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霞 张立英 王永春
(山东省诸城市人民医院 山东诸城 262200)
静脉输液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特别是如化疗、胃肠外营养(PN)等静脉输注高渗和有刺激性的药物期间的治疗。
自2006年12月以来我科共成功置入中心静脉导管80例,其中6例为癌症晚期拒绝手术而化疗的病人,另外74例为胃肠外营养病人,平均年龄69岁左右,血管均良好,穿刺顺利,均无感染发生。通过80例的操作现将PICC的护理观察护理总结如下。
(1)置管前首先要准确测量上腔静脉的长度,测量的方法为:病人取平卧位,手臂外展与躯干成90°肘正中10cm范围内,选择最佳穿刺点,从预测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隙。
(2)插管前使病人平卧于床,穿刺侧上肢外展90°,外测量导管置入长度,常规消毒皮肤,直径20cm,用穿刺针以30°穿刺进入选择的血管,见回血后再进入少许,轻压穿刺点上方止血,从导入鞘内撤出穿刺针,将导管推入导入鞘,当导管进入预定长度时,用手指压住穿刺点前端的导入鞘固定导管。退出导入鞘,以导管为圆心撕掉导入鞘,再缓慢将导丝撤出,接上肝素帽或正压接头。用20mL生理盐水抽吸见回血后冲洗管腔,封管。妥善固定,置管成功后,局部压迫止血30min,并嘱置管部位避免剧烈活动,以防出血。
(1)穿刺部位的渗血本组出现1例穿刺部位渗血,可能与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穿刺后压迫的方法不正确,压迫时间较短;穿刺肢体活动过度,血管选择不当或重复穿刺2次以上有关,多见于穿刺后24~48h内,因此,置管前应评估患者,了解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穿刺后穿刺点覆盖一块无菌小纱布,再用透明敷贴覆盖,24h内换药,以便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血情况,同时嘱患者24h内限制关节活动,可用500g盐袋压迫穿刺点1~2h,术侧上肘垫高,卧床时避免压迫置管手臂。
(2)导管堵塞封管不正确,冲管不及时或不彻底;肝素帽松动致血液返流后凝固;剧烈咳嗽;用力大便后上腔静脉压力过高;未进行常规维护;患者自身血液粘度高等都可以导致导管堵塞。封管有其特殊性,要求每次输液后,封管时不要抽回血,要用10mL以上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10~20mL脉冲式进行冲管,并正压封管,以免压力过大。注意不能用力向管腔内强行推注溶栓剂,以防血栓脱落后形成血块堵塞。
(3)感染一种情况是穿刺点感染,另一种是管道感染。除护理人员加强无菌操作外,换药频率是预防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敷料选择也是预防感染的一个因素,出汗少的患者可以选择单纯透明贴,出汗多的患者可选择棉质敷料,若出现伤口红肿,可用50%MgSO4湿热敷或红外线照射,加速血液循环,使肿胀消退;或使用碘伏消毒管口皮肤,因碘伏对防止细菌经皮下隧道进入血液有肯定作用。告知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要擅自撕下贴膜,贴膜有卷曲、松动、贴膜下有汗液时及时请护士更换,避免使用带有PICC一侧手臂过度活动,避免置管部位污染;本组患者中有1例对透明敷贴过敏,穿刺周围皮肤出现红斑,更换服帖后症状缓解,未发生感染。
(4)手臂肿胀为了预防手臂肿胀,首先分析原因考虑置管的深度是否合适,是否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穿刺侧肢体放置是否正确,指导患者穿刺侧肢体抬高30°,并尽量保持平卧位不要使穿刺侧肢体受压,同时应每天输液前测量臂围,本组患者发生1例手臂肿胀,主要是由于低蛋白血症引起的,经过纠正低蛋白血症,抬高穿刺侧肢体,减少受压,手臂肿胀逐渐消失。
(5)拔管时的注意事项:拔管前一定要观察导管在体外的长度,同时嘱病人手臂外展,以免拔管时通过血管弯曲处引起导管断裂,拔管时动作一定要轻、稳、慢,不能用力过猛,穿刺点用无菌小纱布加压止血。
PICC与普通静脉穿刺相比,可以保护上肢浅表血管网和减少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真正实现无痛输液,从而提高护理技术满意度,并且PICC穿刺后不限制病人臂部的活动;与深静脉置管相比,PICC从外周静脉植入,穿刺时在直观下进行,对穿刺体位的要求较低,护士容易操作,也是唯一授权护士操作的穿刺技术,穿刺成功率高。PICC因其穿刺点在外周静脉,穿刺方便,安全,成功率高,并且其应用范围广泛,在临床上越来越被患者接受。
[1] 张琼.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3):33.
[2] 李俊英,余春华,符琰.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9(2):55.
[3] 张蕊,迟建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情志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32):138.
[4] 王建荣,李冰.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9(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