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燕艳
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山西 汾阳 032205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血细胞分析仪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以其方便、快捷、重复性好、工作效率高而广泛应用。由于受其测定原理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结果与实际值之间产生一定的差异,现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148例血小板计数<90×109/L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1 标本来源 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本院血细胞分析仪血常规检测患者中血小板计数<90×109/L的血标本148例。
1.2 仪器 深圳迈瑞BC-3000血细胞分析仪,OLYMPUS显微镜。
1.3 试剂 稀释液、清洗液、溶血剂均为仪器配套试剂,校准液、质控液均由迈瑞公司提供。显微镜计数血小板稀释液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版)配置,置于冰箱保存。
1.4 方法 (1)全血模式计数血小板用含EDTA-K2抗凝的真空管采集标本2ml,每日先用质控液测试,结果都在质控范围内时再测定标本。标本采集后放置30分钟开始检测,并于4小时内结束检测。(2)预稀释模式计数。(3)显微镜计数血小板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每份标本计数两次取其平均值。并对计数结果进行分析。(4)血涂片,瑞士染色观察血小板大小、形态、有无聚集及红细胞、白细胞碎片。
2.1 血小板真性减少 全血模式计数、预稀释模式计数、显微镜计数,血小板结果较一致的标本有126例。血小板直方图显示有明显主峰,三者测定结果做配对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判定为血小板真性减少。
2.2 血小板假性减少 全血模式与预稀释模式计数结果较一致,但与显微镜计数血小板结果差异较大的标本有21例,其血小板直方图分布低而宽,曲线尾部有尾峰,全血细胞仪计数结果与显微镜计数结果经配对t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显微镜计数与预稀释模式计数结果较一致,均在正常范围内,但全血模式计数结果却显著降低的有1例,血小板直方图提示有大颗粒存在,此患者无血液病及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无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血涂片染色可见血小板成团成簇出现,改用枸掾酸盐抗凝剂重新抽血计数结果显示正常。
血细胞分析仪中,血小板和红细胞是在同一通道内进行检测的,是依据不同大小体积的颗粒通过检测小孔产生的脉冲来计数、分类细胞的。但是只能区别颗粒的大小而不能判断颗粒的性质。因此,会有许多原因对血小板计数结果造成影响而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
血小板体积偏大或聚集成较大颗粒时,其脉冲信号落在红细胞计数区内,血小板就有可能被仪器误认为是小红细胞甚至是白细胞而未计数入血小板总数[1],从而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
由于EDTA-K2作为抗凝剂能保持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形态不发生改变而使血液不凝固,而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有文献报道,部分人群由于EDTA诱导血小板中的特殊蛋白使血小板发生凝集,这种现象称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PTCP)[2]。这可能与患者血浆中存在着自身抗体或其血小板表面存在着某种隐匿性抗原有关,多见于肿瘤患者、自身免疫性患者。另一种是“血小板卫星现象”,由于白细胞表面的IgG或Fc段与血小板表面的GPⅡb∕Ⅲa结合使血小板粘附于白细胞表面。此类标本,应换用枸掾酸盐抗凝剂或肝素钠抗凝剂重新计数。
末梢血由于采血过程中穿刺部位、深度,采血速度是否挤压采血部位导致组织液混入,以及检测前是否充分混匀等原因,均会导致血小板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聚集,使血小板测定结果假性减少。静脉穿刺时止血带过紧、多次穿刺致皮下出血等情况,都会使组织凝血因子易混入血标本,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也是造成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结果假性减少的原因之一[3]。
综上所述,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尽量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综合分析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并与临床医生及时沟通,对于血小板显著减少且无其它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应及时更换抗凝剂同时做血涂片及显微镜计数进行验证,以得到正确的血小板计数结果,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1]朱中勇.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学研究进展[J].国外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23(3):131-132.
[2]宓庆梅,施魏宇,郝婉莹等.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10):719.
[3]李永红,钟步云.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结果偏低的原因及纠正方法[J]临床检验杂志,2001,19(2):110.