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云南 昆明 650000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2% ~11%。我院自2001年9月至2010年5月收治腹壁切口疝10例,对其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术后行个体化负压引流及适度加压处理,以避免切口积液、积血及感染现象的发生,效果明显,具体情况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35~74岁,平均60岁。本组巨大切口疝1例,疝环最大距离均在5cm以上。一般腹壁切口疝发病时间为术后2~15个月。
1.2 手术材料
采用美国“美外”,意大利“善释”及国产“华立普”提供的聚丙烯单丝编织的不可吸收材料。
1.3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常规手术修补,切除疝表面原手术切口瘢痕,显露疝环,沿其边缘清楚地解剖出腹壁各层组织。术中游离腹横筋膜与腹直肌后鞘间的间隙,使超过疝环边缘3~5cm,游离腹直肌前鞘腹侧至疝环外2~3cm,回纳疝囊,将适当大小补片平铺在腹横筋膜与腹直肌后鞘之间,妥善放置并固定补片,彻底止血,皮下常规放置负压闭式引流管1~2根,并保证闭式负压引流的通畅。
1.4 结果
本组10例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无切口感染,未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平均住院16天 (10~24天)。随访1~12个月,临床治愈。
2.1 关于术前准备 患者多为老年人,常伴有全身性疾病,故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查找切口疝原因,如:有无肥胖、糖尿病、心脏病、便秘、慢性咳嗽、贫血、低蛋白血症、尿路梗阻、腹水等,了解前次手术情况,应予以控制或缓解后再做手术。对疝囊巨大和肥胖患者,疝内容物回纳后腹压可能明显升高,可能出现急性呼吸衰竭和发生腹腔间室综合征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手术前应做适应性锻炼,采用腹带束腹,使病人能够适应术后膈肌上移造成的病理生理改变。
2.2 关于手术 术中分离区域要适当,能够常规妥善放置补片即可,不宜过大或过小游离疝周组织。术中减少电刀的使用,止血时,应先以纱垫压迫止血,若压迫止血无效,使用电刀时也尽量使用低功率 (40W以下),且应选用点凝,以防止电刀功率扩散而导致周边组织损伤,发生术后皮下脂肪液化等情况,影响手术效果。本组在手术过程中全部遵循上述原则,为术后的良好恢复奠定了基础。
2.3 关于引流 术后要常规放置负压引流,并注意保持引流管道的通畅、无菌和密闭。一般认为,视引流量决定拔管时间,不宜超过72小时。术后应密切观察引流情况,做到个体化引流,即引流管拔除的时间依引流物的多少决定,而不能仅以放置时间来决定。一定要等到引流液少于5m l/d后,方可拔出,期间要做好引流管的护理工作,防止感染、脱落、漏气、堵塞等情况的发生,并注意勤于检查伤口。
2.4 关于加压 术后于切口上方置与分离区域大小相当的小枕,对于术后恢复同样重要。适度加压包扎可以避免因分离过大导致的死腔,以及因负压管吸引范围有限而造成的死腔,从而弥补单纯负压引流的不足。加压要适度,过分加压会导致加压区域的组织坏死,反而造成切口难以愈合的情况。而加压不足则无法起到其应有的效果,同样可能造成术后切口的积液。
2.5 关于术后其它处理 术后抗生素的使用及基础护理同样重要。术后要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确保氧供,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加强拍背护理,防止肺部感染,对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的心肺功能是个严峻的考验。此时需根据中心静脉压、呼吸、心律、血压、尿量等指标来调节控制补液的速度及是否吸氧,必要时用少量利尿剂。术后还要鼓励患者早期活动,通过活动,一是增加腹肌的收缩,通过肌肉的挤压作用排出创面内的积液;二是起床活动后,切口内的渗出液易向低处聚集,从而有利于引流;三是可以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一旦肠道功能恢复,要早期进食,增加饮食营养,以利创面愈合。术后1周床上活动,1周后下地行走。因应用补片1个月内未能获得最大的抗张力作用及术后6个月属结缔组织愈合期,术后最好腹带束扎2~3个月,6个月禁止做增加腹压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