不能充分发扬民主,不能认真集思广益,不能广泛集中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我们就很难真正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我们共产党人做任何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尤要如此。办好教育、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解决住房困难、促进公平正义、完善社会保障、搞好医疗卫生等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更要不断强化群众观念,更要认真走好群众路线,更要切实集中群众的智慧。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不清、措施不实、落实不力、成效不大,都与不能充分发扬民主,切实集中民智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往往是不讲民主讲民生,不顺民意讲民利,不集民智讲民望,殊不知不能充分发扬民主就无法切实改善民生,不能切实顺应民意就无法有效增加民利,不能认真集中民智就无法真正实现民望。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不断强化群众观念,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认真问智于民,在广泛集中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聪明才智的过程中理清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出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开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积极谋划者、努力参与者、认真落实者和切实受益者。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曾强调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活菩萨,没有人民群众的保佑和支持,我们共产党人一天也立不住脚。我们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群众之中,血脉在人民群众之中,力量也在人民群众之中,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就将毫无力量,毫无生机,毫无活力。无论是中国革命的胜利,还是改革开放的成功,都得益于我们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了人民群众的智慧、聚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对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党委的重视,政府的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参与等都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全力支持是我们加快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希望所在、力量源泉。如果人民群众始终处于被动的受益者、消极的旁观者,那么,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就很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现在我们有些地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完全变成了党委政府单打独斗,拨资金,上项目,群众的知情度、参与度、支持度都比较低。这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往往是既不大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也不太在意人民群众的智慧,更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其结果,不仅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难度增大,投入增多,阻力加重,而且完事后也因知情度、参与度低而人民群众未必高兴、未必满意。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认真践行“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相信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扬民主,切实聚集和调动民力,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成为惠民工程、利民工程的同时,成为聚民工程、靠民工程、亲民工程。
江泽民曾强调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判者。”办好教育、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解决住房困难、促进公平正义、完善社会保障、搞好医疗卫生等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很多都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更应该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更应该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更应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一个地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思路清不清、举措实不实、力度大不大、成效好不好,上级领导可以评价,专家学者可以评估,新闻媒体可以评论,但是,最有效和最权威的评价者、评估者和评论者都应该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现在不少领导干部自我感觉太好,自我意识太强,自我肯定太多,自我评价太高,既不能很好地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也不能认真地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更不能真诚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有些地方听领导汇报、读书面材料、看媒体报道,令人感动,催人兴奋,却一到实地查看、一听群众意见,令人痛心,催人泪下。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省委的一个重要会议上讲:现在存在“干部陶醉于经济牛市,群众抱怨幸福熊市”的问题,这话确实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类似的情况在不少地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开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必须不断强化宗旨意识、群众意识、诚信意识,老老实实地向人民群众学习,兢兢业业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诚诚恳恳地受人民群众监督,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坚决拥护者、直接受益者和有效监督者。
总之,民生问题无小事,事事关
D913.7
A
1671-2994(2011)02-0048-03
2011-02-26
王国忠(1964- ),男,云南香格里拉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副校长。研究方向:党的建设与民族地区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