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统君
(徐州医学院 公共教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
时统君
(徐州医学院 公共教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自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问世以来,围绕着哲学基本问题的各种争议一直未平息过。其实,无论是哲学的本性,还是哲学的历史,都决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全部哲学唯一的基本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在哲学发展史上是一座亘古及今的理论丰碑,坚持和发展这一原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存在
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是由恩格斯1886年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第一次以理论的形态、用哲学的语言明确提出并集中阐述的。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①然而,自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问世以来,围绕着哲学基本问题的各种争议也接踵而至。为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现就哲学的本性与哲学的历史两重维度再谈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并未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考察、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历史价值。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发问和思考,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及诸如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它的高度抽象性。哲学就是通过系统的概括与精致的反思,构建起人类精神文明成果中最一般、最普遍、最高级的智慧之塔。而这一切皆源于当人们运用哲学方式去把握世界的时候,总是从整体性维度来敞开人生活于其中的宇宙世界。这种方式对我们了解世界的真实形态,显然是必要的,它是对具体科学以分门别类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的超越、扬弃,以分而别之方式敞开、切入世界所展示的科学图景,固然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世界,但人们获得的也许只能是有关这个世界的知识碎片。②因此,哲学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世界图景”,而且也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一种蕴含着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
正是由于哲学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相较于宗教的、艺术的、常识的和科学的等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意义,因此,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其使命就是试图实现对世界终极意义的认识和界定,使世界在人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人类提供心灵的慰藉。哲学既然是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就决定了其所涉略的问题是极其广泛的。举凡有关自然、社会、思维和人生领域的重大问题,几乎无不入其研究范围。但这些问题之间绝不是无差别的千人一面或绝对同一,在哲学的“问题域”中有一类问题是哲学需要着重加以解决的基本矛盾,一切哲学在本质上回避不了、必须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回答,因而是各种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它的解决规约和影响着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原则、方向。这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③
那么,究竟什么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呢?由于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因此,从逻辑上讲,哲学最高问题应该是关于存在的问题。因为,只有肯定了世界的存在,才谈得上探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但是,由于这个问题是人提出来并由人来回答的,因而人同外部世界之间必然形成一定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都是为人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④那么,对于具有精神或意识特质的人来说,人和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又涵摄哪些方面呢?显然,具有以实践为基础的自觉能动性的人无论是作为实践主体还是认识主体,都必须要有客体、对象的存在。任何对象、客体当然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但对象乃是人的对象,无论是实践对象还是认识对象,只有对人来说,才具有“对象”的规定性。与具体科学不同,作为具有从整体性维度把握世界的理论品性的哲学恰恰要对这个关系本身进行探讨,并以哲学的特有语言,把这一关系抽象概括地表述为具有普适性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⑤显然,哲学基本问题是根源于人类的生活实践,而非纯粹的玄想和思辨,正是哲学自身具有的理论品性,决定了源于人类现实生活的哲学基本问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其具体表现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虽然不同的哲学家从各自的哲学体系出发曾经对哲学下过各自区别的定义,但这并未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唯一的基本问题。因为,“任何哲学,只要它是哲学,即使是宗教化的哲学但不是哲学化的宗教,都或明或暗地体现出这一哲学最高问题的存在。”⑥
在远古时期,人们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构造,不懂得思维、感觉是人的心理现象,加之受梦境的影响,认为人的思维、感觉是一种平时寓于人的身体之中死亡时却能够离开肉体的灵魂的活动,因而产生了灵魂不死和万物有灵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实质就是人类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最初思考。所以,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产生如同宗教一样,“根源都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⑧但在当时,由于基督教神学在一切领域居于至高无上地位,哲学沦为神学的婢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醒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⑨所以,这一时期的哲学就主要探究“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对此,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曾指出:“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⑩在《最近德国哲学》中,黑格尔又指出:“哲学给自身规定了这样的任务:即把哲学的基本观念、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作为对象,并加以掌握。”⑪费尔巴哈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⑫这样,在对哲学发展理论进行深刻洞察并在各种哲学体系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已有阐述的基础上,恩格斯合乎逻辑地归纳并集中论证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为整个人类哲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升到一个全新的理论高度。
可见,哲学史上存在的“哲学系统的分歧和多样性,不仅对哲学本身或哲学的可能性没有妨碍,而且对于哲学这门科学的存在,在过去和现在都是绝对必要的,并且是本质的。”⑬一定程度上,对哲学自身理解的“分歧和多样性”,与其说是对立的,还不如说是互补的,正是这些“分歧和多样性”印证了一部绚丽丰满的哲学发展史就是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展开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在整个哲学理论体系中居于基础的地位,全面把握这一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作为人之精神性存在方式的哲学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是揭示哲学发展规律的指南,它决定着哲学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方向。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方面,恩格斯指出:“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⑭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方面。其具体的表述就是: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二者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在决定论的思维中就是二者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依赖谁的问题。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第一方面的回答,我们把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因此,在哲学史上,不管哲学思想如何的卷帙浩繁,不管哲学家怎样的灿若星海,只要我们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尺度,就能从这种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厘清一个头绪来,就能发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直是哲学家们据以哲学反思的非此即彼的两种世界观。哲学视野内的一切思想观点,不是属于唯物主义世界观,就是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企图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第三条路线”、“中间派”是不存在的。由此,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彰显了哲学发展历程中存在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对立的历史图景,揭示了形形色色哲学流派的根本立场及其根本分歧之所在,从而为人们提供了理解和掌握哲学发展规律的首要基础。
