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玉清
(北京市延庆县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 北京 10210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还包括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1]。虽然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突发事件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广泛性、复杂性、综合性。
近些年来,影响人类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如1989年上海爆发肝炎,2002年11月初开始爆发的SARS疫情,2009年3月在墨西哥爆发了甲型H1N1流感,6月11日全球进入流感大流行阶段,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造成世界范围的恐慌。
(1)突发公共卫生问题的预防、预警、应急控制处理缺乏统一科学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尚不完善。
(2)公共卫生相关的基本设施、设备配套严重滞后,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缓慢,对公众的危机教育不足,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落后,卫生技术水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较低。
(3)经费紧缺,限制了公共卫生尤其是预防保健工作的广泛有效发展。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仅涉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还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从而逐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指挥和组织体系,全面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网络,预警监测和报告制度;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加强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我国自2003年非典之后,逐步完善了各种法律法规的建设,这就要求各个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履行职责,落实责任制。对工作不力、措施失当、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2]。
目前,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绝大多数的县级和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及部分社区服务中心,都能够直接上网即时报告,但是在农村偏远地区,(包括部分社区服务站、村卫生室),依旧是一个盲点。需要加大力量完善覆盖,确实做到及时、准确并在全国实现传染病疫情的个案化管理,增强疫情报告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各级政府应关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队伍,明确职责真正对疫病的监测和控制负责,以及对疫病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制定处理措施。
建立一支常备不懈的应急医疗救治队伍是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应建立紧急动员机制,确保能够短时间的抽调出足够的人员和充足的救助地点和医疗抢救设备,以达到最快最好的救助效果。
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政府启动应急预案的要求,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各个部门应该制定各自的监督奖惩制度,力求避免各个环节的不连贯性。必要时加强与国际协作与沟通,充分利用相互的资源和各自的先进经验来共同对付我们人类的敌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单靠政府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所有问题,应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指导群众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提高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和自我防范的能力。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体系对我们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上仅是我从个人的角度的一些认识和看法,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必须依靠科学与法制,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原则;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原则;反应及时,措施果断,部门协调,公众参与的原则,才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1]谭晓东.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
[2]郭清.公共卫生事件防制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