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太荣
吉林省珲春市医院急诊外科,吉林 珲春 133300
桡骨头半脱位是婴幼儿前臂常见的外伤性疾病。书上记载多发生在4岁以下的幼儿。作者自2005年3月至2010年10月接诊及复位治疗婴幼儿前臂桡骨头半脱位患者39例,发现桡骨头半脱位不仅普遍发生在幼儿前臂,婴幼儿前臂也时常发生。发现4~5岁常见,5岁以后不常见,6岁患儿也偶尔见到。现报告如下。
本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左前臂24例右前臂15例。年龄在7个月~9岁之间。年龄在7个月~13个月7例,年龄14个月~5岁28例,6岁3例,9岁1例。牵拉伤27例,不明体位自行跌倒12例。
9岁儿童1例极为特殊,是发生在右前臂。患儿来院时,受伤机制为做引体向上动作时,突感右肘部巨痛,肘关节不敢活动。查体未发现右肘关节明显肿胀或畸形,无明显外伤痕,肘前外侧局部压痛明显,骨擦感 (音)阴性,故未能考虑到关节的脱位或骨折也未能考虑到前臂桡骨头半脱位的发生。右肘关节发射线摄片检查结果,各关节结构无异常,骨质结构未发现外伤性改变。所以考虑能否是桡骨头半脱位,试行桡骨头的半脱位复位,结果压在桡骨头处的拇指弹跳感很明显,疼痛消失,恢复屈肘及前臂的抬举功能。作者认为此病例是否属于书上记载的极个别病例,因前臂所受牵拉里较大,使以尺桡骨间膜变松,桡骨头脱位环状韧带下滑,使环状韧带挤夹于肱骨小头与桡骨头之间。这种病例复位较难,但此病例患者,作者一次性复位完成,而且作者拇指弹跳感很明显。39例有7例幼儿多次脱位 (注:多次是指2~3次)。作者询问病史,受伤至就诊时间大部分为10分钟至几小时。
患儿脱位发生后哭闹,拒绝伤肢的活动和使用,39例患儿症状体征均符合上述同书记载。作者发现主要表现在前臂的抬举及屈肘功能受限。前臂及肘关节无明显肿胀及外伤痕,无畸形,肘前外侧桡骨头处局部压痛明显,骨擦感 (音)阴性。不明体位自行跌倒的患儿都具备以上表现外,放射摄片均未见异常。
一手托住肘关节内侧,拇指 (左、右)压在肘关节前外侧,即桡骨头处。另一手握住前臂远端或手腕。屈肘的同时,前臂外旋,此时另一手压在桡骨头处的拇指有弹跳感。即可恢复关节生理结构,恢复关节生理功能。39例中有4例幼儿患者压在桡骨头处的拇指弹跳感不明显,甚至毫无感觉。但前臂的抬举及屈肘功能恢复良好,而且一次性复位成功。
肘关节前外侧的疼痛消失,前臂的抬举及屈肘功能的恢复。39例患儿中,有32例患儿一次性复位成功。有5例幼儿一次性较难完成,多次复位完成。有2例患儿多次复位也未能完成。放射线摄片检查也未发现其他外伤性改变。第二日,再次来院成功复位。
桡骨头半脱位是婴幼儿常见的外伤性疾病。一旦发生婴幼儿的前臂的抬举与屈肘功能受限。及早就诊,及时得到准确的判断,复位,解除婴幼儿痛苦,恢复桡尺近侧关节生理结构及生理功能起到重要作用。究其损伤原因有两点:其一,同书记载即手腕或前臂的强行被牵拉,其表现在家长及婴幼教工作者给婴儿穿衣时不慎牵拉前臂,牵拉幼儿前臂行走或上下台阶时幼儿不慎跌倒前臂被强行牵拉。其二,不明体位的自行跌倒后摔伤前臂,抬举功能受限。家长和婴幼教工作者主诉为不明体位的跌倒后,前臂抬举功能受限。虽不像牵拉前臂至桡骨头半脱位患者常见,但时常也能见到。因此,作者倡导家长及婴幼教工作要做好婴幼儿的看护及管理工作,尽量避免婴幼儿的前臂或手腕受外力影响被牵拉。防止幼儿不明体位的自行跌倒,杜绝婴幼儿的桡骨半脱位的发生,给婴幼儿带来不必要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