2、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为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选择正确的思想路线奠定理论前提。人们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要制定出正确的思想路线,必须在承认思维和存在之间客观区别的前提下,还要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并实事求是地谋取二者间具体的、历史的同一。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另一方面,即“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⑮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第二方面。在哲学史上,凡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做出肯定回答的,都属于可知论者,即认为世界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反之,凡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做出否定回答的,皆属于不可知论者,即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认识或至少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只有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并且运用正确的意识合目的地改造世界,才能达到思维与存在的实质统一。由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展示了哲学发展历程中存在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图景,从而构成了评判各种哲学学说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扎根于现实,能否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的重要标志。
3、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廓清了人们对社会历史观问题的种种歧见,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中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⑯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主张,但都局限于对自然领域的认识,并没有把物质本原论彻底地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这就形成了在社会历史领域唯心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历史图景。而这种历史理论存在着两个致命的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⑰这两个缺陷既决定了唯心史观的非科学性,又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不可能达到真正科学的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将一般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延伸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自然地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具体化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并对其作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解答,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⑱至此,不难发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创立与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决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不断的推进对哲学基本问题内涵深化和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变革。
4、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为人们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领域规律本质上的同一性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列宁认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⑲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前的一切哲学都没有正确地揭示出规律的客观本性。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规律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康德就曾断言:因果性、规律性并不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人的思想所固有的,是先于经验的,因为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客观唯心主义者则认为规律来源于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比如,黑格尔固然承认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但他却坚持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规律实质上是某种“绝对观念”的规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是“绝对观念”运动规律的外部体现。形而上学唯物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出发,虽然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但囿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却从根本上否认了人类社会规律的客观存在。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的揭示了规律的客观本性,即不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着规律,而且人类的主观世界、主观思维领域同样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并且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领域的规律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对此,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因而两者在其结果中最终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这个事实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⑳这表明,主观世界是在观念的形式中反映着客观世界的内容,是在概念中凝结着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㉑由此决定了主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和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具有逻辑上的同构性,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思维规律都在发挥着固有的作用。可见,整个人类哲学认识论领域、思维领域必须遵循的规律并非是一种悬置或预设,其内在的逻辑渊源在于思维和存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本质上的同一性。不理解这一点,很容易导致把认识论、思维领域存在的规律当作是预设的、固定的结论倾向的发生。
总之,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在哲学发展史上是一座亘古及今的理论丰碑,由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是长期的,“透过许多新奇的诡辩言辞和学究气十足的烦琐语句,我们总是毫无例外地看到,在解决哲学问题上有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㉒因之,我们既要坚决反对否认哲学基本问题客观存在的虚无主义倾向,又要坚决批判将哲学基本问题、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关系简单化、庸俗化的教条主义倾向,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的首要前提。
注释:
①⑦⑧⑨⑭⑮《马克思斯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219、220、220、220、220、221 页。
②杨国荣:《哲学何为》,《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③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著:《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④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 35、21 页。
⑤⑥苗力田、李毓章编:《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 2、2 页。
⑩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92页。
⑪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40页。
⑫《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21页。
⑬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 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4页。
⑰㉒《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425、227页。
⑱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82、217 页。
⑲《列宁全集》,第 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 128页。
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
责任编辑:许如江
B27
A
1671-2994(2011)02-0011-04
2011-02-17
时统君(1971- ),男,江苏东海人,徐州医学院公共教育学院伦理与德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应用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